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加快全域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时间:2021-08-23 17:20来源:紫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文件名称 紫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加快全域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索引号 zyxzfzyxzfbgs/2021-4234 公开目录: 政府办文件
公开责任部门 公开形式: 主动公开
文号 紫政办发〔2021〕78号 成文日期: 2021年08月23日
有效性 有效 公开日期: 2021年08月23日
内容概述 紫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加快全域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县政府各工作部门、直属机构,县直总公司(社):

《加快全域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已经县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抓好贯彻落实。

紫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年8月23日


关于加快全域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

为加快我县全域旅游发展,不断提升全县旅游业现代化、集约化、品牌化水平,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根据《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陕政办发〔2018〕32号)《安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全域旅游发展的意见》(安政办发〔2019〕4号),结合实际,提出以下意见。

一、明确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文旅兴县”发展战略,将全域旅游作为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全区域规划、全产业发展、全要素配套、全社会推进,强化旅游产业战略地位,强力推动紫阳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发展目标。2025年底,基本实现景区品牌全面升级、服务设施初步健全、产品线路全面优化,优质旅游产品更加丰富,乡村旅游休闲度假功能更加完善,努力实现三个目标:1.建成文笔山公园、大巴山茶马古道景区、擂鼓台景区三个国家4A级景区和焕古硒茶小镇3A级景区,以及任河漂流省级旅游度假区;2.全县年接待游客超过400万人次,旅游年均综合收入达到30亿元以上;3.建成西北一流休闲康养旅游目的地。

二、推动产品打造

建设县城中心景区。依托汉江紫阳段秦巴阻隔、汉水冲刷形成的峡湾生态景致,重点开发“一心(紫阳旅游集散中心)、一城(老城记忆特色旅游文化街区)、一环(一江两岸环江休闲文化长廊)、一山(文笔山南宗道源养生旅游区)”四大核心项目,营造山城慢生活体验空间,优化提升城市景观、市民公园、文体场馆等设施,完善配套服务功能,突显“品市井美味、游老街景点、玩创意街铺、枕石板民居、逛汉江迷城”五大特色体验,倾力建设城市旅游休闲体系和游客集散中心。

升级A级精品景区。文笔山景区依托现有文旅资源,联动“云上青中”生态旅游村,配套完善旅游公路、人行步道、绿化亮化等设施,重点发展特色民宿产业,聚力乡土文化复兴,建成集观光、体验、养生等功能为一体的国家4A级景区;擂鼓台景区着重对景区文化核心吸引、景观美化、配套服务等方面进行提升,开发攀登、探险、野外生存、户外拓展、气球观光、低空飞行等各类运动产品,着力发展山地旅游,进一步增强体验性和知名度,建成集自然观光、户外体验于一体的国家4A级景区;大巴山茶马古道景区在现有码头、会馆、街巷的格局上,通过复建、改造的方式,再现“一街、一码头、一会馆群”的茶马街市风貌,导入茶马古道公园项目及营梁村茶马主题村落,建成集商帮文化、茶马文化于一体的国家4A级景区;任河漂流景区充分利用现有客源,多渠道销售,配合二三期建设,通过导入童乐项目和自驾车休闲村落等项目,丰富岸上娱乐活动和滨水养生度假产品,力争创建以亲水娱乐为主,集餐饮、休闲、游憩于一体的省级旅游度假区。

发展特色小镇。依托山水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空间结构,精心铸造焕古硒茶小镇、蒿坪硒养小镇、汉王文化小镇、瓦房会馆小镇、洞河渔乡小镇与高桥田园生态小镇六大特色小镇。

焕古硒茶小镇:统一改造老街建筑立面和街巷风貌,结合老街商贸历史底蕴和硒茶文化,导入时尚创意型业态,建成“一街一主题”的时尚创意硒茶小镇。

蒿坪硒养小镇:整合现有功能空间,强化养生产业改造升级,对接旅游业,导入游乐体验业态,形成密切相关的硒式产业链,实现硒式养生。

汉王文化小镇:依托汉王镇,通过对现有沿街建筑立面提升、还原汉代建筑风格,融入汉代特色主题业态,营造“穿越古今、梦回楚汉”的汉王古镇。

瓦房会馆小镇:在保护现有会馆建筑的基础上,复建、修复其他会馆,扩大会馆群规模,适当导入商业休闲业态,共筑以文化观光为核心、特色商业休闲为辅助的文化旅游景点。

洞河水乡小镇:依托境内丰富水资源和人文资源,主动对接大瀛湖精品旅游线路,改造陕南特色水乡一条街,深入挖掘洞河“戏曲文化”“码头文化”内涵,打造少数民族特色村,建设以生态渔业垂钓、特色水乡民宿、清真绿色饮食为主题的水乡小镇。

高桥田园生态小镇:依托高桥的自然禀赋,充分利用当地民俗风情,以旅游业带动当地农业发展,打造以田园风情体验、旅游观光度假为主题的生态小镇。

建设美丽乡村。通过加快推进“生态人居”、“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文化”等四大工程建设,结合以农业扶贫为主的多种扶贫模式,精心实施青中村、营梁村、贾坪村、蒿坪村、金石村、黄金村、兰草村、裴坝村、农安村、大连村等基建工程,倚靠“生态涵养、人居示范、茶蔬基地、乡村休闲、旅游服务”的功能定位,发展宜居、宜业、宜游的具有秦巴山水特色的城市近郊型美丽乡村,助力全县乡村振兴。

三、实施项目带动

)打造一批文旅融合项目。深耕文化资源,谋划、设计文旅演艺精品。通过植入本地文化元素进一步丰富农家乐、民宿等旅游业态,加速实施青中村民宿改造工程,加快汉王文化小镇、任河咀文体艺术中心、红色基因传承工程等项目建设,推进瓦房会馆小镇、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硒陶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进程。

)打造一批乡旅融合精品。加快推进以青中村、营梁村、贾坪村、蒿坪村、金石村、黄金村、兰草村、裴坝村、农安村、大连村等美丽乡村为主体的乡村旅游,配套实施智慧城乡、农村环境服务综合体、农村公路改造提升等项目,大力发展云上青中、梦紫阳、观泉山庄等民宿品牌,着力建成一批“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乡村旅游精品。

)打造一批农旅融合项目。加快实施富硒产业聚集发展示范区综合项目,完善富硒生态产业园区、富硒产业研发孵化服务中心、硒科技馆、硒宝广场、富硒生态休闲体验区、富硒生态茶园观光区等相关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推动蒿坪田园综合体、太阳寨农业观光园、神农富硒生态产业园、观坪山田园综合体、圣和山田园综合体等特色农业基地建设;鼓励支持和平茶厂、闽秦茶厂、天赐茶厂、秦硒茶厂、鼎龙茶厂等茶企走集茶种植加工、文化展示、度假养生为一体的多维度开发模式。

)打造一批养旅融合项目。依托“南宗祖庭,养生福地”文化旅游品牌,利用富硒养生等优势,探索“道养结合”“养旅融合”,加快江南康养休闲度假村、蒿坪硒养小镇、华阳医养中心、县城至瓦房绿色健身通道等项目建设,完善提升养生谷旅游开发项目,推进中药材深加工、富硒医药及保健品开发、中药饮片生产和富硒高端药茶研发,建立硒产业科技研发孵化服务平台,建设知名道教养生养老目的地。

)打造一批城旅融合项目。牢固树立“城市即景区”的理念,实施智慧紫阳建设项目,做好县城河堤路滨江生态广场、老城记忆特色旅游文化街区、火车站滨江公路建设和老城区民宿改造,加快各棚户区改造,推进城区商业综合体项目建设,鼓励主题酒店和连锁酒店发展,积极营造旅游购物节、美食街等新业态。

)打造一批工旅融合项目。学习宜宾竹海酒厂等工旅融合发展方式,通过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助推硒谷生态工业园区、恒紫飞地产业园区、硒产业科技研发孵化服务中心等向集生产、展销、观光、体验、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旅游工厂转变。

四、提升服务品质

(一)做特紫阳美食。挖掘美食文化,打造“寻味汉江·颐养紫阳”品牌,开展厨艺创新,开发名特小吃,建成一批特色餐饮街区和品牌美食店,做大美食文化产业,引领农家乐提等升级。

(二)做美旅游住宿。着力培育一批功能完善、特色鲜明、兼具体验的高星级酒店、文化主题旅游饭店、快捷旅馆、精品民宿、乡村客栈、休闲农庄、房车营地,配置精细化设施,提供贴心化服务,注重体现地域风情,融入紫阳文化特色。

(三)做精旅游商品。着力培育集研发、生产、展示、销售旅游商品为一体的商贸服务企业,开发富硒农产品、风味小吃品、康养保健品、工艺美术品、文化纪念品、旅居日用品等一系列热购旅游商品,建立优质高效的销售服务网络。

(四)做优娱乐项目。利用高山、峡谷、水域、场馆、街区等资源优势,发展开展山地运动、文化采风、自驾露营等户外活动品牌,突出地域风情和特色文化,常态化开展系列民俗文化活动,开发夜游和过夜产品,引导发展一批符合市民日常需求、游客娱乐需求的大众休闲娱乐场所。

五、完善基础配套

(一)构建旅游交通网络。加快541国道建设,推动城市公交向重点景区延伸,增开环城观光巴士和美丽乡村旅游直通车,建设境内旅游“半小时交通圈”,实现旅游交通“无缝对接”。推进风景道、骑行道、步游道、观景平台、特色驿站建设,完善车站、码头、服务区、收费站等场所的休闲服务功能,实现“一路畅通、一路安全、一路风景、一路休闲”。

(二)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县城游客集散中心和各特色旅游小镇旅游服务中心,完善信息咨询、惠民便民服务网点及景区接待中心,健全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布局合理、指向清晰的旅游标识,完善全域无障碍旅游标识体系。实施旅游“厕所革命”,做到城乡全域覆盖,保证数量充足、功能完备、干净卫生、实用免费。推进停车场建设,建立一体化管理体系,到2025年县城区停车位达到3000个。建立全域覆盖的垃圾污水处理体系和保障有力的供电、供水、通讯设施,推进天然气使用扩面。

(三)搭建智慧旅游框架。提升智慧旅游平台,建成旅游运行监测、应急指挥、公共服务、政务管理大数据平台和旅游网站、客户端等信息平台,实现“旅游资讯一览无余、旅游交易一键敲定、旅游管理一屏监控”。推进涉旅场所免费WIFI、视频监控、智能导游、电子讲解、电子票务、网上支付、信息推送等功能全覆盖。

六、创新营销方式

(一)统筹营销策划按照“彰显特色、丰富内涵”的要求,完善“一句口号、一本画册、一张旅游地图、一个微信(微博)、一个APP、一名代言人、一张宣传片、一首歌、一部剧”等宣传资料的制作,塑造“汉江画廊、茶歌紫阳”品牌形象。

(二)培育文旅活动。精心实施“四季文化旅游主题活动”,继续做好茶山开园节、任河漂流开漂仪式等节日节点的庆典活动,举办山地自行车赛、民歌大赛、品茶斗茶、养生论道、冬泳竞技等特色文体活动,和“赏花踏青、生态摄影、漂流避暑、户外登山、回乡野炊”等旅游节庆活动,丰富旅游服务内容,拉动旅游营销市场,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品牌。

(三)拓展客源市场。按照“关中为核,开拓四川,辐射华中,走向全国”思路,做好重要节会赛事营销、影视综艺节目合作;建立推广联盟合作平台,推进客源互送和信息共享;开辟城际旅游直通车,举办城际互动营销活动,加强与省内外旅行社合作,面向全国招揽游客,做大旅游地接市场。

(四)创设旅游名片。进一步加强对紫阳民歌等非遗资源的挖掘和阐发,开发文创产品,实施紫阳民歌“五进”工程,加大紫阳民歌专业人才培养,鼓励民间业余民歌艺术团队建设,在县城两岸、景区景点、基层文化广场等地增设民歌展演平台和观赏点,让紫阳民歌通过声乐、器乐表演、文艺汇演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遍布全县各个角落,营造出全民参与的文化氛围,打造紫阳“中国民歌音乐之都”和紫阳“汉江之畔的艺术小城”。

七、做优管理服务

优化市场环境推进旅游综合执法监管,严厉打击侵害游客利益的违法行为,依法处理各类涉旅纠纷,净化旅游市场;建立统一旅游投诉受理转办机制,实行旅游企业、导游诚信评价记录制度和动态管理;组建旅游行业协会,规范管理运行,有效发挥作用。强化安全保障,落实旅游安全属地管理、部门监管和企业主体责任,建立旅游安全隐患台账及整治销号制度;建立政府救助与商业救援相结合的旅游救援体系;完善旅游保险产品,扩大保险覆盖面,提升理赔服务水平。

(二)整治城乡环境。制定景观、生态、人文等资源保护方案,整治开发乱象和过度建设;深入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推进城镇基础设施综合改造和净化、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加强公路沿线、景区周边改房、改路、改水、改厕工程,整治城镇交通秩序、景区景点秩序及农村乱搭乱建、乱摆乱放、乱排乱倒、乱堆乱弃问题,整体优化城乡环境,形成全域化景观。

(三)提升人文素养。广泛开展旅游知识宣传教育,组织开展旅游形象大使、金牌导游、最美服务员等评选活动,推动旅游者文明出游、旅游企业诚实守信、从业人员至诚服务;加强文明城市创建、人文素养提升,形成“人人都是旅游环境、个个都是流动风景”的全域旅游氛围。

八、强化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按照决策机制明晰、指挥调度统一、组织落实有力的原则,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全域旅游“一盘棋”推进机制。充实全域旅游工作领导小组,赋予督导考核权、问责问效权、任免建议权、奖罚决定权,建立起权责一致、统筹有力的领导机制。设立全域旅游片区开发管理委员会,促进各类资源跨区域整合。加强县文化和旅游广电局领导班子和队伍建设,选调精兵强将充实旅游专业队伍,发展旅游专业团队,强化统筹协调能力。各镇成立党委书记挂帅的协调落实机构,设立文化旅游办公室,配备专职人员。全县各涉旅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形成合力。

(二)落实“十个围绕”。立足“一产围绕旅游调结构、二产围绕旅游出产品、三产围绕旅游搞服务、交通围绕旅游促通达、城建围绕旅游树形象、农林围绕旅游出景点、文化围绕旅游出特色、政法围绕旅游保平安、各行各业围绕旅游聚合力”的全域旅游发展理念,将旅游业确立为我县主导产业,县政府牵头编制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和相应专项规划,制定工作实施方案等配套文件和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综合性政策文件;各相关部门将全域旅游发展纳入本行业专项规划设计范畴,实现与旅游规划的深度融合,出台专项支持政策文件,满足旅游发展需求。

(三)完善政策保障。通过政府配套资金、项目捆绑资金和金融投资、招商引资、社会融资等渠道,强化资金投入保障。设立旅游产业发展基金并建立逐年增长机制,吸引多元资本壮大旅游发展基金,引导促进各类社会资本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各涉旅部门要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投入旅游产业,整合项目支持旅游发展,加快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制定引导市场主体投入旅游产业、吸引民间资本参与旅游建设、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开办旅游企业的配套措施,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落实旅游业发展用地政策,优先保障旅游重点项目和乡村旅游扶贫项目用地。将旅游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全县人才培养选拔体系,着力培养多层次旅游人才,加大旅游从业人员教育培训,下大力气提升从业人员基本素养和职业化、专业化水平。

(四)引进市场主体。推动全域旅游发展需要企业和资本的共同参与,必须在遵循市场规律的前提下,通过“引智”(专业团队参与行业运营)、“引资”(社会资本参与资源配置)等方式推动全域旅游按照市场化方向可持续发展,真正形成市场化价值。在投资和运营体制上,要践行开放带动,破除旅游行业内外的体制壁垒,推进景区、民宿等旅游产业的所有制和管理机制的改革,实行所有权、管理权“两权分离”,引入多元投资主体和经营主体,激发旅游产业建管的活力,加快全域旅游发展的进程。

(五)狠抓责任落实。突出问题和目标导向,发挥督导、考核、问责在推进全域旅游发展中的“风向标”和“指挥棒”作用。坚持“五项机制”促落实,即:持续实行涉旅重点工作、重大项目县级领导领衔包抓制;实行全域旅游发展责任清单制,细化量化部门、镇村全域旅游目标任务;实行全域旅游定期讲评、观摩、督导制,组建全域旅游督导员队伍,强化重点环节、重点领域跟踪督导;实行全域旅游发展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增加分值权重,传导工作压力,促进工作落实;用好用活“三项机制”,形成全县上下支持旅游、服务旅游的鲜明导向。


解读链接:http://www.zyx.gov.cn/Content-22982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