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两个驱动 担纲三重角色 凸显四大成效

——紫阳县红椿镇培育村集体经济经验做法

时间:2023-12-15 08:06来源:红椿镇政府

紫阳县红椿镇坚持以创新驱动、市场驱动,强化对村集体经济的监管和服务,结合“支部联建、产业联盟、资源联享”工作机制,吸引人才、技术、资金回流,盘活山、水、林、地资源,形成产权结构清晰、组织架构科学、经营方式稳健、利益分配合理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构架,实现农户稳定受益,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市场经营主体持续健康发展。

一、坚持两个驱动 

一是坚持市场驱动。增强乡村发展内生动力,壮大集体经济是牛鼻子。红椿镇党委政府始终保持对市场经济的敏感性,通过走出去考察学习、召开“归雁经济”座谈会等形式,寻找红椿镇资源与市场经济的最优匹配方案。红椿镇在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当中,始终坚持与市场化改革相结合。除了整合资金、土地、房产等,还全面盘点山、水、林、田等“潜力股”。红椿镇通过对资金、资产、资源进行包装、策划,招引致富能人和企业进行开发,全面激活乡村资源,促推集体经济增值、增效。

二是坚持创新驱动。红椿镇远离高速公路、铁路,加之山大坡陡的自然条件限制,导致市场经营主体发展困难较多、抗风险能力较弱。通过整合资金、资源,实现跨行政村抱团发展,侯家坪村与七里村破解行政村单打独斗的困局,通过“支部联建”实施跨区域合作,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利用收益资金治理撂荒地,分别种植烤烟220亩、180亩,不仅优化了土地资源利用,而且提高了村集体经济收益。围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把一千余万元集体收益资金投入到紫阳茶、郁禧园两家茶叶产业龙头企业,不仅确保了资金安全、实现稳定分红,而且促进全镇茶叶产业高质量发展、9个村的茶农高质量增收。

二、担纲三重角色

一是集体经济监管者。建立由镇党委书记、镇长牵头的村集体经济领导小组,统筹指导、监管集体经济发展。建立集体经济收益资金投放审验机制,由各村推荐拟投放企业,镇工作组经过对企业法人征信、企业负债等方面进行考察,并函询县农业农村局,综合考虑风险性、持续性、带动性等多方面因素,最终由镇党委会议研判,将3235万元资金投入到11家市场经营主体。建立规范化、数字化、制度化的企业经营监管机制,对企业经营状况进行有效监管。一家制鞋企业面临破产风险,村委会及时收回投入的30万元集体经济收益资金,避免了资金损失。针对侯家坪村等集体经济薄弱村,及时开展“清零消薄”“消薄培强”行动,通过以工代赈、协调村级劳务公司承揽工程、流转土地种植烤烟等方式增加集体经济收入。

二是收益分配统筹者。2023年,红椿镇10个村收益资金共计125.43万元,收益最低10.1万元,最高20.1万元。指导各村建立集体经济收益资金管理使用章程,明确农户、村集体、市场经营主体之间的权益。通过“四议两公开”建立公平、公正、透明的收益分配机制,确保按照要求提留公积金、公益金,合理向农户分配收益。

三是优质服务供给者。各村都由联村的镇领导联系包抓投放集体经济收益资金的企业,村支书为村集体经济第一责任人主抓,一名镇干部包联服务,协调解决生产经营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对企业注册、税务登记等,由包联干部全程代办。七里沟社区制袜企业管理人员众多,工作效率低下,经过优化管理机制,由社区支部书记兼任总经理,裁减了4名管理人员,每月节约工资支出1.2万元。

三、凸显四大成效

一是吸引生产要素回流。红椿镇通过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发展归雁经济、培育壮大村集体经济,吸引人才、技术、资金回流。民利村用20万元集体资金流转土地42亩,利用临近渚河的水资源优势包装水产养殖项目对外招商,成功引进一家智慧养鱼企业入驻。该项目投资5000万元,不仅带动当地30个劳动力就业增收,而且前五年的土地流转费用就能收回20万元的投入成本。

二是优化土地资源配置。随着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和大量农村群众搬迁到城镇,农村出现耕地撂荒现象,治理难度较大。红椿镇尚坝村通过将185万元集体经济收益资金投入到一家养殖企业,建成一家年出栏量100余头的养牛场。养牛场流转200亩撂荒地进行治理,年产玉米80吨、大豆12吨、牧草200余吨,不仅解决了养殖饲料问题,而且为4个脱贫劳动力提供长期就业岗位,每年临时用工800余人次。

三是放大公共利益效益。红椿镇鼓励各村合理使用从村集体经济收益中提取的公益金。盘龙村用公益金购买了垃圾桶,雇用劳动力整治农村人居环境。侯家坪村用公益金处理安置点房屋渗水问题,支付清理道路塌方的劳动工资。尚坝村每年拿出3万元公益金,对村上垃圾进行统一清运;投入2万元将1000平方米的空地改造成村民活动广场,并争取文广部门配备了健身器材。紫阳春、郁禧园等茶叶企业组建了茶园管护志愿服务队。

四是形成立体增收格局。红椿镇通过科学合理地用集体经济收益资金,极大地激活了农村经济活力。全镇坚持以抓强产业发展促增收,在做好春茶生产的同时,引进夏秋茶生产、智慧渔业养殖、中药材加工等新入产业,发展种植烤烟400亩,产业多样性更加丰富,同时牛、羊、猪、鸡等特色养殖业蓬勃发展,群众增收后劲十足。截至目前,该镇共培育省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农业园区1家,市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林业园区1家,市级家庭农场1家,县级农业园区3家,完成高山畜牧养殖、中低山茶叶和特色种植、沿河渔业养殖的立体农业产业带布局,形成村企联合、产业连片、基地连户、股份连心的经营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