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紫阳县十一届一次全委会委员提案第19号

时间:2012-05-11 14:29

案 由(标题):关于加快紫阳民歌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提案

提案人:唐文生(县民歌剧团)

理 由:紫阳民歌是紫阳文化的瑰宝和重要载体。1960年,紫阳民歌剧被列入《中国戏曲曲艺词典》2002年10月,紫阳被陕西省文化厅命名为“陕西民歌之乡”。2003年3月,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民歌)的称号。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几年,县委、县政府通过创新体制、加大投入,逐步建立起了国家、省、市、县四级保护体系,实施了保护传承人、民歌进课堂等一系列的措施,紫阳民歌文化得到了保护和发展。

存在的问题:受现代文化、保护观念、经济利益、后继人才、经费投入等方面的冲击和制约,紫阳民歌文化面临严峻的挑战。演职人员严重断层,编导、舞美、灯光岗位差编。

建 议:

紫阳民歌对于推动文化强县建设、提升地方文化软实力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民歌文化的保护与发展,不仅需要政府切实保护和扶持,还要创新体制机制,靠政府、社会共同努力,才能走出困境,得到健康发展。

一要加大宣传力度,普及文化遗产知识,激发和培养全社会的保护意识,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为民歌文化普查及工作“鸣锣开道”。

二要理顺体制,尽快成立紫阳县民歌文化艺术中心,制定有利于民歌文化发展的政策,搭建演艺产业投融资平台,支持和鼓励企业、个人资助民歌文化活动的积极性。

三要推广普及民歌文化,继续开展民歌进校园、进社区活动,促进文化保护工作的普及与推广.

四要加大资金投入,切实解决困扰剧团临聘人员的“三金”等福利保障、演出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人才流失断层、民歌文化的保护与研究几大困难与问题。

审查意见:请县政府办办理。

紫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对县政协十一届一次全委会第19号提案的复函

唐文生委员:
  你提出的“关于加快紫阳民歌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提案”收悉,现函复如下:
  紫阳民歌是我县珍贵的文化资源。近年来,我县着力打造民歌、茶叶两张名片,确立了紫阳民歌品牌发展战略地位,组织实施民歌品牌打造“五个一”工程(一套民歌文化研究成果、一部民歌民俗电影、一台精品民歌节目、一系列民歌演唱光碟、一支民歌人才队伍),成立了民歌文化研究中心和民歌演艺公司,与西安音乐学院加强交流合作,共同推进紫阳民歌的传承与创新。
  关于加大宣传力度和推广普及民歌文化工作。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在民歌文化宣传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先后举办了八届富硒茶文化节,特别是今年4月份举办的第八届富硒茶文化节,开幕式文艺晚会让观众尽情欣赏了紫阳民歌舞台艺术精品节目,同时将晚会盛况在陕西电视台第五套节目中播出,让省内外广泛的电视观众感受到了“非遗”紫阳民歌的文化魅力;今年上半年,策划包装了由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赵季平作曲,陕西省音乐家协会主席尚飞林作词,中国东方歌舞团著名青年歌唱家张燕演唱的歌曲《紫阳是个好地方》,并在第八届富硒茶文化节文艺晚会上演出,紫阳民歌对外影响力不断扩大;以紫阳实地实景实名拍摄的电影《郎在对门唱山歌》在2011年第1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揽获五项大奖,更使得紫阳民歌名扬四海、唱遍九州。下一步,县委、县政府将继续加大对紫阳民歌的宣传力度,坚持紫阳民歌进课堂,广泛制发紫阳民歌书籍、光碟,让紫阳人人都知道紫阳民歌,人人都会唱3-5首紫阳民歌;坚持每年举办民歌大赛等活动,发现和培养原生态紫阳民歌人才,把紫阳民歌大赛作为全县人民的节日确定下来,按期举办;组织紫阳民歌手参加中、省、市民歌大赛和调演活动,参加“西洽会”、“龙舟节”等重要节会(目前,县委、县政府正策划包装我县青年歌手彭忠波走上央视《星光大道》栏目);充分利用电视、网络等现代新闻媒体宣传推介紫阳民歌,不断扩大紫阳民歌对外影响力。同时将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将民歌变为旅游产品,实现经济成果转化。
  关于理顺体制问题。2011年,我县成立了紫阳民歌研究保护发展中心和紫阳民歌文化演艺公司,挂牌成立了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明确了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和经费保障,有力推进了文化体制改革各项工作。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文化建设项目,积极组织争取项目、资金,力争建成一所集文化宣传、展览展示、群众文化、图书借阅、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文艺编创及文化产业经营于一体的大规模的县文化艺术中心,彻底改变我县县级文化阵地落后的局面。高度重视民歌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切实防止民歌专业人才断档。
  关于加大资金投入问题。紫阳民歌文化保护与发展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一定的经费作保障。鉴于我县财力状况实际,县政府将采取多种有效途径,确保资金得到落实。一是通过立项积极向上争取保护、开发和打造资金;二是县级财政适当配套解决一部分;三是通过商业运作筹措民歌发展资金。通过保证和加大资金投入,确保紫阳民歌文化保护与发展工作顺利开展。
  总之,地方文化是紫阳的优势资源,紫阳民歌更是紫阳地方文化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县政府将进一步抢抓各类非物质文化保护的机遇,进一步落实加强紫阳民歌保护与发展的得力措施,为紫阳民歌文化保护与发展铺就一条健康之路!
  感谢您对紫阳民歌文化的关注,并恳请您一如既往地对民歌文化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特此函复
  联系单位:紫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联系电话:0915-4421637
   
   
                       二〇一二年七月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