迈向振兴的铿锵步履——紫阳县委党校帮扶天生桥村纪实

时间:2021-03-23 09:47作者:方万华来源:紫阳县委党校

“你们也该过个安稳年啰!咋这么早就忙起来了?”一位七旬老人拉着驻村第一书记的手说。摘帽出列一年后的紫阳县向阳镇天生桥村,在牛年新春的喜庆中,迎来的第一批“客人”——帮扶他们的紫阳县委党校。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紫阳县委党校的帮扶干部从8年前开始进驻到这个贫困发生率居全县最高的村,到它如期摘帽,再到乡村振兴衔接过渡,始终以“小部门也要有大作为”的使命担当精神,带领村民一路不停地踏着铿锵步履,向乡村振兴的明天迈进。

摘掉穷帽,把奔向富路的基础再筑牢

天生桥村位于任河下游,辖5个村民小组。345户1145人散居在10.8平方公里的山梁和沟岔;超过50%的农户蜗居在破旧的土墙老屋;一条“独肠”公路不足4公里,且晴通雨阻;零星的传统农作物产能低下,难以养家。建档立卡贫困户多达178户590人,贫困发生率高达46.8%,居全县深度贫困村之首。

2014年,紫阳县委党校开始帮扶天生桥村,到2019年底硬是让全村贫困发生率下降到了1.5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929.09元,高于全县10.1%的指数。7年间,县委党校每年至少挤出10多万元办公经费用到村上;争取到位扶贫项目资金近共计5000万元,为村上脱贫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天生桥村村支书感慨地说:“别看部门小,帮扶力度却超出了我们的想象。”派驻的第一书记王健,在村上一住就是8年。

8年里,村民最熟知的是他帮扶精力大投入、艰难曲折压不垮、对待村民胜亲人的一面。却谁也不知道他因此走向难以言说的另一面——为了方便工作,他骑坏了自己的3辆二手车;年迈多病的母亲几次住院,他都是忙得只有请人照料,至多在电话上问候问候;工资难以维持家庭又很少回家,妻子因不理解直至离他而去。他说:“天生桥是我的精神家园。”

如今,刚刚摘掉穷帽的天生桥村,奔向富路的基础更加坚实。公路通组连户率达到98%,全部实现拓宽和硬化;6处饮水工程达到国家安全标准、全部实现供水入户;网络、电力覆盖家家户户,沿途路灯照亮山坳;垃圾归池和集中清运,实现定点定时;以两层楼为户型的安置房,整齐划一地排列在公路交会处,与新建的党群活动中心和文化广场比邻而立,让200多户迁移扶贫户彻底告别了破旧老屋。

以长、短结合的产业发展项目,实现了建档立卡贫困户全覆盖。茶叶、魔芋、小杂果和猪牛羊等种植养殖业,成为“农户+基地+合作社”的有效模式。适应新业态需要的农村实用技能培训拓宽了村民就业途径;着眼于龙头企业引领、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带动,让注入资产收益扶贫资金发挥了效益;以奖扶资金为杠杆,激发出了争相发展的动力。2017年至2020年,全村累计兑现产业项目直补资金41.23万元,累计惠及贫困户395户。

抓特色产业上规模,让传统产业焕发了青春。在老哇坡茶叶专业合作社的强劲牵引下,全村茶园面积扩展到1200亩,实现了户均3.1亩茶园;2017年建园成立的坤江花椒专业合作社,年产值实现10万元以上;集种植养殖综合经营为一体的太阳寨农业园区与紫诚旅游公司联营,产生了旅游带动产业,产业推动旅游的循环发展效应;引领农户自主发展传统产业,入社接受生产销售的统一管理,让传统农产品变成走俏市场的“香饽饽”。

产业结构的优化与运作模式的对接,实现了强村、富民、就业、壮企的循环链。全村贫困户中有劳动力377人,实现就业222人,参加技能、产业、创业等项培训182人次。全村通过公益性岗位安置贫困劳动力就业27人,月补贴和专岗工资拿到1000—3000元不等。成立的股份经济合作社、苏陕扶贫协作产业扶贫资金和互助资金注入资金也发挥着明显效益,2018年有20户分红3万元,2019年有158户分红7.8万元;截至2020年底,互助资金累计放款125万元,放款覆盖率达65%。坚实的发展基础,让村民真正过上了“安居乐业”的日子。

稳步过渡,把村上的内生动力再激活

几年的帮扶经历,让县委党校深知“巩固成果的难度并不在物质付出多少,而是要在村上内生动力的激发上多下功夫,否则就会功亏一篑。”2020年2月下旬,县委党校在村组干部研判会上,引导大家在成绩面前认真查找存在的问题和差距,为如何向乡村振兴稳步过渡厘清工作思路,把巩固提升村上内生动力作为大事来抓。

抓村班子建设,提升了主人翁担当作为能力。2019年11月14日,前任村支书赵功习为脱贫攻坚献出了生命,县委党校为他组织举行追悼会,他生前的一件件感人事迹,让村民们无不念好。村上原打算用车运送灵柩到墓地,村民都自发地要抬着灵柩送他一程。驻村第一书记因势利导,根据村上多数党员意见和村民意愿,58岁的副支书黄治龙义无反顾地挑起了村支书和村主任两副重担。他经常对村民打比方说:“我们以前得的是走不稳路的穷病,帮扶部门是支撑我们的拐棍。如今我们脱贫了,就要挺起腰来自己往前走。”以他为核心的村支部班子建起来了,支委会成员都能各负其责地主动工作。如今,全村党员发展到26人,还纳新了1名预备党员,培养了5名积极分子,村组干部充满了工作活力。

“我们去年做了10件事。从今年起,我们每年都要坚持做10件事。严防返贫和成绩滑坡现象发生。”在新春的第一个村组干部会上,村支书掰着指头数着说:“大家回去抓紧召开村民会议,把落实情况按时报回来。”村组干部的务实作风,在村民中的威信得到树立。

立村民会议制度,增强了村民向心力和公民意识。适时召开齐整的村民会议,是天生桥村在这几年的脱贫攻坚中,推进新民风建设才逐步形成的。“不开会,就是一盘散沙。”“激发村民奋斗的勇气,就靠会议来统一思想认识。”“光靠干部跑断腿,磨破嘴,都无济于事。”干部和群众对此都深有体会,从很多苦头变成了很多甜头。诸如在贫困户摸底建档、精准识别;流转荒山和耕地,整合产业发展;实施“八大扶贫工程”、“三变改革”、旧宅基腾退;“一事一议”解决项目资金缺口;制订“村规民约”、开展“道德评议”、公开政务财务等各个工作环节上。凡出现过一些对政策、法规不理解,与干部闹对立、唱反调,甚至无理上访、缠访的现象,“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通过采取一些措施办法,让缺会人员晓以了“危害”以后,不论召开任何会议都是争先恐后,会风得到迅速扭转。村民贾某以前自以为是,总看干部不顺眼,多次闹对立,就是通过个别说服和村民会议评议教育,后来不但痛改了前非,还成了响当当的创业带头人;曾经的几个“老上访”,通过开会和谈心教育,不仅都息诉罢访了,也成了带动致富的能人……

穷怕了的村民一旦脱贫,再把思想归顺起来,就会实现“搬得出、稳得住、快融入、能致富”的目标。

有效衔接,把乡村振兴的蓝图再绘美

天生桥村的地形,如一幅不规则的“爱心”挂在任河北岸。半山腰的确有一座天然生成的石拱桥。如今,它如古木逢春,成为人们十分看好的旅游开发地。走特色产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强村富民之路,便是县委党校帮扶天生桥村从脱贫走向振兴的初衷。“我们从进村那天起,就在向这个目标奋斗,做了一系列铺垫工作。”驻村第一书记王健说。

由于县委党校的前瞻意识和大胆作为,2017年天生桥村被列为国家第一批旅游扶贫示范村,2019年又被评为国家水利风景区。于是,一幅“河畔亲水·山腰赏景·园区体验·草甸怡情”的美丽蓝图绘就,并在浓墨重彩中一笔笔地显现出来——

悬殊的海拔差距有了特殊的立体产业格局。全村5个村民小组共有耕地面积2480亩、林地7776亩。帮扶部门把它视为村上的宝贵“家底”,坚持耕地要种好,林地要护好,把它们变成家家户户的“绿色银行”。以落实农村“三变改革”政策为契机,把全村划为高、中、低三个发展区域,确立各有侧重、多业经营的产业项目。鼓励在家能人带动创业,吸引在外创业成功人士回村办公司。全村已成立5个产业合作社,吸纳了90%的村民入社入股,通过土地流转,让撂荒了的1200余亩土地派上了用场。

村民罗忠俭,2016年回村创办养殖场,年均增收达到60余万元;支持农户重视传统农作物生产,走土特产品产供销合作,正向集约化发展;组织实施以经济花木为主的生态修复之路,现已形成千余亩茶园成块连片,近千亩桃园、李园、杏园、车厘子园、坤江花椒园与花卉观赏园,成为了四季如春的花果山,四季有钱取的“绿色银行”。

牛年新春,村上分组召开的村民“一事一议”会议,不约而同地通过了一项“很牛”的提议——把村上每年分给农户的近20万元红利,集中投入到几条产业园区的环形公路建设。“我们不差那点钱,让村上用它发挥大作用。”村民坦承地说。

独有的区位优势有了产、游融合效应。早于2015年开始运营的紫诚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就在村口,是该村创业成功人士陈禄军在紫阳的首创,也是紫阳的一张“亲水”名片。结束激情的漂流,经过有惊无险的玻璃桥,步入长堤、民宅与花卉掩映的休闲区,不得不前去领略天生桥风景的惬意,聆听它的古老传说,这是一处600万元的在建项目。有特色、能体验的几个产业园区就在半山腰的上段。沿着宽阔的公路盘旋而上,就是海拔最高、已具规模的太阳寨生态农业园区。沿途采购一些心仪的土特产,到高山草甸上野炊、露宿,围着篝火尽情歌舞。别有情趣的高山风物,令人怡情释怀。

产业与旅游融合在天生桥村初现端倪。落户的公司和合作社,让全村1000多亩的撂荒土地既发挥了资本价值,又让农民就业增收;几个产业园区和大户催生了全村产业规模化形成,同时带动了散户的自主增收;传统农产品成为旅游消费的俏品,是农民增收的又一来源。

乡村旅游最得实惠的是村民,意义最大的是振兴了乡村。近几年来,天生桥村农民就地就业率由以前的30%上升到80%,全村劳动力整体就业率达100%,仅就地就业增收一项,年人均达到5000元以上。

如今的天生桥村,在紫阳县委党校的不懈帮扶下,正在追求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上铿锵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