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阳县农业农村局关于对县十八届人大五次会议第08号建议的复函

时间:2020-12-03 18:00来源:紫阳县农业农村局
标题 紫阳县农业农村局关于对县十八届人大五次会议第08号建议的复函
编号 8 办理部门 紫阳县农业农村局 处理状态 已办结
签发人 鲍务林 签发日期 2020年12月3日 类别 A
正文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深刻把握我国现实国情农情,深刻认识我国城乡关系变化特征和现代化建设规律的基础上,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的伟大目标和补齐农业农村短板的问题导向,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提出的新的目标要求。
        我县位于陕西南部,汉江上游,巴山北麓,辖17个镇、175个行政村,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全省深度贫困县。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我们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紧盯短板弱项,全力做好脱贫攻坚各项工作。全县安全住房保障、教育保障、健康保障、安全饮水保障、电力入户、通村道路、集体经济组织等脱贫指标均已达标,能够如期实现整县脱贫摘帽目标,为乡村振兴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全县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仍是最大短板,农村集体经济薄弱,农村自我发展能力弱,农民增收渠道不宽,大部分农村年轻人外出务工,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仍很突出。目前我县乡村振兴战略仍在起步阶段。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乡村振兴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并作出了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等“五个振兴”的科学论断,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
        建议:
        一是加快产业发展。产业兴旺,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也是关键所在。既要立足做强当地特色产业,也要突出发展乡村新业态,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积极推进“三变改革”,以村集体经济组织为载体,发挥合作社、社区工厂优势。
        二是加强乡风文明建设。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要持续开展“诚孝俭勤和”新民风建设,推进移风易俗,有效遏制陈规陋习。要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有力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和强化农村思想道德建设。
        三是做实美丽乡村。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紫阳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发展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我们必须守好底线,聚焦生态宜居这一关键,建设农民美好生活的家园。
        四是强化人才培养。干事创业关键靠人。我县山大沟深,农村面积大,全县主要产业仍以农业为主,就目前全县现状,亟需专业科技人才,带动培养一批新型职业农民,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生产技能和经营能力。同时要加强村级两委班子建设,办好农村的事
情,要靠好的带头人,要靠坚强的基层组织。
回复 朱必兰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实施紫阳乡村振兴战略的建议”收悉,现函复如下:
        一、关于您在建议中提出的“加快产业发展、坚强乡风文明建设、做实美丽乡村、强化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工作推进情况
        今年以来,紫阳县围绕“巩固脱贫攻坚成效,接续乡村振兴发展”这一主题,全县上下在克服疫情严重影响的情况下,奋力脱贫攻坚,狠抓经济发展,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显著成效,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1. 产业振兴快速启航。一是投资1.062亿元,落实产业直补政策,推动贫困户产业发展,累计对88607户343129人次兑现了产业直补资金;二是投资3.35亿元(其中:1.74亿元由县搬迁公司代为经营,定期分红),实施资产收益扶贫政策。313经营主体承接使用资产收益扶贫资金1.61亿元,通过入股分红、劳动务工、土地流转、订单销售、技术帮扶、托养代管等方式共带动10451户贫困户增收。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获固定收益2000.07万元(其中: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提留200万元,分配给贫困户1800.07万元),覆盖23685户80750人次的贫困人口;三是投资7673.3万元实施茶产业创新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扶持政策,做大做强紫阳富硒茶产业,带动贫困户发展,截止2020年10月新建茶园4.06万亩,全县累计建成茶园24.4万亩,全县拥有食品生产许可认证(SC)茶企102家、小作坊214家、涉茶产业农专社192家,核准使用紫阳富硒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专用标志企业31家、授权使用紫阳富硒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企业41家,地标品牌辐射全县17个镇,12万人从事地标产业相关行业。2020年富硒茶产量达到8805吨,实现鲜叶产值21.09亿元(其中:贫困户增收9.93亿);截止2020年10月底,茶叶、魔芋、畜牧等农业产值预计30.53亿元,农村人均收入6372元。
        2. 乡村面貌及乡风文明显著改善。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诚孝俭勤和”新民风建设为抓手,积极开展环境整治和新民风建设,全县村容镇貌和民风乡俗得到显著改善和提升。全县建立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户收集、村(镇)转运、镇处理”模式,配套垃圾收集、转运及处理相关设施,配置各镇生活垃圾转运车辆34辆,生活垃圾收集桶5000个,规范管理县城生活垃圾填埋场和13个镇生活垃圾堆放场;建卫生厕所70212户、建无害化厕所55140户,农村卫生厕所率和无害化厕所率分别达到84.7%和66.6%;污水治理达标村91个,污水管控达标村82个,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231处,配置农村安全饮水管护员175名,全面落实安全饮水监管责任,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8%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95%以上、大型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设备达到100%,基本解决畜禽养殖规模场粪污处理和资源化利用问题,农村环境条件和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3. 科技服务队伍不断壮大。一是组建紫阳县产业脱贫技术服务110指挥中心,制定并下发了《关于建立产业脱贫技术服务110指挥体系的通知》《紫阳县产业扶贫技术培训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就技术技术服务工作进行了全面责任落实。二是创建省级科技创新驱动县域经济发展示范县,为县域特色产业发展打造强大“外脑”。统筹协调中科院西安分院、省石油化工研究院、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等20家省级科研单位“两联一包”工作,形成了省市县三级联动的科技帮扶工作机制。三是遴选401名产业发展指导员(科技特派员),建立县镇村产业技术服务工作体系,对接指导全县176个村开展产业发展指导服务工作,跟进解决农户技术需求。四是将实用技术培训纳入年度工作扶贫项目,投资184万元累计培训7.1万人次,31625户享受了技术服务,群众生产技能得到提高。五是招聘了4名大学生,为技术队伍增添新鲜血液,培养高素质农民200名引领农村产业技术提升。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我县虽然制定了《紫阳县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结合规划也制定了《紫阳县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行动方案(2019-2022年)》,但由于上级的很多决策和政策还未明确,因此,我们还有很多的工作需要做,主要打算是:
        1.在产业振兴方面。找准定位、保持定力,发挥优势谋发展。坚持“一业突破、多业并举”的发展思路和“一镇一业一龙头、一村一品一主体、一户一技一项目”的发展模式,在做大做强做精茶叶主导产业的同时,加强畜禽养殖、特色经济林、魔芋粮蔬传统优势产业建设的同时,积极支持中药材、食用菌、中蜂、水产养殖等小众产业发展,实施双“十百千万”工程,即:培育10个航母型园区、培育100个循环发展示范点、培育1000户增收超万元的农户、培育10000名职业农民;发展10个收入超50万元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创建100个环境优美示范村、培育1000家引领产业发展的主体、建设10000亩高标准农田
        2.在乡风文明建设方面。实施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工程,深入挖掘农耕文化中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加强传统手工制作技艺、紫阳名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其传承基地建设;持续开展道德模范、美德少年、好公婆、好媳妇等评选表彰活动,让守道德成为农民群众自觉追求,全面提升群众文明素养;加快构建公共信用平台,完善“诚信红黑榜”发布制度,引导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社会道德风尚。
        3.在做实美丽乡村方面。通过“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奠定美丽乡村的内在基础,落实乡村共建共享共治要求,建立完善乡村群众自治体系;深入开展普法宣传等教育活动,将法制观念深入人心,强化道德教化作用,引导农民向上向善。在此基础上,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和生活污水治理、大力实施农村厕所改造、持续改善村容村貌。
        4.在强化人才培养方面。一是健全乡村人才培育机制。按照乡村振兴要求,大力培育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推动普通群众向职业农民蜕变;二是创新乡村人才引进机制。积极争取各类乡村科技创新项目、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基地项目,吸引各类高层次人才参与乡村产业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完善政策,吸引鼓励企业家、党政干部、专家学者、新型乡贤等通过各种渠道服务乡村振兴。三是完善乡村持续发展机制。健全科技人才管理制度和科技人才培养激励机制,推行人才分类评价机制和城乡人才交流改革机制,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行各业共同参与,我们将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和统一部署下,充分发挥行业优势,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力争实现紫阳农村产业“强”、乡村环境“美”、乡风文明“淳”、乡村治理“安”、农民增收“富”。
        衷心感谢您对乡村振兴工作的关注和支持,请你在今后的工作中,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特此函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