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 题:关于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建议
提案者:邹德宝(东木镇中心学校)
理 由:改革开放以来,农村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它一方面适应了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实用人才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拓宽了青少年成长和成才之路。但由于受内外因素的影响,我县的职业教育滞后,制约了职校的发展和学生的就业前景。
一、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思想观念落后。中国目前是高中双轨制,一轨主要是以升学为主要目标的教育,另一轨主要是以就业为主要目标的教育。职业教育目前基本上是终结性教育,社会上认为职业教育是不能升学的二等教育。全县各个中学都在初三进行分流(有的甚至在初三入学就开始进行),将中考无望的学生动员到职校就读,由此更加剧了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轻视。
2、师资力量薄弱。在农村由于生活比较艰苦,大中专毕业生不愿意去。普遍的现象就是教育主管部门从各个中小学抽调有一定专业特长的教师到职校担任教师。但他们绝大多数没有接受过正规系统的专业教育,“野路子”很难培养出市场经济需要的专业人才。
3、专业设置缺陷。有一些学校自开办以来,专业设置没有多大变化,这种“以不变应万变”的方法,势必造成专业的老化和学生择业的困难。有一些学校则仓促上马了一些所谓的“热门”专业,这种跟风的做法阻碍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还有一些学校,只顾当前招进学生,不顾学生今后如何顺利就业,这种全心全意谋求学校“蓬勃发展”的做法,最终适得其反。
4、学生择业困难。首先是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宏观调控政策不力,使部分职校不顾自身的实际情况对“热门”专业不断扩大招生规模,造成供需严重脱节。其次是市场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造成中职毕业生高不成、低不就。三是职业教育与市场相脱节,农村职业教育除了为农村转移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输送人才外,更多的是培养能适应农村、热爱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用型技术人才,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农村职业教育办学形式单调,课程设置和教材滞后于农村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在实习和培训方面无法与企业相挂钩。
建 议:
1、办学形式灵活化。农村职校在办学形式上可实行“长班与短班相结合,固定办班与流动办班相结合,单独办班与联合办班相结合”的多样化办学之路。
2、专业设置市场化。在专业设置上,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立足当地自然资源优势,走与当地经济建设发展相结合、与支柱产业相结合、与骨干企业相结合的“三结合”道路。以人才市场为导向,建立起适合“立足本地、面向市场”的专业体系。
3、实践教学技能化。农村职校应加强三个基地建设。一是专业实验室建设,以满足文化课及专业基础课的需要;二是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这是培养学生技术技能的主战场;三是利用当地优势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扩大学生视野,增强实践能力。
4、招生就业一体化。在招生就业上要系统念好“招、留、输”三字经。“招”要招得来,“留”要留得住,“输”要输得出,形成一条龙、一体化。招生是前提,招生宣传不但要宣传办学条件、专业设置、培养目标等,关键要宣传往届毕业生的成才典范,可请他们返校现身说法。就业是关键,一是建立人才需要“信息库”,通过考察人才市场,获得人才需求信息,同企业签订用人合同,确定专业和招生对象,走“订单”办学之路;二是对毕业生的专业、兴趣、特长、就业趋向等方面进行整理,建立“毕业生档案库”;三是认真开好职业道德课和就业指导课,教育学生要敬业爱岗,不拘一格乐就业。同时,做好“一跟踪”,对已上岗和输出的毕业生做好跟踪调查和服务,把他们扶上马、送一程。
总之,加强和改进当前的农村职业教育,一方面是为了极大地促进职校本身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留住学生,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从而解决当前农村中学辍学率偏高和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的重要途径。
审查意见:请教体局办理
紫阳县教育体育局
关于对县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第91号提案的复函
邹德宝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函复如下:
近年来,紫阳职业教育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秉承“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本位”的办学宗旨,办学条件有了极大改善,教育教学有了大幅提高,向社会输送了大量中等技术型人才,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综合效益。
一、注重宣传引导,力图改变人们对职教的偏见。针对双轨制教育模式,为改变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轻视,县职教中心竭力转变办学模式。一是加强与联办职业院校、企业的合作。一方面加强与企业的合作,直接向企业输送合格中等技术型人才,一方面加强与发达地区院校的合作办学,努力促成我校就读的优秀学生到高等院校继续深造,实现部分学生的升学梦,对口升学模式已逐渐恢复;二是加大招生投入力度,深入生源学校,与家长面对面交流,并带领师生及家长来校参观考察,让家长与学生认识、了解职业教育;三是加强媒体宣传力度,通过学校网站宣传、电视节目报道、社会活动参与度的提高来提升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二、优化教师结构,夯实专业师资力量。针对专业技术教师欠缺问题,近两年来,通过公开招录的方式为职校注入新鲜血液,新招录的大多为各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的专业技术型教师,现学校有在编教师43人,其中拥有本科学历的40人,中青年教师占70%以上。中青年教师正逐步成长为职业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另外,对于现有在职教师,学校组织骨干教师培训和有针对性的教科研培训,让教师深入实践、深入企业,提高专业技能和教育教学水平,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设备,摆脱当前灌输理论知识式的教学方式。
三、优化专业设置,打造特色专业。对电子电工、计算机、平面设计等优势专业,尽量完善各类教学设备,做好硬件设施保障;对优势专业教师,加强理论知识学习和实操能力培养,为他们深入到企业实地学习提供条件,旨在提高教学水平。同时,学校以市场为导向、以实用为目的,结合县情充分利用当地优势资源,多方吸收外校优秀办学经验,开设了与本地经济发展配套特色专业——茶艺与乡村旅游。2012年,该专业已申报被批准为省级示范专业。同时,学校与上级有关部门合作,大力开展各种短期培训工作,特别是茶叶技术培训和“人人技能培训”已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力。
四、完善就业体系,保障学生就业。随着经济发展对技术型工人需求的增加,县职教中心以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不断加大实训设施投入,完善实训基地建设。高度重视与用人单位联系,先后与江苏、上海、深圳等地多家企业密切合作,逐步形成了“学习-实训-实习-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就业体系。以服务抓就业,加强对就业信息的关注,加强对企业质量考察,鼓励学生参与技能实践,旨在形成良性的就业导向和服务机制。
职教发展30年,新迁建的紫阳职校,在呈现出崭新面貌的同时,依然存在着有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一是招生困难。每年市上都要下达职校招生任务,我们将任务分解下达到各学校,各学校校长和广大教师要通过反复动员才有一部分学生到职校学习,而主动报名到职校学习的很少,招生工作一年比一年艰难。二是重视职校氛围不浓。“重普高,轻职教”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力度不够,缺乏有效的宣传和引导,没有形成全民重视、共同创建、社会认可的职教氛围。三是新兴专业和品牌专业打造力度不够。近年来,学校注意到职业教育特点,为满足市场需求,对专业建设方面做出了思考和尝试,但由于学校主观动力不足和社会客观支持力度不够,目前专业设置有尝试和改观,但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加强。
根据您的建议,我们将尽快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拿出一个适合我县职业教育发展和有吸引力的专业设置方案,让更多的学生愿意到职教中心学习,为县域经济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感谢您对教育事业的关注,希望您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教育工作。
联系单位:紫阳县教育体育局
联系电话:0915-4421319
紫阳县教育体育局
2013年6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