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阳县“心党建”构建农民工温暖之家
“我们要让党建成为裴坝最美的风景。”作为裴坝村的党支部书记,李兴卫觉得满山茶园、流水潺潺是美,但没有党建给村里带来的变化美。
紫阳县高桥镇裴坝村,是全县基层党建的一张名片。自从村里通过“支部+产业+贫困户”模式,引进开源实业、关南春茶业、山野食品公司3家企业之后,群众增收、产业发展成了新景。另一个新景象,就是以构建农民工温暖之家为核心的“心党建”,在裴坝也开始枝繁叶茂。
所谓“心党建”,是指组织凝心、联系交心、服务暖心、唤醒初心。作为全省11个深度贫困县之一,恶劣的自然条件,使得35万人口的紫阳有8万多人常年在外务工。如何让流动党员在“他乡”找到组织上的“故乡”? 同时又如何更好地促进广大农民工就业创业、让“打工潮”变成“返乡流”, 让“回流潮”激活紫阳脱贫攻坚、振兴乡村一池春水?是紫阳县委不断探索的课题。
紫阳县委书记赵立根这样描述“心党建”的初衷:“‘心党建’其核心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满足发展需要、政治需求为导向,以就业培训为抓手,用党建为民的炽热红心凝聚起农民工爱家建家的拳拳初心,有效激发共建美丽乡村、建设小康紫阳的内生动力。”
焐热“漂泊心”
据一份网络调查数据显示,现今外出务工的农民工日常行为仍然在以“家乡”这个社交圈为主。“他乡寻乡音”是在外游子的普遍行为。
为引导激励农民工奋进新时代、争做新农民、创造新业绩、共建新家园。紫阳成立县农民工党建领导小组,设立农民工党建办,形成以县委书记挂帅、组织部门牵头、职能部门参与、党建办落实的农民工党建工作格局。
为了解决外出务工党员在流出地党组织“无力管”、流入地党组织“无法管”的真空问题,紫阳县建立常态化机制,切实让农民工走得放心、干得安心。
2018年12月,紫阳县在陕西远元修脚集团建立全省首个流动党总支,党支部覆盖西安、北京、上海、武汉等全国7大城市,紫阳籍务工党员达到52人。“以前我们几乎没有办法过组织生活和参加活动,甚至交纳党费也难,很多成为‘口袋党员’‘隐性党员’。长期下去,就会造成一些党员党性意识淡薄、党性观念不强,失去党员的先进性。”陕西远元集团党总支天津片区党支部书记陈正兵告诉记者。
党支部的成立,凝聚起散落的“星星”,党员有了“家”,企业添了“魂”,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远元修脚集团天津片区党支部刚成立才几个月时间,就有多名工人递交入党申请书,经过考察已经培养一名业务骨干成为入党积极分子。
紫阳县建立健全县、镇、村三级农民工、农民工聚集地企业、农民工入党积极分子、农民工党员四本台账,开展“组织找党员、党员找组织”活动,及时将1100余名流入流出党员纳入党组织管理。
坚持把党组织建在务工链、产业链、行业链上,先后在农民工聚集企业、行业商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31个党组织,新建工会组织20个,有效扩大了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
服务“一家人”
走进面积1300余平方米的紫阳县农民工党员服务中心,首先看到的就是远元修脚培训体验区,刚刚结束培训的学员先在这里见习。据现场领学的技师说,这里从早上就开始排队,前来免费体验修脚的居民将体验室挤得满满当当。
紫阳县依托农民工党员服务中心开展技能培训。不间断地开展修脚养生、特色烹饪、电子商务、家政月嫂、职业茶农“五大免费技能培训”,学员培训实行“三包两免一补”,五年累计免费技能培训32000余人次,包免培训费用4500余万元。
除了技能培训外,农民工党员服务中心通过持续深化“五大行动”提供“保姆式服务”,成为农民工就业、创业成就梦想的“摇篮”。
紧扣解决就业增收难点问题,明确农民工就业创业登记注册、税费减免、技能培训、融资支持、创业补贴等政策措施,全县累计发放小额贷款5亿多元,落实税费减免、创业补贴5000余万元。每年举办劳务用工招聘会,与远元集团签订常年定向用工协议,组织130余家企业开展“企村联建”,累计提供劳务用工2.8万余人次。 为保障农民工权益,解除了外出农民工的后顾之忧,紫阳县,落实“一村一法律顾问”,充分发挥便民热线的转办督办功能,累计实施维权3000余人次、挽回经济损失5000多万元。把“三留守”人员纳入干部包联对象,建立留守儿童亲情聊天室45个,引进社区工厂29个,让留守人员就近务工。
农民工党建工作面广、量大、线长,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紫阳县直面新问题、新情况,开发出基于微信程序的农民工“手机e党建”,把务工党员“联在线上”。
紫阳县农民工党员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拿出手机给记者做了展示,每个党总支、党员都有自己的账号和密码,从党员入口进入后,“共筑中国梦”标语映入眼帘,与情况介绍、组织架构、组织生活、学习教育、承诺践诺、资讯通知6个栏目同屏展示。不仅有党员之家,“e党建”还开辟了便民服务栏目,为从业者提供店铺入驻、行业管理、资讯中心、产品平台,招工、培训以及求职、投诉等多个子栏目。
既能及时参与组织生活,履行党员义务,又不耽误工作。远在天津的陈正兵通过电话告诉记者,“E党建相当于在随身携带的智能手机上安了个‘家’,每天我们都在线上了解国家大事,学习相关讲话,党员们从自己的角度发表观点、看法。支部活动也由一个组织的‘单独行事’变为全体党员的‘统一行动’,大家都认为是一个实用的好平台。”
齐心“筑港湾”
紫阳县青年创业协会党支部是一个“年轻”的党组织。为什么说年轻?是因为他才成立不到一年时间,8名正式党员吸纳培养了1名预备党员和1名入党积极分子。另外,还因为这个支部是青创协会会员为主建立的党支部,年轻人居多。
这个朝气蓬勃的“青春”党支部,最大限度地调动党建的青春元素,为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提供专业服务,吸引更多青年党员发挥作用,带动一批有创业梦想的有志青年参与创业实践,为基层党组织注入更多新鲜血液。
“每次组织活动,大家都争着报名。”党支部工作人员说,“三会一课”按时进行,每月一次的“主题党日”活动,帮扶贫困村销售李子、冬桃,帮扶大学生,看望慰问高龄老人、受灾群众、环卫工人、退伍军人,参加义务植树活动……一组组照片展示了活力,更显现了凝聚力。
紫阳县高桥镇开源实业的创始人李远权,多年前走出山门外出闯荡,积累了一定资本和经验之后,在家乡正在进行陕南移民搬迁工程的时机,毅然决定返乡创业。由他投资参与建设的裴坝村新型农民社区规模达到数万平方米。农民进入社区,居住条件改善了,李远权寻思着带动乡亲们脱贫致富,自主研发的“深磨坊”玉米营养餐系列产品问世,200余农民成为公司员工,实现“家门口”就业,社区内300多户贫困户到目前已脱贫了200余户,订单收购玉米带动800多名群众增收。
在回乡创业者以及开源公司党支部书记榜样的影响下,公司的副总李世俊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目前是入党积极分子。当问其入党的动机时,他说:“公司的党员,总是事事冲在前面,潜移默化地感染着我。同时,按照公司党支部的安排,党员能够包联和带动更多的贫困户,我很想为贫困群众多做一点事情。”
余开成是紫阳县修脚师免费培训班第7期学员,结业后加入远元集团,2015年被公司派往上海开发市场,现任上海片区经理。目前在该区开设近300家门店,带领家乡2000余人工作。近年来,余开成带领的团队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已经成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今年,他联系资助的学生高考取得600多分的好成绩,他告诉记者:“这个消息让我也感到无比地激动和自豪。通过自己一点微小的帮助可以让孩子们学习、成长,将来更好地服务社会。”
唤醒初心富家乡,引才回流、回报桑梓、富美乡村才是根本目的。紫阳县建立发展党员双向共管机制,采取“原籍吸纳、接续培养、双向考察、两地公示”的办法,培养优秀农民工入党积极分子30余名,发展党员22名。认真落实农民工优秀表彰、适岗锻炼、选拔公务员等制度,有力推动人才回流、反哺家乡。全县返乡优秀人才累计领办经济合作社122个、创办家庭农场52个、兴办企业76个,46人被选进新一届村“两委”班子。
如今,以党建引领并取得发展实效的“两新组织”,在全县已是星罗棋布。
“人人都有一颗向党的心,农民工在哪里,党组织就建在哪里,党的工作就跟进到哪里,党的神经末梢扎根泥土,党旗始终在农民工心中飘扬,紫阳县‘心党建’致力搭建令人安心温暖的港湾,让农民工党员心安之处是‘故乡’。 ”紫阳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杨利如是说。
——原载2019年7月15日《安康日报•头版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