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紫阳县人民政府> 新闻中心> 媒体聚焦>正文详情

包组联户,破解农村社会管理难题

时间:2011-11-30 09:30作者:陈圣强 秦宗道来源:《陕西日报》

镇村撤并后,辖区面积普遍扩大,如何克服“山大沟深、居住分散”的困难,切实开展有效的社会管理和全方位的社会服务?
大批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成为农村常住人口主体,情感缺失、生活困难,如何为他们及时提供温馨的个性化服务?
国家惠农政策逐渐增多,群众法律意识逐渐增强,如何保证把党和政府的温暖不走样的“直通车”式的送到千家万户群众的手中?
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新概念、新技术、新知识层出不穷,政策宣传、知识普及和思想引导的任务繁重,如何有效组织和调动广大群众的建设积极性?
税费改革后,乡镇干部直接与一家一户群众经常性打交道的机会相对减少,如何克服“交通发达了干群距离却远了,通讯发达了干群沟通却难了”的窘境?
……
新时期,农村工作呈现出很多新的特点和新的困难。近年来,紫阳县积极探索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在工作实践中逐渐探索并形成了“包组联户”工作机制,通过干部与群众“面对面、心贴心、一对一”的真情服务,有力促进了农村的社会和谐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很多从事农村工作研究的专家和学者认为,紫阳县的“包组联户”机制是农村、特别是山区农村的一个行之有效的群众工作机制,是农村社会管理的一个创新之举。

“五个一”确保真包实联

一个镇干部包一个组、联系80至100户农民,每月坚持到这些农户家中走访一次,了解群众生活、化解矛盾纠纷、解决发展难题、帮办各种手续、宣传党的政策。县镇村分别建立“一窗式”便民服务大厅、便民服务中心和便民服务室,只进一个门办成所有事。
这是紫阳县针对当前农村工作出现的矛盾开出的药方。
据统计,全县共有1003名镇干部参加了“包组联户”,分包了1478个村民小组,联系7万多农户。
城关镇宣传干部彭召伍包联塘么子沟村二组,记者见到他时他正下乡回来,一身汗衣两腿泥,身上宝贝似的挂着一个大包,里面装着手电、茶杯、笔记本等下乡必备物件。“这些都是镇上专门为我们配的,包括这包也是,另外还每月给我们发50元交通费”,彭召伍说。
谈起具体工作,老彭如数家珍,一样样翻出五大件:民情信息档案、农户通讯录、服务承诺书、入户工作日志、便民服务卡。“我们对一家一户的基本情况、收入来源、社会保障、交通工具等都详细登记在册,同时还详细记录和掌握农户的发展规划及需要解决的具体困难和问题,对群众家底清楚得很。哪家的电话我们都有,镇党政办、考评办,县纪委、组织部也有,经常抽查我们工作呢。”老彭说,“一年要干哪些事也都贴在家家户户的大门上,群众都盯着的,可不敢懈怠。每次下乡都要填写入户工作日志,日记录、周汇报、月上交,半年考评通报。我们的姓名、岗位、电话,以及镇主要领导和考评办主任的电话等都印在卡上,户户张贴。群众一旦有急需办理的事情,可随时拨打我们的电话。镇村设立监督电话,如果我们有什么服务不周的地方,还可随时向单位领导投诉反映。”

“五大员”确保真帮实扶

为明确工作责任、狠抓工作落实,紫阳县为“包组联户”干部进行了准确的角色定位,要求干部着力当好“五大员”:
当好民意调查员,全面走访包联农户,广泛收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记好民情日记,为所包农户的服务和镇、村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做村情民意的“直通车”。
当好政策宣传员,将党的农村政策尤其是惠农政策采取入户宣传、召开会议、发宣传单等方式及时送到包联农户手中,做到户户知晓、人人明白,做惠农政策的“小广播”。
当好纠纷调解员,深入了解和排查问题隐患,主动化解组内矛盾纠纷,做农村社会和谐的“稳压器”。
当好群众服务员,帮扶包联农户排忧解难、解决问题,做好代理事务、农技指导、生产发展、解决民生等日常服务工作,做服务群众的“好公仆”。
当好工作指导员,帮助理清发展思路、培育主导产业、落实增收项目、完善基础设施、规范村务管理、推进升级晋档、抓好创先争优、组织乡村文化,做推动发展的“加速器”。
“过去我们都是包村,有啥事找到村干部一交代就行了,是上传下达的通讯员;现在直接包组联户,必须亲脚亲手到农户家中,是独当一面的实干家!”老彭说,“两年来,我已为老百姓办了178件实事,交了很多的农民朋友!”

“五措施”确保真抓实干

推行“包组联户”机制,关键在于狠抓落实,为避免流于形式,根据工作需要紫阳县出台了五项制度和措施,以这些制度和措施确保干部联户联责、联责联利、联利联心,真正做到责任到人、工作到组、服务到户、增收到项。
各镇都成立了由3名以上专职干部组成的考评督察办公室,采取日常考核、月度考核和年度总评相结合,全面掌握“包组联户”干部的工作任务完成和群众评价情况,全方位考核评价“包组联户”干部的工作成绩。将“包组联户”考核成绩按30%的比例纳入年度综合考核,与干部绩效工资、评优树模、晋职晋级等切身利益挂钩。
无特殊情况,各镇坚持每周日下午领导例会,周一机关干部例会,研究、汇报、安排“包组联户”工作,在抽查汇报中用“抓阄”等办法随机抽取3至5个号进行现场汇报,汇报后考评办现场电话免提核实。同时,各镇领导班子成员按照分工,每月坚持利用两天时间到村收集情况、解决具体问题,对发现不足或不良反响,及时温馨预警帮助干部迎头赶上。
为提高干部素质,确保包联效果,切实解决干部“会包、能包、包得好”的问题,各镇以镇党校为阵地、以中心组学习为龙头,建立健全学习制度,切实加强干部的政策学习和能力素质提高。
对“包组联户”干部在职责范围内解决不了的一些问题,各镇每月召开一次专题会议,进行集中研究解决。属于镇内解决的,拿出具体解决方案,落实责任领导、责任部门和责任人,限时办结。属于需要上级出面解决的,确定专人送转,并负责追索处理结果,现场回复诉求者本人。
为进一步激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各镇还竞相推出了“后勤保障”的温馨政策,有的为“包组联户”干部配备专用下乡皮包、雨伞、手电筒、解放鞋;有的为“包组联户”干部配备电脑,提高电子服务水平;有的从优化机关条件入手,办好机关“廉政灶”、修建洗浴室,让干部下乡回来随时有饭吃、有热水澡洗。

“五变化”彰显巨大成效

“包组联户”有效解决了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农民服务中的诸多现实问题,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得到了群众的普遍好评和称赞。
管理触角深入到各家各户,每个干部都有“责任田”。根据分工,党委、政府的各阶段工作很容易就分解落到每个干部的头上,各种决策也很容易“一竿子插到底”,贯彻落实到农户家中。在去年7·18特大洪灾中,县上提前一天预警,接到通知后全县千余名“包组联户”干部迅速通过电话或者亲自跑到农户家中,组织隐患区群众转移,由于撤离及时,有效避免了重大伤亡事故的发生。
很多矛盾纠纷都处理在了萌芽状态,去年紫阳县信访总量较往年相比整整下降了45%,成功创建了“平安县”和“三无县”。城关镇由于社情复杂,信访量始终居高不下,一直排名全县之首,自推行“包组联户”机制以来逐月减少,至去年4月终于实现了“零上访”。
通过“包组联户”干部面对面、心贴心的真情帮扶,很多新技术、新品种得到了推广,茶叶、魔芋、厚朴、蔬菜等农村支柱产业得到了加快发展,生产、管理、销售等环节得到了很好的服务和衔接,使农民切实增加了收入。去年,紫阳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到4031元,同比增长了23.4%。
干部在组上有“新家”,群众在政府有“亲戚”,“群众动嘴,干部跑腿”,干部有了工作抓手,群众有了帮扶靠山,党群、干群关系为之大变,更加融洽。
乡镇政府现在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干部蹲机关的少了,下乡走访的多了,自觉形成了“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通过“包组联户”,逼着干部加强了学习,也在具体工作中使干部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成长,在刚刚结束的乡镇党委换届中,全县一共有36名镇干部得到了提拔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