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紫阳县人民政府> 专题报道> 学习与实践>正文详情

学习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央经济工作 会议以及2021年重点工作谋划座谈会议精神心得体会

时间:2021-03-03 16:10作者:徐恒鑫来源:洞河镇政府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及2021年重点工作谋划座谈会议认真分析研判当前国内经济情况形势和农业农村形势,从党和国家全局出发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重大部署,对于全党充分认识新发展阶段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通过细致深入研学,充分认识到了“三农”工作极端重要性,须臾不可放松,务必抓紧抓实。现结合我镇实际,提出如下感悟和落实措施。

一、对相关会议精神的感悟

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全党务必充分认识新发展阶段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放、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党中央一直高度关注“三农”工作,我国是农业大国,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仍然在农村,如果不能让乡村同步实现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民族复兴也难以实现。通过学习,这让我们在乡镇基层直接抓“三农”工作的人吃了定心丸,增强了做好“三农”工作的信心和决心,我将自觉扛起政治责任,认真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以更大的决心、更有力的举措,推动乡村振兴,全力抓好农业农村各项工作。

“三农”工作重心转移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同时也强调,要坚守住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通过认真学习,使我明白了工作中心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转移,并不意味着脱贫攻坚工作结束,尽管全镇2026户5961人已实现稳定脱贫,但还需对“两不愁、三保障”进行巩固;全镇还有102户295人监测户和边缘户,尤其是全镇建档立卡已脱贫户和农村常住非建档立卡户的低保户、残疾户、重病户、独居老人户、无劳动能力户及遭受意外灾害变故等户特殊困难家庭,仍然需要高度关注和帮扶,还需要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防止返贫情况发生;全镇1158户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拔穷根”,如何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逐步能致富,还需要全力做好后续帮扶工作。党中央决定从脱贫之日起设立5年过渡期,我们将对现有帮扶政策逐项分类优化,合理因户施策,抓好产业发展,多渠道促进稳岗就业,加强社会管理,做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

抓好粮食安全问题是各级的重大政治责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粮食生产年年要抓紧。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十几亿的吃饭问题是最需要保障的。通过学习,认真领会了会议上明确提出的要严防死守耕地红线、建设高标准农田、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抓好生猪生产恢复、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一系列稳粮抓粮政策内涵,也更深刻理解了粮食安全的重大意义。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自觉扛起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认真执行落实好中、省各项粮食安全重大政策,严守本镇耕地红线,积极做好高标准农田建设。粮食安全实际也是食物安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升,对于肉蛋奶等需求增加,对饲养粮的需求将持续增加。我镇山高地薄坡陡,种粮虽不具优势,但可大力发展、蔬菜、畜牧养殖、特色果林等特色产业,通过村集体经济合作社、能人大户等对移民搬迁后大量闲置的土地采取流转、租赁、入股等形式,把闲置的土地充分利用,把腾退的土地复垦复绿,充分发挥土地最大利用率。

把推进乡村产业发展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发展乡村产业,顺应产业发展规律,立足当地特色资源,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优化产业布局,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通过学习,深刻感受到我县提出的“一镇一业一龙头、一村一品一主体、一户一技一项目”的布局,突破发展茶叶主导产业,加强畜禽养殖、特色林果、中药材、大水面渔业等生态产业发展,既符合中央关于产业发展的新要求,也契合我县绿色发展实际,我们将结合本镇资料禀赋,按照县上提出的产业规划,结合本镇产业特色,因村因户施策,注重品质提升和标准化生产,把产业做实做精做强,促进产业稳定发展。

以钉钉子精神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钉钉子精神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近年来,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快速发展,城市生产生活污染治理成效很大,然而农村的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村的生活垃圾和污水、畜禽养殖、农村化肥污染等需下大力气整治,农民的环保意识仍不到位。在会议上明确提出,要接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重点抓好改厕和污水、垃圾处理。通过认真学习领会,自己更进一步增强了抓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在今后生态文明建设中,将结合本镇实际,科学合理、因地制宜地推进,下大力气把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好,建设生态美、百姓富的美丽乡村。         

二、鼓足干劲抓落实 

(一)坚持科学规划引领,认真谋好“十四五”各项工作。

新的一年,洞河镇将按照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总基调,深入学习领会“三新”要义、准确理解把握“三高”要求,通过科学规划引领,认真谋好“十四五”各项工作,既干好当前,又谋好未来。一是突出奋进赶超。要聚焦问题补短板,立足长远谋发展。着眼新时代新发展要求,聚焦交通边缘化、经济弱小化两大弱项和短板,研究提出既切合实际又催人奋进的总体目标、既体现全局又突出重点的具体目标,给社会、群众以预期,激发洞河奋进赶超动力,凝聚起推动洞河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为“十四五”平稳开局奠定坚实基础。二是突出项目引领。要跳出洞河看洞河,围绕项目谋发展。按照“项目跟着规划走”的要求,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推动发展的引擎,围绕全县“一带引领、两轴驱动、三区协同”发展格局,深度融入“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战略,积极争取将洞河跨汉江大桥、瀛湖-洞河旅游环线、客货旅游码头、渔江特色小镇、G541沿线特色林果蔬菜经济带等一批重大建设项目纳入“十四五”规划。同时,围绕“十四五”规划,深入推进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精心谋划、包装整合一批“产业链”项目进行精准招商,积极引进新社区工厂,吸引本镇外出成功人士返乡创业,争取更多财政资金和民间投资统筹社会资源,争取项目落地,为加快追赶超越、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是突出共建共享。要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谐稳定谋发展。聚焦“推进高质量发展,建设美丽繁荣和谐洞河”目标,坚持干净和担当、勤政和廉政、善谋和善成相统一,强弱项、补短板、扬优势,加快推进集镇建设、产业发展、生态环保、民生保障、教育卫生等事业发展,补齐民生短板,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新期待。

(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切实做好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尽管“三农”工作重心从脱贫攻坚历史性的转移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来,但我仍清醒的认识到,洞河镇交通条件不便,基础设施建设还很薄弱,产业发展相对落后,防止返贫任务依然艰巨。只有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更艰苦努力,做到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才能做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才能更好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一是要健全动态监测帮扶机制。对全镇102户295人易返贫致贫人口、兜底保障人群、因疫情影响就业困难群体及遭受意外灾害变故等特殊困难家庭,实施常态化监测,重点监测收入水平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继续精准施策。二是要强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对全镇异地搬迁的1158户3349人,制定落实后续扶持措施,一是促进稳定就业,针对不同类型家庭开展技能培训、劳务协作、社区工厂、公益性岗位等就业帮扶措施,多渠道促进搬迁群众稳定就业,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二是激发内生动力。通过资金、政策等多方面的支持和倾斜,积极鼓励有条件的搬迁户自我发展和创业发展。三是加强社区建设。新建了二台子搬迁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成立了社区党群组织,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抓好社区管理和服务工作,帮助搬迁贫困群众尽快融入新生活,让人民群众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三是要做好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面梳理总结脱贫攻坚战中积累的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把需要持续推进的产业项目、基础设施工程等纳入乡村振兴规划,不断巩固产业扶贫成果,持续推动产业发展壮大,继续加强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的培育,提高产业化水平,重点培育紫阳山水生态茶厂、陕西农联创茶叶产业园区、沃农生态养殖基地等一批产业龙头企业,抓好马家庄村、前河村等两个乡村振兴示范村以及G541沿线汉江经济带建设工作,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

(三)加快乡村产业发展,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乡村产业振兴既是攻坚战又是持久战,洞河镇将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发展导向,高点定位、细处着手,推动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支撑。一是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农村集体资产股份经济组织建设,推动发展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盘活”农村集体资产,让村民变“股东”,创新农业经营主体与小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小农户对接大市场,提升市场竞争力。重点扶持紫阳山水生态茶厂、陕西农联创茶叶产业园区、沃农生态养殖基地聚源福中药材种植基地等一批龙头企业,促使企业技术升级改造,做优做精产品,使其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成为主力军,进一步完善“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模式的同时,积极推进“订单收购+分红”“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土地流转+优先雇用”等模式,通过就业带动、保底分红、股份合作等形式,让农民分享加工、销售等环节收益。二是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依托县城及近郊优势,聚焦茶叶、养殖、蔬菜等特色产业,丰富县城居民的“菜篮子”“肉篮子”“果篮子”。扶持沃农生态养殖基地、洞河5000亩大水面富硒渔业养殖专业合作社等市场主体,建设标准化生态养殖基地,带动楸园、联丰、小红光等传统养殖大村采取林下养殖、“订单养殖”、“基地+农户”等方式发展养殖产业,做好县城的“肉篮子”;引进经营主体,培育职业农民,在洞河村、石家村等村发展蔬菜种植1500亩,做好县城的“菜篮子”;在G541沿线的前河村、菜园村、小红光村、红岩村、石家村发展蜂糖李、金钱橘2500亩、管护好核桃2000亩,打造沿江林果经济带,做好县城的“果篮子”。与此同时,积极培育茶叶企业、产业大户,推动小块茶园进行集中连片流转,加大茶叶技术培训力度,对全镇8580亩茶园进行科学有效管护,在田榜、香炉、联丰、楸园、马家庄村新建标准化茶园2000亩,打造茶产业示范园区,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三是建设渔江小镇推动农旅融合。洞河镇属秦岭余脉、汉江沿岸,青山绿水、宜居宜游,我们将坚定“金山银山就是绿水青山的理念,深刻领会“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科学论断,将汉江水质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作为头等政治任务来抓,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积极整合特色农业、民俗文化等资源,加快“亲水观江长廊”“洞河古戏楼”“街道特色民居”“汉江主题民宿”等旅游景观打造,深入挖掘洞河“戏曲文化”“码头文化”内涵,全力推进“渔江小镇”农旅、文旅融合发展,努力挖掘一批生态旅游景点、休闲农业观光园、乡村旅游等观光点,加快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拓展农业功能,增加农民收入,打造新的农村经济增长极。

(四)加快短板项目建设,突出抓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科学合理、因地制宜地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采取既符合国家标准和要求、又体现地方特色和优势的举措,建设生态美、百姓富的美丽乡村。一是提高思想认识夯实工作责任。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批示指示精神,不折不扣落实县委、县政府各项安排部署,按照履职必尽责的要求,认真抓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农村改厕、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三大革命”,统筹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工作,将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与产业融合、文化提升有机结合起来,立足自身资源禀赋,积极转化美丽乡村建设成果,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使美丽乡村成为激发乡村产业兴旺的新动力。二是加强宣传引导整合社会资源。群众是人居环境提升的主体,要过宣传引导,营造浓厚氛围,建立健全群众参与机制,保障群众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各项权益,制定鼓励措施,引导群众投工投劳,激发村民的责任心、荣誉感和幸福感,让人居环境治理成为村民的自觉行动。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整合全社会资源,充分发挥党委政府、村民组织、企业团体、村民乡贤等各方优势,在人居环境治理中各展所长、各尽所能。三是强化整合项目加大资金投入。积极争取财政专项资金,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和涉农环保资金,统筹安排、形成合力,继续以政府主导、集体补充、村民参与、社会支持的投入机制,统筹各级各方资源,创新投融资机制,增强资金投入能力,发挥好政府投资的撬动、带动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采取捐资、投资、合作保护等方式支持农村人居环境设施建设和正常的运行管护,运用市场机制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保证环境整治的可持续发展。四是突出规划引领保留地方特色。结合“十四五”农业农村发展规划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制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专项规划,根据各村不同区位条件、人口聚集程度,因地制宜建设低成本、低能耗、易维护、高效率的环保处理设施。同时,在人居环境整治规划中注重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增添乡村文化底蕴、乡愁魅力。最大程度地保持“原汁原味”,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让乡村形态和自然环境相得益彰,做到科学发展、规范发展、长远发展。

三、几点建议

一是建议将洞河镇纳入全县“一城五镇”建设发展规划。洞河是紫阳的东大门,G541国道贯通后,洞河已纳入县城“半小时经济圈”,是我县推进“一带引领、两轴驱动、三区协同”发展战略,打造“汉江生态经济带”至关重要一环。汉江洞河段水域面积40余平方公里,居全县之首,两岸景色优美,江面波光粼粼,有蛇嘴梁、棋盘山、古戏楼等自然人文景观,汉江亲水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且集镇依山而建,阶梯台次分明,观江河堤环绕集镇,基础设施日趋完善,随着洞河跨汉江大桥和瀛湖-洞河旅游环线纳入建设规划,未来发展极具潜力。为实现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战略,促进县域全面振兴,助力全域旅游发展,亟需将洞河镇纳入我“一城五镇”建设发展规划。

二是建议加大汉江两岸、G541国道沿线生态环保投入。建议编制“汉江岸线绿化美化建设规划”,做好汉江沿岸绿化、美化,在江边统一栽植垂柳、在331水位线以上坡地栽植茶树、金钱橘等作物,形成春有垂柳秋有橘的宜业宜游“最美岸线”。同时,在G541国道沿线科学规划布局垃圾收集压缩中转处理设施,将沿线镇村生活垃圾统一收集处理,进一步优化、美化沿线自然环境。

三是建议组织“乡村振兴大讲堂”开拓眼界、加强交流、以学促干 。一是定期邀请从事乡村振兴战略研究的专家智库来紫讲学;二是组织乡镇一线领导干部分批次赴浙江、福建等发达地区,考察学习美丽乡村建设经验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先进探索。帮助基层干部更深层次的理解、领会、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和内涵,把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一步一步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