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支书的新时代 ——记向阳镇天生桥村党支部书记黄治龙

时间:2021-04-01 09:16作者:黄志顺 张小红来源:茶乡紫阳党旗红

黄治龙的确算得上“老”支书了。他是改革开放初期成长起来的村干部,在向阳镇天生桥村干了36年村干部。2020年,他再次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

作为全县年龄最大的村支书之一, 历经中国农村的多次重大变革,黄治龙依然活跃在巩固脱贫成果、接续乡村振兴的最前沿。始终紧跟时代步伐,“新”是黄治龙的秘诀:思想与时俱新,新时代建功立业。


20年“杠”上一条路


天生桥村位于任河北岸,山高坡陡,交通条件极为不便。曾经,一座天然形成的石桥为出行提供便利,人们世代感恩,并以此作为村名。

到1999年,天生桥村还没有一条进村的公路。把化肥运进来,把肥猪、粮食运出去,全靠肩挑背扛。一条公路都没有,天生桥村怎么能发展好呢?这一年,黄治龙决心带领群众修路。在当时没有项目、资金支持,没有任何机械设施助力的情况下,黄治龙号召村民们带上䦆头和干粮,历时一年修通了进村的第一条公路。尽管是一条沙石公路,总算能通车了。

开展脱贫攻坚后,天生桥村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黄治龙积极争取通村公路硬化项目。然而,当项目真正落地时,群众与黄治龙的想法并不完全一样。路基拓宽需要占用耕地,有的要求改变施工方案,有的要求高额补偿。黄治龙多次召开群众会,一户一户做工作。修路也占用他家的耕地,他说服家人,带头不要青苗补偿。群众看到支书家都这样,也就没有话说了。脱贫攻坚期间,全村硬化村级道路14.6公里,实施“油返沙”道路修复工程3.8公里。天生桥村实现了出门不湿脚、进出有车坐。


替代儿女尽孝心


骑着摩托车行进在入村的路上,任河的风迎面吹来,吹起他花白的头发,吹得他眯起双眼。

长期在村道上跑,黄治龙的车技很好。他的摩托车后座上经常驮着粮食、食用油、卫生纸之类的生活用品。村上一半以上的老人儿女都不在身边,还有20多个无儿无女的孤寡老人。很多老人腿脚不便,购买日常用品就作难了。黄治龙就是他们的“快递员”,老人们缺啥东西就给支书打电话。

黄治龙平时也会到这些老人家里聊聊天,问问身体咋样、家里还缺啥。老人们时常说:“黄支书要管我们全村人的大家,还要管我们的小家,太辛苦了!”

村民张德安外出多年,无法联系。2019年,张德安独身一人返回村里,原有住房已无法居住。黄治龙帮他申请了特困房。2021年张德安因病离世,黄治龙垫钱安排后事,组织群众安葬了老人。全村有分散安置的特困户18户,大多数由黄治龙负责包联帮扶,协调安排护理人员。

年近六十岁的黄治龙,本可含饴弄孙,乐享天伦。如今,他却出了东家进西家,像儿子一样照顾着那些身前没有子女的老人们。


以身作则树新风


县委党校包联帮扶天生桥村多年,常务副校长贾学平对村支书黄治龙非常熟悉。他说,黄治龙走路一阵风,话语如春风,从不耍威风。

黄治龙说:“职权是群众给的,是党组织赋予的,我要以身作则给群众树榜样。”他办事公平、公正,村里事情都通过召开支委会、代表会商议,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及时通过群众会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公生明,廉生威,黄治龙在干部群众中具有极好的口碑。

村民王某刚结婚没几天,新媳妇嫌弃家境贫寒、交通不便,和王某闹离婚,回到娘家再也请不回来了。黄治龙善于做群众的思想工作,得知情况后,多次到王某的岳父家沟通,并给王某联系了稳妥的就业岗位,又动员王某的妻子在家养蜂、养羊,家里收入提高了,小夫妻也和和气气了。

黄治龙凭借不厌其烦地磨嘴皮,千方百计帮群众增收致富出主意,并通过“一约四会”加强约束引导,使天生桥村尚“诚”、重“孝”、倡“俭”、践“勤”、崇“和”的新民风深入人心。


乡村振兴再出发


四通八达的交通条件滋长了黄治龙的“野心”,他盘算着要利用交通条件优势拓宽群众的增收门路。

由于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天生桥村许多坡地荒废了,甚至一些水田也无人耕种。这都是一碗泥巴一碗饭的好田地啊,黄治龙看到很心痛。当时,紫诚旅游公司在山下建成的任河漂流项目刚刚兴起,黄治龙想,能不能把他们引进到山上来投资呢?他亲自上门招商,促成该公司整合村上的土地资源,建成了太阳寨生态观光园。观光园集种植、养殖和生态观光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综合体。

村上引进一家企业种植花椒,刚起步时没有一户农户愿意流转土地。黄治龙让儿子开着自家的车,义务把村民带到向阳镇营梁村的花椒种植基地参观学习,使群众充分认同了这一产业。2017年,坤江花椒种植专业合作社正式在天生桥村落地,如今已经进入初产期,年产值10万元以上。

黄治龙还动员村上能人赵祖青成立了老哇坡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使村里近乎荒芜的茶园焕发生机,带动20余户建档立卡每年户均增收4500元以上,并解决40余名贫困劳动力就近务工。在合作社的示范引领下,全村茶园面积扩展到1200亩,实现了户均3.1亩茶园。一幅村美民富的画卷就这样在任河北岸铺陈开来。天生桥村形成了“河畔亲水·山腰赏景·园区体验·草甸怡情”的现代农业格局,天生桥村先后被评为国家第一批旅游扶贫示范村、国家水利风景区。村上群众也得到实惠,粮食、蔬菜、畜禽产品不但能以较高价格销售,并且还通过土地流转、劳务用工、旅游服务等方式实现增收。

紫阳是川陕革命老区,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早在建党初期,任河上游的川东游击队在竹片、木块上书写着革命真理,投放在河里顺水漂至下游。1939年,中国共产党安康地委转移到任河岸边的芭蕉口小学,燎原了安康革命的星星之火。黄治龙就是听着这些故事长大的。他说:“我们必须要牢记党史,增强党性,在平凡岗位上奋力践行一名党员的初心使命。”

任河之水不舍昼夜地奔流而去,“红色漂子”的故事在茶乡大地世代传扬,红色基因在人们的精神血液里流淌,曾经插在芭蕉口的党旗飘扬在党员干部的心头。在新的时代,任河又见证着新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