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三代人接力奏响乡村蝶变曲

时间:2019-07-18 11:38作者:张权伟 王欢 朱烁旭来源:《陕西日报》
——紫阳民歌剧《闹热村的热闹事》背后的故事
盛夏时节,站在紫阳县双安镇闹热村的高处,极目远眺,山峰林立,流水潺潺,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昔日贫穷落后的闹热村正在发生蝶变,而见证村庄变化的当数黄福明、黄寿远、黄永华一家祖孙三代人。几十年来,他们一家致力于乡村发展,接力奏响了闹热村的乡村振兴曲。
2018年12月1日,以黄寿远一家为原型的紫阳民歌剧《闹热村的热闹事》在西安易俗大剧院上演,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此剧不仅被省委宣传部纳入2018年度陕西重大文化精品项目,还被文化和旅游部确定为全国优秀现实题材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剧目。
黄福明
一位注重家风的好支书
1936年出生的黄福明已到了耄耋之年。岁月悠长,在漫长的时光里,他全心为闹热村的群众服务。
黄福明是闹热村四组人,1956年在前梁社(闹热村前身)担任大队会计;1986年担任闹热村村委会主任;1989年担任闹热村党支部书记,村党支部书记一干就是19年,直至2008年退休。
修公路,建学校,兴教育,调矛盾,在闹热村的老少心中,黄福明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典范,再难搞的事情都能搞定。
泛黄的奖状一一摊开,每一张都是他的“赫赫战功”:安康市“党员致富带头人”、紫阳县“优秀共产党员”、紫阳县“捐资助学先进个人”……
黄福明的居室,随处可见桃木色的家具。这些家具全部出自黄福明之手,细致的纹路,精美的做工,在岁月的洗礼下,更加古朴典雅。
青年时期的黄福明对木工活感兴趣,自学成才。多年来,他的木匠手艺一直没丢。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木匠非常吃香,黄福明经常在空闲时间义务帮亲朋好友做木工,从不收工钱。“我做木工活只是为了给大家带来方便。”黄福明说。
黄福明的木匠手艺精湛,很多人拜他为师,紫阳县双安镇双河口村的储召兵就是其中一个。1987年储召兵初中毕业,跟着黄福明学习木工活。储召兵很感谢师傅手把手教给他过硬手艺。如今,储召兵在新疆伊犁工作,逢年过节,他经常带着家人回到闹热村看望黄福明。
良好的家风锻造人的品性,黄福明的儿孙们都各有建树。“人要心怀大爱,眼光长远,多做善事。”这是黄福明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也是他一辈子安身立命的行为准则。这句话不仅成就了他的人生,也深深影响着他的儿孙们。
黄寿远
回报桑梓的热心人
秦巴山区,目之所及,多是层峦叠嶂的山峰,或是九曲连环的山路。然而,行至紫阳县双安镇闹热村,在葱翠的青山之间,几栋整洁明亮的建筑映入眼帘,这便是闹热村第一安置社区。
黄福明的二儿子黄寿远是闹热村第一安置社区的发起者和建设者。
今年60岁的黄寿远在28岁时独自外出务工,经历了宁陕伐木、甘肃开矿、凤县办厂,年过半百之后,他越发想回报桑梓。
“手头上有点钱后,就想为家乡做点事,建一个安置社区,把乡亲们从山上搬下来,让他们也过上城里人的生活!”黄寿远说。
说干就干!黄寿远将想法告诉乡亲们后,得到了大家的支持。他立即与专业评估队逐户对山区旧屋进行评估定价,将老屋与新居价值冲抵,农户最多补几万元,最少补几百元,就可以住进安置社区。家庭状况极度困难的农户,甚至不掏钱,就可以住进新居,房屋所补差价在安置社区务工报酬中分期冲抵。
2009年,安置社区正式投建,前后耗时10年时间,平整了300多亩土地,投资1.1亿元,用工5万人次,施工难度不言而喻。建设过程中,黄寿远为了盯工程质量和进度,有时一天只睡几个小时。
53岁的冯大山是最早一批从闹热村四组搬迁至新居的农户,如今他在闹热村第一安置社区已生活了8个年头。“现在住在安置社区的楼房很舒服,小区还有公共娱乐设施,我们的日子过得很幸福。”冯大山喜不自禁地说。
目前,黄寿远与闹热村四组的52户群众签订搬迁协议,200余人已搬迁入住新居。
为了让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致富,黄寿远还在山上修建了近万立方米的水塘,并在水塘四周整理出300余亩良田,发展经济作物。为解决良田用肥,他还在水塘堤上建起养猪场。
提及未来,黄寿远还有新的设想和规划,他准备在闹热村发展养殖业和生态旅游。“完成整个项目区的建设任务,大约得用5年时间!”黄寿远说,“到时候,闹热村的绝大部分村民都将变成产业工人,过上‘居住在社区、工作在园区’的新生活。”
黄永华
扎根农村的新农民
“我不是城市里的‘白领’‘金领’,而是扎根农村的‘绿领’。”黄永华说。
黄永华是黄寿远的二儿子,之前在父亲黄寿远的矿业公司担任管理人员。虽为“富二代”,但黄永华说农事、干农活,也是个行家里手。2010年,黄永华回到家乡,协助父亲修建移民搬迁小区
回到家乡后的黄永华,每天7时起床前往工地,和工人们同吃同住,天黑才收工。“那些日子,现在想起来虽然辛苦,但是磨炼了我的意志。奋斗的青春最美丽!”黄永华说。
安置小区主体完工后,黄永华把眼光放在产业发展上,他深知只有将村里的产业发展起来,才能留得住人,否则,修建再漂亮的高楼都是枉然。
他经过反复调研,最终决定发展养殖业。2015年,他以均价9000元的价格买进80头牛,成为一名“牛倌儿”。
闹热村土地含硒量高,土质肥沃,草质肥美,养牛用的都是纯天然草料,自然肉质鲜美,不愁销路。牛粪还可以当成天然肥料。牛群遍地,绿树成荫,形成了循环产业,农村的就业问题自然解决了,“空壳村”问题也就得到了缓解。
“黄永华给我们提供了就业岗位,生活上也很关心我们,实在是太感谢他了。”钟秀芳是黄永华聘用的工人,也是闹热村的贫困户,每天负责放牛、给牛喂食,每个月有3000元固定工资。钟秀芳对这份既不用外出打工,又能照顾家里的工作格外珍惜。
年轻就是资本。黄永华身上有股不服输的劲头,和父亲黄寿远一样,他也将眼光放在了旅游和产业发展上。“闹热村山清水秀,交通便利,资源丰富,未来要建设更多的旅游休闲场所,发展适宜当地的养殖产业,让更多的城里人来这里感受自然风光、淳朴乡风,让更多的年轻人回到家乡、建设家乡。”谈到未来,黄永华信心满满。
——原载2019年07月18日《陕西日报》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