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名称 | 紫阳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紫阳县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 | ||
索引号 | zyxzfzyxzfbgs/2024-2542 | 公开目录: | 规划计划 |
公开责任部门 | 紫阳县政府办公室 | 公开形式: | 主动公开 |
文号 | 紫政发〔2024〕2 号 | 成文日期: | 2024年04月23日 |
有效性 | 有效 | 公开日期: | 2024年04月24日 |
内容概述 | 紫阳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紫阳县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 |
《紫阳县 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已经县十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紫阳县人民政府
2024年4月23日
紫阳县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一、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是加快打造汉江生态经济带城乡融合发展先行区、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聚力建设幸福紫阳积势蓄能之年,做好全年工作事关长远、意义重大。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要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按照县委十六届六次全会部署,以深化拓展“三个年”活动为总抓手,坚持“有效稳”“有力进”“有序立”,持续扬优势、补短板、抓落实、保成效,全力打造汉江生态经济带城乡融合发展先行区。
二、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 5.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 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 5.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 5.5%和 7.5%;主要污染物排放和节能降耗控制在市定目标范围内;汉江出紫断面水质保持国家Ⅱ类标准。
三、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任务
(一)抓项目扩投资,夯实发展基础
1.精深谋划项目。成立项目谋划储备工作专班,采取“专班+专业团队+谋划工作组”模式,围绕“绿色循环转型发展”定位、“十四五”规划重大战略、“4+3”重点产业链延伸等重点,新谋划重点项目 200个以上,总投资 300亿元以上,完成城乡供水一体化、2024年高标准农田建设等 100个以上重点项目前期论证,加快前期项目转化,力争前期项目转化率达到 20%以上。
2.精细建设项目。严格落实领导包抓、专班推进、集中开工、观摩评比等措施,围绕“建设、管理、投用”环节,加强点对点调度、一对一推进,全年实施重点项目 200个以上,全力推进紫阳县第二高级中学、瓦房沟水库项目建设,力争蒿坪黄金至双安公路改建工程、速达仓储物流中心等 100个重点项目建成投产投用,其中产业项目投资占总投资比例达到 60%以上。
3.精准保障项目。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资源围绕项目转”,强化项目全周期、全要素、全链条保障,确保计划内项目一季度开工 60%,二季度全部开工。开展招商引资提质增效行动,坚持“招大、育小、外引、内育”四个结合,全年落地 5亿元项目 5个以上,实际使用内资 6亿元、外资 260万美元。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力争更多项目纳入中省市盘子,全年到位项目建设资金20亿元以上。
(二)抓产业增后劲,加快动能转换
1.做强富硒农业。扎实推进全国农业现代示范区创建,持续做强“硒+X”特色现代农业,坚持富硒茶首位产业不动摇,打造高标准示范园 1万亩,新培育 SC茶企 15家以上、规上茶企 2家以上,力争茶叶产量、产值分别增长 10%以上。大力发展山林经济,新建厚朴等中药材良种繁育和规范化种植基地 6000亩。统筹推进畜牧渔、蔬菜、林果等扩面提质,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四级联创”,新认定省级示范合作社 1家,市级龙头企业 2户、航母园区 1家、现代农业园区 2家。
2.做大绿色工业。深化绿色工业倍增计划,巩固提升省级高新区创建成果,加快园区标准化厂房、职工生活宿舍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园区综合承载能力,推进园区腾笼换鸟和扩容升级,新招引千万元以上入园企业 5户以上。全力推动仁泰富硒饮用水综合开发一期、国电电力 10万千瓦光伏发电等 47个工业项目建设,力争全年投产投用 20个以上。持续推进“六个一”企业帮扶和科级领导包抓“五上”企业工作机制,一企一策推动在库工业企业稳产扩销达效,持续调优工业经济结构,支持“4+3”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做大做强,新增规上工业企业 7户以上。
3.做活现代服务业。持续推进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深入实施生态旅游“十大工程”,加快“汉江宿集”、擂鼓台游客接待中心、滨江茶文化长廊等重点旅游项目建设,全力做好文笔山省级旅游度假区、茶马古道 4A级景区创建,积极开展四季文旅主题活动,着力打造“云上青中”“汉江十二时辰”等紫阳特色旅游 IP,不断提升“汉江画廊·茶歌紫阳”美誉度和吸引力。实施县域商业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完善县域商业体系建设,推进富硒美食文化、茶文化、康养文化等特色街区建设,优化镇村商业服务网点布局,加快构建高效顺畅、城乡一体的商业服务体系。支持电商市场主体做大做强,培育年销售额 500万元的电商企业2家以上、1000万元的 1家以上,村级电商服务点覆盖率达到50%以上。
(三)抓城乡提品质,改善城乡面貌
1.打造山水县城。实施“美丽县城、品质提升”行动,持续推进老城改造提升和新区开发建设,加快公路段至法院片区棚户区改造和紫阳中学家属楼、新华小区等老旧小区改造,稳步推进温德姆商住综合体、县城神钟路至西门河新区环线等重点项目建设,新建停车场 3处,建设充电桩 50个以上,不断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持续巩固国家卫生县城、省级森林城市、省级生态园林县城创建成果,不断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城市品质和形象。
2.建设和美乡村。坚持一镇一特色,加快蒿坪、焕古、汉王、向阳、高桥等特色小镇建设,支持 G541沿线镇“交旅”融合发展,打造一批农业大镇、商贸强镇、文旅名镇,不断提升集镇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品质。持续推进农村水电路气讯等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创建省级“千万工程”示范村 5个以上;接续推进“三清四改五化”工程,全力打造 7条村容村貌样板示范线;完成改厕600户以上,“千万工程”示范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 100%,积极开展“美丽家园”示范村、示范户建设,创建“美丽家园”示范村 2个、示范户 40户。
3.优化生态环境。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严格落实“河长制”“林长制”,加强秦岭“五乱”整治和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行动,常态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进生态环境修复,持续加强中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扎实推进陈家沟矿硐封堵项目,启动大小米溪沟流域综合治理等项目,完成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的 6处废渣堆治理年度任务。落实“河湖长制”和“十年禁渔”“四清四无”要求,常态化开展“清四乱”专项行动,确保汉江出紫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坚持“减煤、控车、抑尘、治源、禁燃、增绿”六措并举,加强大气污染整治,确保环境空气质量始终保持省市前列。
(四)抓改革促创新,释放发展活力
1.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扎实推进全省营商环境创新示范区创建,深化营商环境突破年活动,做细做优“五窗联动”政务服务模式,创新审批服务“减简双优”措施,持续深化“一件事一次办”集成改革,加快项目管理流程再造,进一步简手续、优流程、压时限。巩固“项目管家”帮办代办、营商环境亮牌预警等机制成效,常态化开展“亲商助企”活动,推动各类惠企政策精准匹配、免申即享、及时兑现,营造重商亲商安商富商浓厚氛围,非公经济增加值占比达到 55%以上。
2.强化科技创新驱动。跟进落实秦创原建设新一轮三年行动,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中心高效运营,完成秦创原创新驱动县级平台入口搭建,促进资源开放共享、需求高效对接。加大科创平台建设,创建市级以上研发机构 3家,新增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各 2家,促进“政产学研”结合,实施“揭榜挂帅”攻关项目 2个,转化落地科技成果 5项以上。实施新一轮科技企业创新发展倍增计划,梯次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 4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 5家以上。
3.提升开放协作质效。持续深化苏陕、津陕协作,建立完善“点单式”协作机制,推动帮扶内容由点及面,持续助力全县高质量发展。主动深度融入西安都市圈协同发展战略,积极承接安康深度融入西安都市圈协同发展外溢效应,持续在产业发展承接互补、农特产品进商超、教育医疗资源共享等方面打开协同发展新局面。
(五)抓民生增福祉,提升生活品质
1.扎实办好民生实事。继续加大民生领域投入,着力解决一批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全力推进城乡民生实事,力争完成年度计划建设内容,让民生实事实惠可知、可亲、可感,真正把民生实事办好,把民生实事办实。
2.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实施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全面落实稳就业措施,城镇新增就业 2000人以上,转移就业稳定在 10万人以上。持续推进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和县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创建,加快建设三小、三幼等项目,推进紧密型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持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巩固国家级健康促进县建设成果,加快推进县人民医院门诊医技楼、中医院中医特色科室等项目建设,完善提升公共卫生应急体系,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深化“三医联动”改革,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加快省级文明县城创建,启动实施民歌艺术中心等项目,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开展“戏曲进乡村”、紫阳民歌剧巡演等活动,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全力做好优抚、养老、社会救助、妇女儿童关爱等工作,促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3.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加快构建“3+N+1”社会治理体系,高效运行县社会治理中心,纵深推进镇村“一站式”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建设,提升善治水平,创建市级平安示范村(社区)10个。统筹发展和安全,坚决守住“六个零发生”底线。扎实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全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隐患,严防各类重大事故灾害发生,加强食药品安全监管,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