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记者 王甲铸)许多城市街头都有修脚店,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在全国每3个修脚师中,就有一个来自安康紫阳,而且这项技术还和紫阳的脱贫攻坚紧密联系在一起,其成功经验甚至获评全球减贫最佳案例。
安康市紫阳县是陕西省11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全县35万人中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33475人,是陕西自然条件最恶劣、脱贫攻坚任务最重、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之一。这里每年有8万多人外出务工,但因为技能缺失,大多只能从事矿工、建筑工这类职业,不稳定,门路窄,安全事故多。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不断的探索实践中,紫阳县走出了一条“龙头企业+免费培训+定向输出+就业安置”的技能扶贫之路。
紫阳县麻柳镇赵溪村村民彭明之前靠种地为生,农闲时打打零工。2018年,彭明在县城接受免费修脚技能培训后前往深圳就业,如今他当上修脚店店长,月收入已经达到2万元,在短短一年时间里顺利脱贫,还计划在镇上买一套新房。“当初家人不支持,现在觉得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彭明说。
村民杨世伟2017年8月份参加培训后,在深圳一家修脚店上班,月薪达到6000-7000元。在紫阳县采访时,杨世伟通过修脚店里的多媒体系统连线记者,他说:“现在我对未来充满了希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家会脱贫。”
43岁的石万仲也是技能扶贫的受益者之一。他是该县洄水镇团堡村农民,早年曾在煤矿打工10多年,2014年参加修脚师培训班后来到武汉一家修脚店,不到半年时间便提升为店长,如今年薪超过十万元。
那么多行业,为什么单单是修脚培训在紫阳取得如此突破?紫阳县劳动就业培训中心负责人贾学平说,这是必然,也是偶然。必然的是,紫阳是一个劳务输出大县,在脱贫攻坚中,技能培训是必须要做的。偶然的是,紫阳诞生了一家中国修脚行业的龙头企业。
80后修脚工郑远元,年少时走出紫阳闯天下,从摆地摊当修脚工起步创业,如今已经是一位拥有集劳务咨询、健康管理等八大版块为一体的现代化集团公司的老板。自己致富之后,为了让更多的乡亲脱贫,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2014年以来,郑远元与紫阳县合作,开始打造“政府主导+企业运作+基地培训+定向就业”的“紫阳模式”,开始探索企业化、开发式、治本性的技能扶贫新路子。
截至目前,紫阳在外从事修脚行业的人数超过4万人,在全国修脚行业中,每3个修脚师就有一个来自安康紫阳,占比达30%以上。紫阳人在全国各地开办修脚店面近8000家,2018年产值70亿元,年创造劳务收入20亿元,成为贫困山区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路径。
紫阳县高桥镇铁佛村原本是一个贫困村,全村常年在外从事修脚行业的达1300人,2017年全村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就达到25000元,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修脚师技能培训只是紫阳县技能扶贫工作的一部分。7月上旬,记者在紫阳劳动就业培训中心教学楼内看到,烹饪、月嫂、缝纫、茶技茶艺、电商等多个培训班都在同时开课,每个教室都坐满学员。由于大多数学员都来自困难家庭,紫阳县对他们包吃、包住、包就业,免学杂费及教材用品费、免费配备生活必需品,甚至还补助往返交通费。
贾学平说,参加电商、特色烹饪、家政月嫂培训的学员,通过自主创业和入职就业,月收入都能达到3000至4000元,就业技能培训已成为帮助劳动力增强发展能力、推动长远致富的法宝。
2018年下半年,紫阳技能扶贫模式被人社部公示为2018年度中国就业地方创新事件,紫阳修脚师被人社部公示为全国知名劳务品牌;2019年4月,入选国务院扶贫办“第二届中国扶贫典型案例”,5月,入选首批“全球减贫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