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起安居乐业硬道理——紫阳县蒿坪镇搬迁后扶实现可持续发展

时间:2021-05-27 09:01作者:陈科江 邱晓勇 陈洺明来源:《安康日报》

初夏的蒿坪,云雾氤氲,绿意盎然,栋栋高楼被产业园区环绕。走进搬迁安置社区,不时有朗朗的笑声从窗外传到楼下,应和着社区工厂内缝纫机响动的节奏,如一支欢快的歌谣在山乡回荡。不远处的茶叶示范园区里,十几名采茶工人正用采茶机收割用来制作红茶的鲜叶,一幅景美人勤产业兴的画卷在眼前徐徐铺展开来。

作为紫阳县城的副中心镇,自“十三五”以来,蒿坪镇党委、政府围绕“住得下来、有钱可挣、地有人种”这条主线,以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为核心,举全镇之力实现“产业全覆盖、政策全落实、服务全方位”目标,有效破解了土地、产业、居住等问题,1281户4133名易地扶贫搬迁户住上新居,在园区、工厂赚钱养家,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建引领,群众办事有阵地


回顾“十三五”,蒿坪镇党委、政府围绕村民搬得出、稳得住目标,组建以党组织为核心、居委会为主体、群团自治组织为辅助、物业为保障的“1+5+X”组织、管理、服务架构标准,真正让新社区党组织成为坚强战斗堡垒,把党的力量挺在新社区最前沿。

每建设一处安置点,该镇都按照相应规模,通过“村改社区、村管社区、集镇社区、园区社区、联建社区”等方式配建党群服务中心,同时按照有支部、有阵地、有经费、有制度、有活动标准,完成了社区党支部规范化建设,为党员开展活动、更好服务群众提供阵地保障,实现了搬迁社区“有人管事,就近办事”,让搬迁安置社区的居民有了“主心骨”。

按照五个中心搬后必建的标准原则,蒿坪镇党委、政府在规模较大的安置点都会提前统一规划,标准化建设好物业服务中心、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就业社保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文体活动中心和儿童之家,真正通过强化平台建设丰富活动载体,立足居民实际需求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以实际行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让群众享受到新社区带来的实惠。

同时,加强多个组织后续再建,在每个安置点相继建立团支部、妇联工作站、残疾工作站、军人服务站,100余名各类服务志愿者,主动带动青年创业、精准就业、家庭融入、移风易俗、社区治理,举办各类活动20余场,服务群众6000余人。


两业并举,群众增收有路子


素有“硒源地”之称的蒿坪镇,立足全省首批重点县域工业集中区的优势,以紫阳县委、县政府的规划为统揽,全力打造富硒康养特色小镇。截至目前,该镇共规划建设了1个工业园区和10个现代农业园区,形成了“1+10”的产业支撑体系,采取转包、转让、出租、入股等多种方式流转土地,将硒特色和产业规模结合起来,把农民镶嵌在产业链上,探索出一条“支部+园区+农民”的发展之路,确保搬迁群众“人迁地不荒、土地出效益”,实现“村村有产业、户户有项目、人人有事干”的良好局面。

按照“一村一品一园区”的模式,每个村(社区)都建立一个农业产业园区,既为企业发展提供稳定的利益联结,又为农民提供增收渠道。在红旗社区、东关等村建设蒿坪富硒茶叶园区,做优做大富硒茶这块金字招牌,并按照“旅游景区+康养小镇+特色农庄”的发展模式,探索景区观赏型、生态农业型、休闲度假型等模式,扶持发展农家宾馆、农耕体验、特色民俗、特色餐饮等旅游项目,完成一批景观建设,开发出十几类富硒特色产品。通过各种举措,让贫困山区变为有着美丽乡愁的田园乡村,让土地效益逐年递增。

为破解搬迁群众就近就地就业问题,该镇全面开展送政策、送技能、送岗位、送服务,帮助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尽快实现脱贫致富,让所有劳动力有业可就、有事可做、有钱可赚。依托爱多宝毛绒玩具厂、荣繁鞋业等企业,该镇充分利用搬迁安置社区闲置门面房,实行“总部+分厂+家庭车间”模式,给予企业免租金、水电补贴、工资补贴等优惠政策,建立扶贫车间13个,定期开展“送岗进点”“送岗入户”等活动,把搬迁群众用工优先纳入、待遇从优考虑,带动1000余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为大力发展富硒产业、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产业,该镇党委、政府对有创业意愿且有一定创业条件的搬迁群众,在场地、贷款、培训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给予首次创业者8至10万元贷款担保或贴息,鼓励和扶持群众利用互联网技术平台,拓宽“一村一品一店”覆盖范围,为农民提供代买代卖等服务,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同时开发各类公益性岗位346个,为“三无”劳动力提供增收途径。


政策接续,群众安居有保障


群众搬进新居后,蒿坪镇党委、政府始终把维护搬迁群众的权益保障作为重点,硬件上缺什么补什么,学校、医院、农贸市场、体育公园等便民设施陆续完善加强;软件上保留搬迁群众农村籍享受的各种强农惠农政策,全方位满足易地搬迁安置点群众安居、就学、就医、就业、创业等需求,确保政策接续一项都不掉、就近入学一个都不少、医疗参保一户都不漏,让搬迁群众稳得住、有保障。

所有搬迁群众其原有土地权益和相关的惠农政策保持不变,有关产业发展、就业帮扶、社区治理和不动产登记等专项政策陆续出台,依法保障好搬迁群众的权益。对现居住在新社区的群众发放政策明白卡,明晰搬迁群众办理合作医疗报销、居民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救济救助和相关证件等24项工作流程,让群众办事和各项政策落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全力写好就学保障、贫困资助等教育扶贫文章,确保所有搬迁群众适龄子女“全覆盖、零门槛、无障碍”且不落一人地顺利入学。

解决好了基本公共服务和稳定就业问题后,该镇坚持做到“零距离”服务搬迁群众,帮助搬迁群众融入新环境、适应新生活,真正安新家、乐新业、有归属。不仅建成了文化广场、文化长廊、移动公共数字文化空间等公共服务设施,还设置了体育器材、健身设施,组建了花灯队、广场舞蹈等队伍,搭建群众文体活动平台。经常性举行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让搬迁对象户户有人参与,不断提升社区居民讲文明、遵守社会公德的思想意识,促进搬迁群众尽快融入新环境、新生活。

针对新建安置点搬迁户,该镇探索建立“双向管理”模式,由社区提供生活管理服务,原户籍所在乡村保持对其政策的扶持,避免出现管理“漏点”“盲区”等问题。同时为便于服务管理,搬迁户所属村委会在安置点分别选用驻村工作队员、社区工作人员和物业管理人员,对水、电、暖、电话缴纳方式,垃圾集中堆放、楼道保洁等生活小细节进行常态化帮教,让搬迁户尽快适应现有的居住环境,适应和服从社区管理模式,提升搬迁户的生活质量和归属感。


——原载2021年5月27日《安康日报》头版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