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紫阳县人民政府> 新闻中心> 公示公告>正文详情

紫阳县2023年度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综合报告

时间:2024-11-20 16:24

根据县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制度要求和县人大常委会工作安排,现就2023年度国有资产管理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县国有资产基本情况

(一)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

资产概况:截至2023年12月31日,资产总额403667.01万元。其中:流动资产114101.19万元,固定资产原值169696.33万元,在建工程89651.78万元;无形资产2314.59万元,公共基础设施41704.38万元;政府储备物资1336.35万元,文物文化资产160万元;保障性住房50632.21万元。

(二)国有自然资源资产

根据第三次国土空间调查成果,县域土地总面积22.4036平方公里。2023年,省政府《关于紫阳县2023年度第二批次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的批复》(陕政土批﹝2023﹞852号)、《关于紫阳县2023年度第六批次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的批复》(陕政土批﹝2023﹞838号)批准土地征收并完成征地补偿,新增国有建设用地3.8454公顷(57.681‬亩)。截止2023年12月31日,全县国有土地总面积1.0243万公顷(15.3643万亩)。

森林:全县国有林地0.4790万公顷(7.1852万亩),其中,乔木林地0.4783万公顷(7.1741万亩),占100%;竹林地0万公顷(0.0004万亩),占0%;灌木林地0.0007万公顷(0.0104万亩),占0%;其他林地0万公顷(0.0007万亩),占0%。国有林地主要分布在双桥镇、界岭镇、汉王镇,全县国有森林蓄积量27.29万立方米。

矿产:全县已发现矿产资源36种,其中具有资源储量的矿种11个。战略性矿产资源中,现有煤炭储量0.5亿吨、铁矿储量1.6亿吨。

水资源:全县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16.18亿立方米,全县共有3个地表水监测断面,其中洞河、汉江(鹿子滩)两个省控水质监测断面,1个国控断面(任河入汉江),断面水质需达到地表水Ⅱ类标准。

(三)企业国有资产

截止2023年末,全县县属国有企业共有26家,资产总额682,582万元,同比减少11.38%(因县发投集团内部审计进行账务处理导致)其中: 流动资产451,561万元,固定资产27,465万元,在建工程107,685万元,无形资产32,114万元,其他资产63,760万元。负债总额608,568万元,同比降低7.6个百分点,其中:流动负债400,115万元,非流动负债208,453万元。所有者权益总额74,014万元。

二、国有资产管理成效

(一)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成效。一是资产管理基础工作逐步加强。定期组织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清查,全面摸清资产底数,掌握资产分布和使用现况。制定《紫阳县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盘活方案》。通过无偿划转一批村级学校、公开处置一批闲置资产、转让一批经营性资产等方式,盘活低效闲置资产,集中管理经营性资产,切实提高资产效益。2023年,通过全县各预算单位资产数据治理、数据迁移,顺利实现资产系统与财政云系统核算衔接,推进资产管理融入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全面上线运行。二是资产管理体系逐渐健全。认真执行《安康市财政局关于印发〈安康市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办法〉和〈安康市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房屋出租管理办法〉的通知》(紫公产字〔2023〕22号)。2023年先后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租赁办公用房管理的通知》(紫公产字〔2023〕5号)、《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县级临时机构国有资产管理的通知》(紫公产字〔2023〕25号)等系列文件。建立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绩效管理制度,加大资产管理在财政绩效评价工作考核中的权重,加大资产管理绩效评价结果运用。将资产日常管理作为绩效评价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夯实各单位资产管理主体责任。三是资产管理效益逐步提升。严格资产购置备案管理。结合各单位实际,严格控制资产配置数量和价格标准、规范审批流程。以存量控增量。2023年度累计办理通用办公设备备案547.5万元。严格资产使用管理。认真落实资产管理定期清查制度,强化资产使用过程管理。严格资产报废审核。严格落实资产报废(报损)审批环节,全面落实资产核销审批机制,防止资产浪费。2023年累计核销资产1366.3万元,其中百万以上资产788.2万元,百万以下资产349万元,土地房屋及构筑物资产229.1万元。规范资产处置流程。严格执行《安康市国有资产处置管理办法》,资产交易均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组织实施,资产交易全部在安康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进行,全面推行线上不见面竞拍,确保资产交易环节公开、公平、公正。资产收益全额上缴财政,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成效

一是加强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制度建设,全面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保护和利用。初步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三条控制线(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田长制、河长制、林长制,和生态保护、修复、使用、补偿实现机制,全面落实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以及自然资源、生态环境领域事权划分等体制。二是加强自然资源调查评价和国土空间规划,建立智能化管理体系。我县在如期完成了第三次国土调查,获得目前最为翔实的自然资源基础数据基础,建立了城镇国有土地产权产籍完整数据库;完成河湖划界,对国有河道的范围面积进行了精准划定;全面推进国土空间规划,科学谋划2035年土地资源利用结构;全面实施了不动产统一登记,全面系统解决历史遗留问题,逐步探索自然资源统一登记;坚持通过公开有偿方式供应自然资源使用权,优化资源配置,增加财政收入,努力实现国有资产稳增长。三是加强自然资源监管执法,全面促进资源保护和资源利用。充分运用“互联网+调查”机制,以卫片监测和适时巡查相结合,对自然资源利用状况动态掌控,及时查处整改违法违规占用国有耕地、林地和河道案件。

(三)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成效

近年来,全县国资系统深入贯彻县委、县政府决策部署,稳步推进国企改革,积极构建现代企业制度,探索完善国资监管模式,有力激发国有企业活力,在保障县委县政府重大战略落地、促进全县经济高质量发展、服务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顶梁柱”“压舱石”的重要支撑作用。

三、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方面。一是部分单位资产管理主责意识仍然不强,资产账实不符现象时有发生。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对国有资产管理重视不够,仍然存在 “重资金、轻资产”“重购置、轻管理” 的现象,资产管理员更换频繁,专管责任落实不到位,资产使用和保管不善。部分单位资产登记不及时、不准确,资产清查不彻底,还存在账外资产、资产流失等问题,导致资产账实不符现象时有发生。二是个别单位资产配置不合理,资产使用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个别单位在资产配置过程中,缺乏科学计划和统筹安排,存在盲目购置、超标准配置等问题,造成资产闲置、资金浪费。个别单位主动落实资产共享共用机制不积极,资产使用效率还有待提高。三是部分领域制度落实不全面,资产处置流程不规范。部分单位在对外出租、出借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时,对资产管理权限不清楚,未严格执行资产出租、出借审批程序。特别是部分镇对闲置村级学校的使用未严格落实管理制度,存在处置流程不规范的现象。  

(二)自然资源国有资产管理方面。一是全民所有自然资源的数量统计不科学,价值不清晰,影响自然资源管理部门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职能发挥不充分。二是土地、矿产、森林、水等自然资源单元属于多部门分别管理,没有形成所有者权益集中统一管理和利用的联合联动机制。三是政府土地统征储备职能发挥不够,缺乏足够的资金和工作模式,不能形成规划优先、提前收储、调控市场、推进发展的作用。

(三)县属国有企业资产管理方面

我县国资国企在做大做强的同时,对照改革目标要求,也存在着运营能力弱、经营业绩差、监管力量弱等诸多问题。

一是部分国企运营能力较差。企业净资产规模偏小。截止2023年末,全县国有企业资产总额为682,582万元,净资产74,014万元,整体规模偏小。二是懂金融、市场经营人才较为缺乏。由于受到用工编制的限制和薪酬待遇、就业环境等约束,难以招收和留住管理能力强、专业技术好的人才,企业人才短缺,尤其投资经营、财务管理方面人才紧缺尤为突出。三是国资监管力量比较薄弱。我县国资监管工作经过县委、县政府大力推进已完成职能主体确认、体系机制建设等重要工作,但是目前我县真正懂国企运营懂国企监管的优秀人才短缺,加上国有企业监管工作专业性强、任务艰巨等特点,还是存在监管制度不健全、监管手段不足、国资监管专业化水平低等问题。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方面

一是进一步加强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政策法规宣传,提高各单位资产管理意识。通过学习培训、链接推送、平台业务交流等方式,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政策法规宣传,提高各单位对资产管理的认识,进一步增强单位领导干部对国有资产管理的主责意识和法规意识。

二是进一步优化资产配置及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提高资产使用率。严格按照资产配置标准和预算管理要求,加强资产配置及预算审核把关,避免重复购置和超标准购置。进一步落实资产专管员制度。全面落实资产共享共用机制,动态更新公物仓资产清单,加强资产调剂使用,最大限度提高资产使用率。

三是进一步强化资产处置培训指导,规范资产处置流程。有针对性地开展资产处置业务培训与指导,严格执行资产处置审批程序,规范资产处置流程,确保资产处置公开、公平、公正。开展资产处置专项检查,及时发现并纠正存在的问题,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四是进一步加大资产清查力度,持续盘活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建立健全资产清查长效机制,定期组织开展资产清查,及时更新资产数据,动态核实资产底数。对清查中发现的闲置低效资产及时进行统筹调剂。无法调剂使用的,按程序通过公开处置进行盘活。坚持边清查、边盘活,持续提高国有资产收益。

五是进一步完善资产管理绩效评价体系,推进资产管理科学规范、高效节约。围绕资产配置、登记、使用、处置等关键环节,结合日常工作与定期检查,建立一套完善的资产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实行百分制量化考核。将资产管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资产配置的重要参考,实现资产管理科学规范、高效节约。

(二)自然资源国有资产方面

一是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明确各部门的管理职责,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协调机制,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形成管理合力。

二是进一步加强资产清查。全面深入开展自然资源资产清查工作,建立健全资产台账,准确掌握自然资源资产的数量、质量和价值等信息。积极引入先进的清查方法和技术手段,提高资产清查的准确性和效率。

三是进一步优化资源开发利用。加强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规划和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方案,避免过度开发和浪费。提高资源开发利用的技术水平,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开发。

四是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监管体系,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经济和社会监督等多种手段,加强对自然资源资产的监管。进一步加大监管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同时,加强对监管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监管水平。

(三)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方面

下一步,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深化国企改革重点任务,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加快推进战略布局调整、加大人才引进培育力度、强化风险防范、强化目标考核,助推县属国有企业助力紫阳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