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心得体会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12月28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同时强调,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必须加强顶层设计,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来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因此,此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把乡村振兴提到了重要位置。
高桥镇位于全县版图中心,拥有优美的田园风光、悠久的人文历史、良好的资源禀赋,发展特色小镇得天独厚。紫阳“十四五”规划,进一步明确继续实施文旅兴县战略,高桥镇列入“一城四镇”旅游规划。建设特色小镇,其势已至,需借势而为,乘势而上。围绕“高桥田园风情小镇”定位,做优规划,产业协同,加快推进,聚力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样本。
(一)高起点规划。高桥田园生态小镇项目以“文旅农旅产旅融合、助推乡村振兴”为主线,依托该镇独特自然特点与人文文化,以生态、环保、创新为项目建设前提,通过改造、新建等方式,综合生态、文化及现有产业等因素,对小镇进行整体规划布局,综合打造高桥田园生态小镇。项目范围北起任河与权河交界处火车站,南至裴坝村观光茶田,总规划面积约24.9公顷,沿线公路全长约9公里。权河贯穿规划整体,范围内含三线学兵连火车站旧址、千年古树铁坚杉,苍鹭钱鱼栖息地等。项目依山傍水,自然生态资源优势明显,人文资源丰富,各项目节点基础设施良好,整体规划有利于更好的保护本地自然生态,助力人文振兴。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权河老火车站游客综合服务区、观音坝、苗圃房车宿营地、兰草湾稻鱼(虾)区、古镇文旅体验区、米酒工坊区、垂(溪)钓集中区、苍鹭保护区、裴坝观光茶田区等。配套建设停车场、小广场、共享交流空间等。该项目建设将形成高桥镇旅游中心线,可融合已有文旅农旅项目,让“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从而构建全体系镇域旅游产业,聚力打造全县“乡村振兴”战略示范区。
(二)分节点推进。围绕“一年起好步、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变样,用5年时间打造成3A级旅游景区”目标,成立工作专班,由联镇领导挂帅,镇党政主要同志牵头负责,下设综合协调组、项目申报组、项目评审组、招商引资组、用地保障组、社会风险稳评组(生态环评)、环境保障组、宣传推介组,抽调专人,强力推进。计划先期启动权河老火车站游客综合服务区、观音坝、兰草湾稻鱼(虾)区、泥池寺米酒工坊区、苍鹭保护区5个节点。加快推进裴坝、兰草、权河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逐步辐射其他村,让美丽乡村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抓好民居改造、村庄整治、绿化美化等,全面改善村容村貌。建设一批特色农家乐和农家旅馆,提升旅游接待能力。
(三)产业集群化。乡村振兴里,主要抓好产业兴旺。事关群众收入。省委书记刘国中在省委十三届八次全会上强调,收入是民生之源,腰包鼓不起来,高品质生活就高不起来。同时也讲到,大多数县区仍然要依托第一产业,结合乡村振兴推动123产融合发展。国家扶贫工作会议强调,在产业扶持方式上,由到村到户为主向到乡到村带户为主转变。以我镇特色禀赋为依托,以特色产业为引擎,从“小众散”向“专特精”转变,培育龙头企业、促进产品创新、延伸产业链条,打造独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在“产业兴旺”上走出一条新路子。培育五大富硒产业集群。依托开源实业、山野公司、天和药业、关南春茶业、兰草蜂业五大龙头企业,持续在基地建设、品牌营销、规范管理上加大帮扶力度,进一步放大产业优势,提升综合效益。因地制宜做好山林经济。结合各村实际,因地制宜推进山林综合开发,加快魔芋、核桃、食用菌、杂果等基地建设,努力念好“山”字经,做足“林”文章。适度做大规模养殖。积极承接国家发展生猪养殖政策机遇,加大对镇内6家规模养殖企业的指导帮扶,鼓励发展家兔、山羊、黄牛等养殖业,以大户带动更多群众参与养殖,增加收入。
(四)壮大村集体。近年来,我镇通过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了“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模式,在推动生产规模化、经营集约化、销售品牌化等方面发挥了较大作用。必须加快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构建产业联合体,推广“订单收购+分红”“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多种利益联结方式,形成分工明确、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命运共同体。遵循市场规律,完善政策引导机制,壮大村集体经济实力。利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健全村集体经济法人治理机制、经营运行机制、监督管理机制和权益分配机制,提高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依托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由合作社牵头,对接经营主体,在兰草、权河、裴坝、板厂先期试点示范。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与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托管、入股参股、生产服务等形式合作,盘活现有资源。创新农村集体资产运营机制,开展农村集体资产市场化、职业化运营试点,通过委托管理、组建平台公司、股份制、租赁等形式参与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到 2022 年,示范村年集体经济收入达到 10 万元以上,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群众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