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问高桥镇提前脱贫的信心从哪里来?
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如何脱贫、如何全面跨入小康社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要重视发挥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首创精神,让他们的心热起来、行动起来,靠辛勤劳动改变贫困落后面貌。”
也正是在此基础上,扶贫才走得通走得远走得稳。事实上,在中央实施“五个一批”工程中,首先强调的是“引导和支持所有有劳动能力的人依靠自己的双手开创美好明天,立足当地资源,实现就地脱贫。”而易地搬迁脱贫也好、生态补偿脱贫也好,甚至发展教育脱贫在内,其实都立足于“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经过适度扶持实现自我造血、自我完善、自立脱贫。
紫阳县高桥镇的信心,也在于此。或许各地有各地的路子,但是从紫阳县高桥镇的实践看,从发展生产脱贫奔小康的角度看,最现实、成效最显著的是走新三农的路子。何谓新三农?本报记者去年在汉阴采访现代农业发展时,曾与县上领导一起将其概括为:乡愁农村、园区农业、职业农民。
把农民从土地解放出来
只有职业农民才有前途、只有园区农业才有钱赚,只有乡愁农村才有前景。走“新三农”的路子,对高桥镇贫困村和贫困人口来说,是“立足当地资源,实现就地脱贫”的绝佳选择。
在高桥农村,单家独户传统农业的效益十分低下。这也是兰家坪村民唐启双搬离山村的根本原因。“种植苞谷,两亩地一年最多一两千元;养几只羊,一年到头,好了一只卖上1000元钱,瘦了还没有人要,算下来一年就落点肥料。这还不算投入的籽种、化肥、劳力这些成本。”地里种有庄稼,坡上放有羊子,自己还经常出门打点零工,平均一个月还挣不回1000块钱。种地亏本不划算!
老唐现在在裴坝小区居住,帮小区作保洁,方便时也接点零活。几天前,他帮小区7楼一家住户搬运几张大理石上楼,对方开口就给100元。“半个小时功夫就挣100元,这样的事情要在山里,100块钱怕是不等你走拢就莫见了。哪有这样的好事等你?”
偶尔回老房子看看,唐其双说,想起来觉得好笑。最早在山顶上居住时,被人砍了一根柴树就觉得难受、不会善罢甘休的。前段时间有人买他一根柴树,他算了算,居然不要钱,“你自己砍去烧就是。我又没有帮你砍,又没有帮你搬,要什么钱?”按照他现在的观念,光砍柴运柴花的功夫钱,都超过柴树本身的价值了。改变他观念的,是社区多种增收渠道和在此基础上对传统耕作方式的反思。
越来越多的人在搬迁过程中,在发展过程中,发现、观察和认识到,按照传统农业的方式走不通了。越来越多的决策层领导也切实认识到,农民可以当,得当职业农民;农业可以搞,得搞园区农业;农村建设的方向,应该是乡愁农村。
唐启双等农户之所以能够搬出,还有生产条件的变化,退耕还林后生态环境的改善,部分土地和山林变成厚朴林,除非收割,不需要人照管;余下土地则面临野猪威胁,难以照管,何况产出与投入不成比例?
高桥镇书记刘磊说,着眼把农民从低效益的土地上解放出来,过去几年,全镇新发展厚朴10万亩以上、新发展生态茶园8000亩以上,魔芋3500亩,高山上的土地基本退耕,变成经济园林、绿色银行。
家中的地不需要操心,农民可以放心外出务工创业。在高桥而言,则是在修脚产业大发展之际提供了重要人力资源保障。仅2015年一年,高桥镇新加入修脚行业的群众达到1000余人。
把效益从园区释放出来
农民依然可以从土地上获得良好效益,不过虽是在自己的土地上,却又不是为自己耕作了。
裴坝,一个幽静闲适的山村,因为两棵800年树龄的稀有树种——铁坚杉,和铁坚杉上常年栖息的近百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苍鹭,经常有外地游客慕名而来。就在古树对岸,十几个男女劳力在栽种茶苗。同样在自家地块,他们却是在为关南春茶厂劳作。不管什么时候才收益,她们现在已经每年每亩获得400元的流转费;不管企业效益如何,只要用工,免费提供早点和午饭,最低80元的工资,下午五点前收工。
在茶园、茶厂,有采茶季3个月收入过万元的采摘工。清明前后,每斤鲜叶仅采摘收入就在200元左右,就是夏秋红茶的采摘,每斤采摘也可以得到20元。对于谭华锋来说,自有示范茶园以及流转茶园不过1800亩,而整体影响辐射的则达到5000多亩。这些茶叶基地分布在兰草、裴坝、龙潭等村,使专业务茶的农户达到1400多户,占了总户数的70%,促进了茶农增收,非茶农就地就业。园区自身则因为形成规模,效益也极其显著。谭华锋的茶厂2007年产茶仅18吨左右,现在年产茶达到80吨以上。2012年以前,他还生产有晒青茶,2012年最后一车销往陕北后,他停止了陕青茶的生产,过去交通不便,边远山村鲜叶不便收购,村民才不得已自己进行简单加工,现在,鲜叶收购点比比皆是,低成本低产出10多元一斤的晒青,连原料都收不来了。现在的80吨茶叶,最低价位的是50至80元一斤的炒青,更多是数百元一斤的名优茶。谭华锋说,再过三年,他的茶叶产量可以达到150吨。
在高桥镇,同样能够获得超出原来收入数倍的还有李远权的农业产业园区——并且不止是园区。李远权的农业园区除去自身500亩核心园区,辐射面积超过40000亩。李远权投入逾千万建设农业园区,对周边农户则签订协议,用园区提供的本地种、使用农家肥,按照园区要求生产,每亩补助125元,收购时又参照市场价的150%收购。镇长乌胜鸿说,一个农户种两亩本地苞谷,就能够保证一人脱贫。
李远权的开源农业园区刚刚买回本地品种的黑猪猪种,正式进入猪、沼、玉米、玉米营养餐、玉米渣饲料的循环农业之路。而最值得期待、潜力最大的是产值效益剧增的玉米营养餐加工项目。目前,产品刚进入市场已经获得好评,而这个项目的加工能力,还远远没有达到预期。一旦发展顺利,是高桥又一个可以影响和带动紫阳全县产业发展的项目。
把蓝图在山乡描绘出来
兰草村田家湾,关南春茶业产业有限公司院内,宣传画册上将裴坝古树苍鹭、龙潭唐家祠堂、高桥清代廊桥等标志景观纳入其中。在这个公司的网页上,有如下推广:“公司坐落在历史悠久、青山怀抱、緑树成荫、兰草飘香的紫阳县高桥镇兰草村。公司所在中心苗圃鸟语花香,休闲鱼庄生机荡漾,百亩精品示范茶园璀璨夺目,新农村建设风光无限,加上古老的清代廊桥和小镇独有的风情,可谓这里风景独好。光临关南春,不仅可以体验廊桥风情,尽揽乡村风光,茶山俊美,还可品尝到风味独特的高山云雾茶和农家鲜鱼盛宴。”这些描述不算是对高桥风光的溢美之词。高桥虽非世外桃源,却自有安静闲适可以颐养天年之处。
而从高桥镇党委政府而言,他们的期望显然更为远大。就目前而言,他们的目标是尽力把剩余劳力转移出去,让摆脱土地束缚的农民成为创业者。未来,这些创业者返乡会带回怎样的惊喜?是又一个李远权还是又一个郑远元?
从资源培植讲,目前的10万亩厚朴,现在还停留在跟随市场变化起伏波动状态。高桥镇已经意识到,绿色银行还得靠自己的手打开。此外,厚朴作为一种速生林,现在仅仅可以产生效益的止于树皮,既然厚朴有通气消滞胀的功效,是否可以利用?有资料显示,厚朴对食积气滞、腹胀便秘、湿阻中焦等疾病有治疗作用,还能加入癌症治疗药物中。那么,用其生产碗筷有没有可行性?厚朴叶大荫浓,花大美丽,可作绿化观赏树种。是否可以考虑向外推广作城市绿化树木?同时,厚朴木材可供建筑、板料、家具、雕刻、乐器、细木工等用。作为速生树种,能不能争取政策发展家具加工业?
高桥还有交通便捷优势,从权河下包茂高速,仅10多分钟车程就可到达集镇,目前已经发展有投资5000万的漂流项目,今后,休闲度假旅游项目是不是还可以进一步拓展?
现在,高桥镇已经在着手这些资源的利用与开发。而这每个项目背后,都将意味着不同数目的贫困人口从温饱走向小康。这些蓝图,完全可能成为耀眼的政绩和利民惠民的德政工程,汇入整个安康脱贫攻坚步入小康的全景画幅中!
原载2016年1月27日《安康日报》一版:http://sjk.akxw.cn/akrb/html/2016-01/27/content_1245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