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紫阳县十一届二次全委会委员提案第31号

时间:2013-04-11 08:30

标 题:关于着力打造汉王镇老街移民安置特色工程的建议
提案者:洪谦伟(汉王镇党委)
理 由:为重塑汉王古镇风貌,自2012年起,汉王镇抢抓“陕南移民”机遇,在集镇老街规划建设彰显古汉文化的移民安置工程,该工程规划理念新、设计规格高、配套工程多,实乃汉王镇的特色工程、复兴工程。
但此工程要得到全面实施还面临诸多问题。一是所安置对象大多经济不宽裕,面临个人家庭思想转化、就业门路狭窄、生活保障不足等困难;二是工程的配套建设、共用设施建设所需资金缺口很大;三是古汉文化的挖掘和保护以及开发,需要专业人员参与指导规划。
建 议:
1、加大入住人员的技能培训,拓宽就业渠道。
2、相关部门加大投入,高起点高标准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
3、文化旅游部门实行定点帮扶,指导汉文化元素的发掘保护和宣传工作。
审查意见:县文广局主办,县扶贫局协办

汉王镇人民政府

关于对政协十一届二次全委会委员

第31号提案的回复

县政协、洪谦伟委员:

你提出的《关于着力打造汉王镇老街移民安置特色工程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你提出的《建议》对目前避灾移民搬迁安置工作现状给予了客观实在的分析,提出的问题透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提出的三条建议很有见地,对于做好我镇避灾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和推进我镇发展旅游文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们在工作部署和落实中将认真加以采纳。

一、深挖历史资源打造独具特色安置样板小区

自2011年开始,镇党委、政府抢抓“陕南山地移民”重要机遇,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原则,结合县委县政府关于《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实施方案》要求,紧紧抓住汉王五年“黄金发展期”,按照“农村转移城镇、城镇带动农村”思路,结合本镇实际,高起点定位,高规格设计,在集镇旧址规划建设避灾扶贫集中安置点,按照“统一标准、农户自筹、政府补助、政府统建”的原则,修建12幢仿汉风格安置房。以此推动城镇化建设,突破发展难题,实现经济结构转型。两年来,我镇通过苦拼实干,创新举措,狠抓落实,安置点建设有序推进,避灾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截至目前,已有290户1200名群众申请购房,安置点建设工程主体完工142套,基础以上在建48套,同步进行公共配套设施设计,预计今年10月底主体建设完工,年内将实现群众进城落户、搬入新居。

二、通过“三个一百”解决避灾移民安置难题

为解决移民群众就业致富难题,我镇采取“三个一百”就业对策,努力为安置群众寻找出路,确保群众能“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一是100人外出务工。对搬迁群众优先进行免费技能培训,通过培训提高他们的务工能力与水平,或通过政府批次输送,或通过本地务工能人带动,使富余青年劳动力到沿海发达城市就业,这样每年可解决至少100人的就业问题。二是100人进厂务工。我镇是紫阳富硒现代农业园区的项目镇之一,镇内新近发展了设施蔬菜1000亩,新建了壮壮食品加工厂、秦巴硒菇加工厂和森泰木艺加工厂,每年就可为安置点的妇女和文化层次低的剩余劳力提供100多个就业岗位,实现搬迁群众住在集镇,挣在园区。三是100人自主创业。政府将通过“雨露计划”对搬迁群众进行免费培训,让他们学习掌握一门实用技术。引导至少100民群众围绕第三产业,开办商店、旅馆、茶社、餐饮、农家乐等,让群众住在集镇,富在集镇,真正实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目标。

三、合理规划设施配套打造特色旅游名镇

我镇将避灾移民搬迁安置点建设同集镇建设结合起来,打破仅仅建几幢安置房居住的思路,运用经营集镇的理念,将文化特色注入到集镇建设上来,以山水林景为依托,挖掘古汉文化潜力,确定“一点两线”旅游兴镇的长远规划,所谓“一点”是指集镇仿汉风格建筑群,“两线”则是指擂鼓台道教文化旅游线和中坝岛生态旅游线,充分利用旅游经济聚集人气、发展产业、富裕集镇。同时该镇还计划建设1.5公里长22米宽的汉王大道,贯穿于整个安置小区,修建中央休闲广场、树立刘邦雕像、修建仿汉标志牌楼,使建筑群落与配套设施和谐辉映,更好的彰显古汉文化魅力。

我镇正在积极同县文广局进行协调沟通,尽最大努力挖掘本土文化内涵,实施古汉文化保护计划,聘请专业机构做好规划设计,努力建设紫阳县最具特色的安置小区。通过特色的打造,吸引全国各地游客慕名前来观光旅游,实现观汉王古镇、看汉江玉龙、品古汉文化、尝特色食品、游中坝小岛、登擂鼓巅峰、览自然风光的全新旅程,未来的汉王镇必将成为紫阳县北部最具文化特色和旅游看点的新型集镇。

感谢你对我镇移民搬迁安置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特此函复

2013年8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