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南紫阳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民歌之乡”。紫阳民歌是陕南民间音乐文化的代表性歌种,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该县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重要战略地位,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发力量,支撑县域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为“十一五”画完美句号和“十二五”的良好开局谱写了科学发展的壮丽篇章!
五年来,紫阳实现了工作重点由传统农业向统筹城乡、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重大转变,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速12.6%;财政收入增速位于全省前列,成为安康一般预算收入过亿元的三个县之一。“敲起锣鼓唱起歌,驾起彩船走汉江。汉江好像画一张,两岸青山对青山,万绿丛中是新村,鱼儿画中游,人在画中忙,歌在画中唱啊。”茶香歌甜,欢乐开怀;山花开似锦,艺苑展奇葩,在秦巴紫阳这块热土上,勤劳刚毅的紫阳人民在劳动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浩瀚、璀璨的民间文化艺术,并用这种独特的文化艺术形态歌唱劳动,歌唱生活,歌唱美好的新时代!
一部电影“唱山歌”
10月22日,展现紫阳文化美丽的实名制电影《郎在对门唱山歌》在美丽的山城举行首映式,为正在召开的县第十四次党代会献上了一道丰盛的文化大餐。影片以原生态紫阳民歌为背景音乐,以紫阳民歌《郎在对门唱山歌》作为主题音乐贯穿全片始终,充分展现了陕南文化和陕南民歌的魅力。该片在第1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最高奖项金爵奖评选中一举夺得五项大奖。
电影“唱山歌”,让紫阳地域文化成功地走上了国际影坛,开创了地域文化宣传实名制的新模式,使紫阳成为媒体文化娱乐的焦点,着实叫紫阳“火一把”。一部电影助推旅游业,商贾游客慕名而来,1月至10月,受《郎》剧牵引,40余万人次游客纷至沓来,实现旅游收入2.11亿元。文化搭台,经贸唱戏,参加西洽会、龙舟节等活动,以歌扬紫阳,扩大了招商引资,“十一五”期间,该县共引进外资45亿元,其中绝大部分都投入到了工业建设项目;“十二五”,紫阳已规划工业招商引资重点项目18个,总投资160亿元,到2015年紫阳将实现工业总产值45亿元,年均递增32%,其中规模以上将实现工业总产值38亿元,年均递增35%。
在紫阳这块土地上,有了先民劳动生活的足迹,便有了紫阳民歌的开端。正如民歌所唱:“立春唱到谷子黄,日月多长歌多长。”上世纪50年代,陕西省音协和音乐院校的专家、教授,在紫阳采风时发现这里的民歌醉人心田之后,紫阳民歌便开始飞出巴山,飘向四方。60年代,紫阳文艺工作者大规模搜集整理紫阳民歌,辑录传统民歌千余首,结束了紫阳民歌口头流传的历史。新民歌创作促进民歌创新发展,许多优秀新民歌被选入大典,仅《中国民间歌曲》就收集紫阳民歌61首;《中国民歌》第一辑收集紫阳民歌12首;《全国广播歌曲选》收录紫阳民歌7首。
丰富多彩、动人心弦的紫阳民歌,能不能打造成独具紫阳特色的文化品牌,培育和发展和谐文化,对推进紫阳新农村建设和县域经济突破发展增添动力呢?答案是肯定的,而且被县委、县政府写进党代会、人代会报告,并着手实施。积极实施保护工程,抽调专人,搜集整理传统民歌资料,编印了《紫阳民歌》资料集4本,收录民歌800余首,出版了《紫阳传统民歌精选38首》《紫阳优秀民歌200首》《紫阳民歌研究》,录制原声光碟,使民歌在覆没的边缘重新复活。艺苑添新趣,紫阳民歌剧正式列入地方新剧种的基础,并进入《中国戏曲艺术词典》和《中国戏曲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扎实推进。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底蕴丰厚,被各级人民政府公布列入名录的共26项。其中紫阳民歌被列为国家级名录,1人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4人被列为市级传承人。着眼未来,全面实施普及工程,发挥剧团和本土民歌手作用,多层次培训骨干人才100余人;组建民间艺术团,扩大业余演唱队伍,编印《民歌教材》,开展民歌进校园、进社区、进机关、进乡村活动,营造出“人人都会唱,处处歌声响”的大氛围;与时俱进,对民歌实施创新工程,运用传统民歌曲调和民歌音乐素材填词翻新,成功创作出一批新民歌;推进形式创新,改变传统民歌独唱、对唱的单一唱法,尝试运用合唱、重唱、无伴奏合唱、摇滚乐伴奏等多种形式,深受群众欢迎。
紫阳民歌迷倒你。通过民歌唱民俗、专家推介民歌、歌手演唱民歌、影坛展显民歌、亮相茶叶节等各种活动,充分展示紫阳民歌的魅力。
茶香不散歌不落
山山飘清香,处处好茶园。茶香歌甜,闹热了紫阳。
紫阳是中国茶叶学会授予的“中国名茶之乡”,被茶文化学家称之为“史上最早的贡茶产地”,相继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国家证明商标注册管理、陕西省名牌产品,产品商标“春独早”获陕西省著名商标。近年来,该县每年拿出100万元资金紧锣密鼓展开促销宣传活动,倾力打造“春独早”紫阳富硒品牌。强势宣传,为该县茶叶营销营造了广阔市场前景,茶叶销售由过去的区域性销售迅速走向大江南北,8个省开设了茶叶连锁店近百家。目前,紫阳县已发展茶园16万亩,年产茶叶3000多吨,年产值近6亿元。产品畅销全国20多个省份,并出口俄罗斯、日本、美国等国家。全县10万茶农因茶致富,茶叶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8%。因茶而起的生态旅游文化蓬勃兴起,以“茶餐富硒养生民歌质朴醉人”作为形象定位,将城关镇新桃村、向阳镇营梁村作为重点,新建和改造了一批有特色、高标准的农家乐,并逐步形成农家乐品牌;中国紫阳富硒茶观光园项目集茶山观光、茶叶生产示范、民俗风情体验、休闲娱乐、特色产品购物于一体的综合旅游区,项目建成后,预计年接待游人8万人次,年收入1000万;为配合“把安康带回家”大型宣传文化展示活动,紫阳开通了“汉江之星”豪华游轮,标志着“连通汉江水”工作迈出了重要一步。
茶文化催动茶产业。该县已成功举办了七届“富硒茶文化节”,在第六届中国节庆产业会上被评为2010年中国节庆“金手指奖”。紫阳茶艺表演队随省友好协会代表团赴意大利参加2010—2011意大利“中国文化年”活动,把紫阳茶与汉黄二调融为一体,展示了紫阳茶艺,获得“最佳表演奖”。陆续出版发行了《紫阳茶业志》《紫阳富硒茶文化》等茶文化系列书刊,紫阳已成为国内以县域为单元发行茶业书刊最多县份之一。制作出版发行了《紫阳茶歌》光碟,拍摄播出了以茶乡、紫阳茶歌、紫阳民歌为创作元素的《吉祥安康之茶歌紫阳》大型城市旅游形象片,扩大了紫阳和紫阳茶的知名度。
山花烂漫开似锦
紫阳自古文风盛。到紫阳,除了看山看水,重要的是感受到这一方山水一方人的文化风情。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管理日趋完善。全县文化系统设有文化馆、民歌剧团、图书馆、文物管理所4个县级文化单位、21个镇文化站、40个村文化活动室;新建县城文化活动中心1个,新建乡镇文化站10个,建设文化(民歌)大院6个。100余家村级标准化廉政书屋向村民开放,投入建设的200余农家书屋成为山区农民的“文化粮仓”。文化产业门类齐全,共有各类文化经营户近200家。全县现已申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个(北五省会馆及瓦房店会馆群),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个(北五省会馆、高桥廊桥、东城门楼及中原军区布告),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2个,文物点1379处。群众文化活动随着公共服务体系的日趋健全,群众文化活动空前活跃。乡镇、村组组织的各种职业半职业民间班社20余个,为群众的文化庙会、传统节日、红白喜事、乔迁新居、集市贸易等增加了文化氛围。工会为民间艺术搭台,成立了民间艺术协会社区工会联合会,共有15个民间艺术组织加入,包括民歌、舞蹈、书画、诗词楹联等等方面,会员超过400人。全县有6人被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陕西分会接受为会员,编印了《民间文学》5册,共100多万字。文艺创作活动虽然历史周期较短,但创作队伍却实力很强,有3位作家加入中国作协,10余位作者加入了省作协,出版文艺著作50余部,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县文艺创作成绩统计调查表明,仅文艺作品在省以上文艺报刊发表达5000余篇(首),四篇作品入选《大学语文》教材和“大现代文阅读”试卷。从紫阳走出去的作家李春平、邢世嘉、杜光辉、杨世芳等人蜚声当今文坛。板石开发也直接带动了石雕工艺的发展,一批石雕工艺巧匠立足市场,创作出许多优秀的作品,石雕艺人黎成生被授予国际“工艺美术大师”,浮雕《清明上河图》被陕西省工艺美术馆专家论证和鉴定,从而使这幅艺术品有了珍藏“身价”。县书法协会、诗词楹联协摄影协会等文艺团体异常活跃,定期组织开展的“三下乡”活动,不仅将农业科技送到了乡村,也将以民歌和民歌剧为压轴戏的文艺演出登场亮相山村,用科技和文化创造“磁场效应”。省美协紫阳写生基地的建立,为紫阳与国内书画流派的交流搭建了友谊平台。
以紫阳民歌为主的舞台艺术作品创作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在省市引起广泛关注,其中男女无伴奏合唱《郎在对门唱山歌》、《送饭调》、民歌小品《有女为安》、民歌情景表演唱《这山望见那山高》等作品多次在省市获奖,10余件作品获陕西省群星奖。文化交流影响力不断扩大,积极组织参加中省市文艺赛事活动,在首届全国原生态民歌大赛中,男声无伴奏合唱《摇仙桃》获优秀奖,在陕南民歌大赛“十佳歌手”评选活动中,1人获得“陕南歌王”称号。紫阳民歌情景表演《这山望见那山高》代表安康市参加全省“迎接十七大”文艺晚会;女声无伴奏合唱《郎在对门唱山歌》参加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专场文艺晚会“大河风”演出;《汉江号子》演唱在全国(象山)号子大赛中获“优秀奖”。积极组织参加中省文化、旅游等各种展览活动和“西洽会”、龙舟节等重要节会,通过各种民歌文化活动,全力展示紫阳文化的底蕴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