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阳县发展和改革局关于政协第十二届紫阳县委员会第五次会议第7号提案的复函

时间:2020-10-30 18:00来源:紫阳县发展和改革局
标题 紫阳县发展和改革局关于政协第十二届紫阳县委员会第五次会议第7号提案的复函
编号 7 办理部门 紫阳县发展和改革局 处理状态 已办结
签发人    签发日期 2020年10月30日 类别 A
正文          “十三五”以来,紫阳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实施精准扶贫、改善人居条件、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战役和重中之重,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总要求,累计实施搬迁19279户64168人,其中200人以上的安置点52个,共安置14076户48991人。农民从大山里搬出来,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适应力不强、融入度不足、生活不习惯”才是当前的痛点、堵点和难点,如何让搬迁群众尽快融入社区,适应生产生活方式的嬗变,是当前急需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存在问题
        (一)基础设施配套仍需持续完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虽已配套相应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但随着搬迁群众的大量入住,综合保障能力凸现不足。一是集镇安置社区在服务中心、物业管理用房、社区文化广场、公共停车位、卫生室、幼儿园、供水站等基础设施建设与居住人口规模相比总体呈现不足,监控、消防等公共安全设施覆盖不全面;二是农村社区安置点基本解决了门前道路硬化,但部分安置点在给排水管道、垃圾回收、污水处理、文化娱乐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方面完善提升空间仍然较大。
        (二)适应新环境需强化引导和管理。安置点搬迁户来自农村,长期居住的多为老年人,他们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差,对新环境适应过程较长,对社区生活不习惯。如部分搬迁户存在乱堆乱放、乱扔垃圾、随意占用绿化带等不文明行为,不爱惜公共设施,造成公共服务设施损坏等不良现象时有发生。有的搬迁群众只要求社区为其提供服务,对社区管理有抵触情绪,认为安置点是“政府修建的”,社区管理就是政府的事情,有问题就找政府。同时,也存在搬迁户中游手好闲、好吃懒做,养成了等靠要的习惯。如不加社区强管理和搬迁群众的引导,将会对小区日常管理和社会治安带来诸多隐患。
        (三)稳定脱贫持续增收需拓宽渠道。安置点社区常年居住人口主要是“三留守”群体,主要劳动力以外出务工为主,特色产业效益不明显,利益联结机制尚未健全。农户过着“两头跑”的生活,白天赶到数里外原居住地耕种农田,晚上回到安置区。且一些年老体迈的老人,生活来源主要靠微薄的养老金、临时救济和少量的惠农补贴养家糊口,搬迁户稳定脱贫、持续增收是急待解决的问题。
        建议:
        (一)发挥组织优势。要想改变社区的面貌,关键在于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500户以上新设立的村(居)民委员会应当单独成立党组织,隶属所在镇党委领导,党组织书记应当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 (居)民委员会主任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搬迁群众在社区享有均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全面采集安置点党员信息,加强对社区党员的管理,通过成立党组织、挂靠相邻村(社区)党组织或选派党建指导员等形式,确保党的工作全覆盖。
        (二)创新区划管理。按照安置社区规模大小,建议分新设、联合、挂靠三种类型规范管理,即500户以上人口不少于1000人的新建村(居)民委员会,500户以下人口少于1000人的与所在行政村融合建社区,对于100户以下的直接挂靠所在村委会管理,以增设村民小组的形式,并入村级组织。联合建立和挂靠后的村(社区)委会需要增加村干部职数,确保村(社区)委会日常工作和社区管理工作两不误、有序进行。对于特困交钥匙工程,可通过政府买单,交由安置房所在村负责管理,安置点可设管理人员1名,以公益岗位形式落实保洁人员,数量根据安置点户数确定。
        (三)提升服务能力。一是加快移民搬迁新社区综合便民服务中心建设,按标准建设办公、服务、活动等相关功能部室及设施。完善社区水、电、路、讯、排污、环卫、公厕等基础配套工程,有条件的地方合理配建农贸市场、停车场、公益性公墓等服务设施。二是增加普惠性教育资源,推进幼儿园、婴幼儿照护服务室建设;根据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合理布局安置区卫生室、卫生服务站。三是加快研究出台安置区住宅专项维修基金管理办法,100 户以上的安置区应成立业主委员会,组建或引进物业公司提供市场化服务,确保社区管理工作的持续性。
         (四)拓宽致富渠道。一是发展产业带动增收。利用社区和周边资源优势及原有的产业基础等,支持发展安置区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产业园区、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鼓励将经营性资产与各类经营主体联合发展所有制经济。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搬迁群众把土地承包经营权、林地经营权等流转或入股新型经营主体,盘活原有资源,有效推动新型市场经营主体与搬迁群众建立形式多样的利益联结机制,让搬迁群众更多分享产业发展红利。二是免费技能培训全覆盖。加大搬迁群众技能培训力度,做到搬迁家庭新增劳动力免费技能培训、搬迁家庭实用致富技术培训、搬迁群众就业创业培训、搬迁家庭外出务工返乡人员再就业培训“全覆盖”,确保每个有劳动能力的群众熟练掌握一项实用技能,每个有劳动能力的家庭至少有 1 人能稳定就业。三是大力发展新社区工厂。积极承接引进毛绒玩具生产、服装制作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壮大社区工厂规模,提升新社区工厂带动就业能力。四是加大社区公益岗位开发力度,适当放宽公益岗位人员年龄标准等条件,确保每个安置点有3名以上公益岗位人员,为当前村代管社区提供必要的保障。五是由政府搭建平台,引导支持传统手工艺产品生产加工,并做好收购销售,把部分年老体弱、无法外出、有手艺的闲置人员发掘出来,作用发挥好,既能将紫阳传统手工艺得到传承和宣传,又能增加搬迁户家庭收入,真正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快融入、能致富”,实现“楼上居住,楼下就业”,确保脱贫群众持续增收稳固脱贫。
        (五)激发内生动力。一是在尊重社区多数群众意愿的前提下,制定新移民搬迁社区村规民约,为社区群众提供普遍认同的行为规范和约束准则;二是充分利用广播、宣传栏、文化长廊、文化广场等形式加强新民风文化宣传,树立文明新风;三是规范运行社区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等群众自治组织。扎实开展道德评议、移风易俗、文化传播、文明创建、诚信建设、依法治理等“六大活动”,强化社区治理;四是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积极培育先进典型。在新移民搬迁社区广泛评选表彰道德模范、“好婆婆”“致富能人”“自强标兵”和“最美家庭”等,用身边事引导身边人,引领社区文明新风尚。 
回复 瓦庙镇政协联络组:
        你们提出的“关于加强搬迁安置社区后续管理的提案”收悉,现函复如下:
        “十三五”期间,针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状况,我县加快推进易地搬迁步伐,累计有19291户64168人完成了“挪穷窝、住新居”的历史变革,城乡格局、搬迁群众生产生活随之发生深刻变化,脱贫群众已从“搬得出”的短期需求,向“稳得住、快融入、能发展、可致富”的长远生存目标转变。完善易地搬迁安置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就业、社区治理、权益保障等后续扶持工作成为了搬迁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焦点、难点问题。
今年来,我县高度重视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围绕“搭台子、摸底子,补短板、建机制,抓点示范、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以“四大专项行动”为抓手,加快推进构建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落地落实。
        一、精心组织,狠抓重点工作落实
        一是制定了《紫阳县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发展工作实施方案》,围绕“五个体系”建设,对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建设进行了整体规划,明确任务目标、责任分工。基础设施建设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制定了《三年行动方案》,对目标任务、建设内容分年度、有计划组织实施。
        二是开展“基层组织规范提升行动”,全县新单设易地搬迁安置社区党组织10个、自治组织 10个,监委会及群团妇联组织同步成立,班子齐备,正常运行,工作人员待遇及办公经费保障到位。大力推进“支部+”服务机制,党建工作贯穿后续扶持各个方面,战斗堡垒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三是对全县“十三五”易地搬迁安置点后续配套建设需求进行了摸底调查,梳理了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教育、卫生、产业、社区工厂等方面建设需求,下达了2020年重点任务及重点领域建设计划,投资2.56亿元实施后续扶持项目114个。截至目前,已完工45个,在建69个。其中:新修、改建党群服务中心12个,目前建成投用4个,在建8个。搬迁安置点配套设施建设项目62个,目前在建57个,投入使用5个。新建产业园区19个,目前全部建成并初验;新建社区工厂5个,目前建成3个,在建2个;新、改建学校、宿舍8所,目前建成投用学校、幼儿园6所,宿舍楼在建2个;新建污水处理厂7个,全部完工并开始试运行;完成新建中心卫生院1个。
        二、加快融入,提升服务管理水平
        一是新建12个党群便民服务中心,设立便民服务窗口,提供社保、民政、计生等搬迁群众所需的“一站式”服务。成立主业委员会27个,引进物业26个,村委会代管1个。由县住建局负责,结合我县易地搬迁安置工作实际情况,讨论拟定《易地搬迁安置点公共设施维修基金管理办法》。
        二是积极开展生活技能、安全知识培训,持续推进新民风建设,建立“一约四会”机制,成立红白理事协会,规范搬迁群众红白理事活动,推行集中殡葬制度,倡导婚事俭办、厚养薄葬新风。截至目前,累计举行“新风惠民”活动70余场,集体“升学礼”90场,“送文化”进社区活动10场。
        三、围绕就业,积极提供就业渠道
        一是立足搬迁安置社区周边资源禀赋,新建19个农业产业园区。截至目前,19个产业园区全部建成,带动周边搬迁户1500余人务工。目前,全县“十三五”100户以上易地搬迁安置点(除五保户、个别集镇周边不具备建设农业产区园区外),实现了周边农业产业园区全覆盖。
        二是加大安置点社区工厂建设力度。今年建新型社区工厂5个,已建成投用3个,2个在建。加强招商力度,引进陆昊鞋业、昊蕴天成鞋业、豆哥儿毛绒玩具等企业落户。截至目前,全县共建设新社区工厂75家,累计吸纳就业2991人,其中贫困劳动力1382人,易地搬迁贫困劳动力615人。
        三是新开发公益性岗位98个,统筹生态护林员、特设公益性岗位、弱能户扶贫公益专岗位、护河员、村级信息员、防疫员、饮水安全管理员、城镇公益性岗位等共6744个,同时安排政府投资建设项目、以工代赈项目、服务安置点的社区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用不低于30%的岗位优先解决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贫困劳动力就业问题。截至目前,已通过公益性岗位累计安置易地扶贫搬迁贫困劳动力2521人,目前在岗1481人。
        四是加强组织化劳务输出。主动对接本县人力资源公司、西安航空基地管委会社会事业局、江苏企业等用工需求较大的企业或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收集西安、江苏、浙江等发达地区务工岗位信息,工作岗位包含一线操纵工、缝纫工、检验员、设备技术员、仓储叉车工、焊接工(胶工)、装配工等,所有岗位优先聘用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劳动者可以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各级就业扶贫工作人员有义务对有就业意愿的贫困劳动力进行就业指导和后续跟踪服务。截至目前,全县已实现贫困劳动力就业31792户67551人,其中易地扶贫搬迁家庭实现就业创业15379户31806人,完成“有劳动力的易地扶贫搬迁家庭至少1人稳定就业”工作目标。 同时,积极开展技能培训。针对企业、社区工厂实际用工需求和贫困劳动力特点,适时开展“订单式”“定向式”技能培训。对县内各类生产经营主体,新招录员工开展岗前培训。对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参加培训的, 培训课时达80课时以上的每人每天50元的生活和交通补助, 提高其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依托各部门、各联席院校和专业培训机构,按需求、分层次、多形式开展精准化电商培训和SYB创业培训,提高创业水平和业务能力,为他们更好的利用互联网创业就业提供指导。截至目前,已累计培训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培训13322人,其中,2020年培训1198人。
        下一步,我们将紧紧围绕“搬得出、稳得住、快融入、能致富”的总目标,加快构建易地搬迁后续扶持“五个体系” 建设,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稳固全面小康根基,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全力做好易地搬迁“后半篇文章”,不断提升搬迁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感谢你们对此项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对你们提出的建议我们将积极采纳,希望你们对我县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发展工作多提宝贵意见建议。顺祝工作顺利、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