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紫阳县发展和改革局关于对县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第41号提案的复函 | ||||
编号 | 41 | 办理部门 | 紫阳县发展和改革局 | 处理状态 | 已办结 |
签发人 | 刘 磊 | 签发日期 | 2020年10月25日 | 类别 | A |
正文 |
紫阳是全国两大高硒区之一,素有“世界硒源·富硒茶乡”美誉,又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引汉济渭”工程的核心水源区,在富民强县与绿水青山的两难选择中,良好的生态资源禀赋无疑能给紫阳绿色生态经济发展以巨大的后继推动力。 紫阳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北有秦岭和凤凰山两重山岭阻隔西北寒流,南有任河谷地输送西南暖气,气候条件温润。境内一千米以上的高峰一百一十八座,森林覆盖率达百分之五十九点二。流域面积大于五平方公里的河流一百零四条,年平均水径流总量为一十六点二亿立方米。已初步探明了双安——焕古、瓦庙——毛坝、高桥——铁佛三条高富硒带,硒资源丰富。紫阳不但是硒资源大县,也是一个道教、茶歌文化大县。既拥有丰富的富硒等生态资源,又拥有丰富的生态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这些生态优势才是紫阳的最大优势,也是未来产业后继发展的优势。充分发挥利用这些优势,立足当地汉江、任河水系和自然风光,着力挖掘旅游资源,打造紫阳沿江产业经济带和特色旅游产业带,推动紫阳绿色产业和旅游产业快速发展,是紫阳后继生态经济产业发展的重要路劲之一。 建议: 以沿江优越的生态自然条件,厚实的产业基础和独有的富硒农业基础打造农业综合开发田园农庄综合体。通过“农业+文旅+产业”的多元化融合的田园农庄综合体发展模式,把山水,田园文化融入到产业发展之中,实现紫阳县新型农业和工业,服务业多元化的发展格局。遵循农村发展规律,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等为重要发展目标。以沿江国道建设为主轴,园区辐射、点面结合,打造“一轴三带”的“绿色经济长廊”、“一心三园”的“生态旅游长廊”、“五镇六河”的“民俗体验长廊”。 一、打造“一轴三带”的“绿色经济长廊” 一轴:汉王—金川—焕古—城关—洞河—洄水国道轴线,这一轴线是紫阳山水生态田园产业带的脊梁。从西北到东南依次辐射分布着西坪古梯田、擂鼓台、中坝岛、硒茶古镇焕古、道教文笔山、茶乡会馆、洞河水乡、洄水冬桃林等景点区。同时还分布有大量成熟的连片富硒茶区以及近年栽植的密植茶区,分布着以汉城皱皮柑、硒桔和焕古、和平、城关、洞河为主产区的紫阳金钱硒桔产业区,规模硒茶产业和硒桔产业基础牢固,具有产业建设示范引领条件和后续发展条件,生态产业布局发展后劲强。近期:进一步完善沿线的区域规划,确定以“山水田园,花乡果巷,诗画乡居”的核心定位,建设以特色花卉、水杂果产业为基础,以樱桃、李杏、梨桃、小杂粮产业为特色。以种植产业为核心体系,具体有李杏种植、樱桃种植、梨桃种植、柑橘种植、杂果种植和硒茶种植,分期布点、绿化、美化;加强国道两侧的花卉种植的绿化、美化;加强到各主体产业园区经济带道路的设施完善和亮化、绿化、美化;在规划的基础上逐步实施产业项目落地,初步建立起紫阳汉江绿色经济带骨架。并形成协会、龙头企业引领,村组连片布局、规模化种植,电商、物流网策划包装营销等初级产业链条。中远期:进一步完善和成熟紫阳汉江富硒绿色经济带,促使其硒产业的“骨壮体健”,深入开发富硒产品和食品,提升所有农产品的附加值。达到富硒产品加工企业镇镇全覆盖,国道沿路花果飘香的园区经济带基本成型,民俗体验接待功能完善。把国道真正打造成为陕南最迷人的沿江自驾旅游景观廊道和生态产业经济带,成为辐射带动擂鼓台景区、中坝岛、白马石遗址、五省会馆、文笔山、青中景区和任河景区的动力源和紫阳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三带:硒果经济带、硒桔经济带、硒茶经济带,依照主体功能区的理念,按照紫阳汉江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地理环境特点,现有开发基础和未来发展潜力,可以把紫阳沿江国道辖区两岸直观坡面的耕地划分为:海拔331米以下为垂柳等植被带;海拔331米至450米之间为富硒花卉、果园(以花卉种植,樱桃、李子、杏子、桑椹等地方水果种植)经济带和富硒桔园经济带;海拔450米至800米为大叶泡硒茶生态农业观光园经济带;海拔800米以上为种植适宜的中药材经济带。在产业经济带开发程度上依次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国道附近以花卉种植和硒果园区的田园风光与人文景观(民居民俗、特色小镇)完美结合;低山的桔园、中高山茶园和山水风光绝妙结合。二者资源互补,相得益彰,打造成为紫阳以国道为依托的精品自驾旅游线路和绿色生态经济带发展走廊。近期:重在完善三个经济带内各园区的布点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的布点蔬菜产业园、杂粮产业园、采摘观光园等辅助产业园区。通过国道生态景观带将果园区、桔园区、硒茶区等与乡村民俗体验点连接起来,打造成为“汉水乡村民俗游”、“山水田园风光游”和“农业观光游”三大旅游品牌。中远期:借力乡村振兴战略的相关扶持政策,通过三带的建设,运用“农业+文旅+产业”的多元化融合的模式,打造田园农庄综合体,打造果、桔、茶生态富硒产业,提升沿江各镇乡村游、民俗游、田园游等旅游功能和文化品位,为山水田园风光和农业观光旅游注入生态、体验元素,带动建设“汉江生态经济带”绿色富硒产业走廊。 二、打造“一心三园”的“生态旅游长廊” 一心:以县城老城区为重点,打造休闲度假中心。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紫阳是川腔秦韵交融,茶文化、道教文化、民歌文化、汉水文化融汇,是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紫阳民歌曲调优美,传唱千年,被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闻名的“民歌之乡”。依托紫阳县既有的“茶歌道”等特色文化资源,力促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让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产业优势。突出“汉江画廊、茶歌紫阳”旅游品牌定位,以县城为重点,打造休闲度假中心。近期:重在确定规划定位,老城区的物权置换,启动完善方案设计,启动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好老城的传统建筑,为建设“特色石板城”奠定基础,突出“山城和石板”文化特色。中远期:分期对传统风貌街区提升改造,实现点——线之间的风貌一体化;围绕老城区斗城历史沿革,在原有的基础上恢复修建东南西北四座老城门,修建恢复仿古城墙,将老城和新城彻底分割开;老城内建筑保持原有格局和韵味,着重突出山城和板石民居文化特色。考虑将老城区单位机构迁出,进一步完善老城的旅游设施,提升老城旅游承载功能和竞争力。 三园:以一江两岸为主线,打造(紫阳港、亲水广场、任河嘴、西门河、河堤路沿江环线)汉水文化体验园;以游茶山、听茶歌、赏茶艺为主题,打造(县城、五省会馆、茶山)富硒茶文化产业园;以道教文化为依托,打造(养生谷)道教养生文化园。近期:对县城功能、旅游基础设施进行提升改造。县财政每年筹措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完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持续推动紫阳旅游提档升级。中远期:随着景点的逐步成型以及旅游服务体系的逐步建立,持续精心策划、包装和推介以旅游公路和乡村自驾游为主的旅游品牌,“水域风光、茶歌体验、乡村民俗、历史文化、休闲度假、山地生态”六大旅游产品形成体系。 三、打造“五镇六河”的“民俗体验长廊” 五镇:汉王、焕古、城关、洞河、洄水五镇。以打造特色小镇为依托,因地制宜,打造亮点,体现特色,避免千篇一律,按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历史文化沿革等情况有针对性的建设好五个特色小镇:打造以汉王镇两汉三国传说文化和两汉三国文化遗迹、古汉墓群为主题,以及白马石以开发古文化遗址、古汉文化长廊、白马石陶艺展览馆及制作体验、水上游乐园、休闲农庄、水果采摘等文化景点、生态观光、运动休闲、避暑度假于一体的综合性汉文化古镇;打造以挖掘焕古镇历史文化精神、茶园自然景观和富硒文化相结合的硒茶小镇;打造以清末民初历史文化遗迹及民俗文化为主题的城关老城和五省会馆小镇;打造以境内秀美汉水自然景观和特色农产品为主题的洞河水镇;打造洄水以清澈的流水、水库平湖的自然景观以及千亩桃林、盛产冬桃等农产品为一体的特色小镇。 六河:是汉江支流,分别是林本河、鲇鱼河、沔浴河、任河、汝河、洞河。与汉江形成一个芭蕉叶状的网络化水系,将县城中心、各镇和景点、三大经济带、产业园区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近期:重点在开通景区、园区内外部道路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可进入性的问题。中远期:使各镇、各水系周边产业经济带、景区、园区成为“水韵紫阳”旅游目的地的精品旅游长廊。 为了打造好“五镇六河”的“民俗体验长廊”,必须实施三大战略: 一是大型山水景区建设战略。重点建设擂鼓台、西坪古梯田、中坝岛景区;文笔山、青中、养生谷景区;五省会馆、茶山、任河漂流景区;洞河水上垂钓、洄水桃山景区。 二是山水园林城镇建设战略。以县城的“一心三园”建设为样板,促进汉王、焕古、瓦房、洞河、洄水镇的山水园林镇建设,使其成为紫阳汉江旅游走廊的节点镇。 三是山水名镇、重点村复兴建设战略。汉江沿岸山地有许多小间平坝,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一个又一个山环水抱的文化古镇和村落,成为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如西坪、白马石、金塘、和平、瓦房店、青中、石坝等。实施山水名镇、重点村复兴战略,有助于完善紫阳城镇体系,形成以古镇、名镇为中心具有紫阳地域文化特色的乡村旅游,提升旅游竞争力。 “五镇六河”的“民俗体验长廊”的打造,要防止在沿江两岸进行大型景区的破坏性开发,而要将城镇、水系、园区、景区结合起来,实行点——轴式开发模式,使生态产业和旅游产业成为拉动县域经济的引擎之一。 四、加快规划扶持沿江旅游公路和产业经济带建设的必要性 (一)是加快建设紫阳生态旅游县的需要。加快规划扶持沿江旅游公路和产业经济带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一带一路”倡议、“加快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建成后会极大地改善紫阳境内沿江优质旅游资源交通可进入性差的现状,从而唤醒汉江两岸沉睡的生态旅游资源,激活紫阳丰富的特色旅游后劲,同时,也对促进紫阳汉江旅游产业发展将起到支撑作用。 (二)是挖掘紫阳特色旅游资源的需要。中国最清洁的河流汉江纵贯紫阳全境,出境断面水质达国家Ⅱ类标准,六大分支水系流域面积约一千平方公里,约占全县总面积的百分之四十,“一江六河”是紫阳水域风光的主要区域。因此,国道沿江旅游公路建成后不仅可以串联起五镇的水域风光特色,更能够丰富紫阳生态旅游的内涵,促进紫阳旅游拓展新空间。 (三)是县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国道沿江旅游公路不仅是方便游客的通道,更是服务民生的重要载体。一是能进一步发展壮大果、桔、茶紫阳传统的绿色支柱产业;二是使旅客舒适愉悦,进行必要的行、游、吃、住、娱、购的设施改造提升,将会带动镇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村民的生活、服务理念和自身素养,引导乡风民俗的改善;三是根据游客的需求,以服务游客为宗旨,因地制宜地建设配套设施、导引系统等,打造特色旅游产业链,大力发展生态游、亲水游、田园游、民俗游、健身游等旅游经济,从而带动沿线村镇的群众致富。 综上所述,建议县委、县政府将加快规划扶持沿江旅游公路和产业经济带建设列入县“十四五”规划实施建设,进一步推动紫阳的汉江经济带和生态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并在建设资金上大力给予扶持。同时出台具体的优惠招商政策,加大土地流转步伐,大量有序引进整合民营资本按照规划进行建设,加快紫阳汉江经济带和生态旅游产业建设步伐。 |
||||
回复 |
吴世君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规划扶持沿江旅游公路和产业经济带建设的提案”收悉,现函复如下: 汉江干流紫阳段长75千米,占陕西境内总长的11.4%;全县7个镇和中心县城分布在汉江沿线,总人口16.4万人,占全县总人口近49%,是全县“富硒产业聚集、旅游资源富集、生态功能承载”的核心区。2018年10月,国务院批复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标志着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
紫阳作为汉江流域深度贫困县,抢抓国家战略机遇,推动沿江旅游公路和产业经济带建设,是加快紫阳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落实国家战略的现实要求。近年来,全县围绕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做了一系列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一是坚持规划引领。县政府安排专项资金近 1500 万元,以沿江区域为核心,启动编制各类规划 28 个,其中《紫阳县汉江生态经济城镇带发展规划》《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已基本定稿,生态康养、文化旅游等 22 个规划已完成初稿,协助企业完成了《紫阳县焕古凤茗田园综合体规划》编制及评审。二是坚持基础突破。优先规划实施沿江旅游公路和桥梁等道路基础设施,桑树沟至茶山旅游公路改造、文笔山旅游公路改造、国道 541 洞河至县城段建设项目已竣工投用,擂鼓台旅游公路已开工建设,城焕路改造已完成前期设计,汉王跨汉江大桥完成桥墩浇筑,洞河跨汉江大桥正在做工可研,这些规划项目全部建成后,沿江旅游道路基础设施条件将极大改善。三是坚持试点先行。2019 年,全县编制《紫阳县县域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实施方案(2019-2021年)》,建立“一个重点项目、一名县级领导统筹、一个责任部门包抓、一个工作专班推进、一套专项考核办法”的工作机制,投入资金 5.69 亿元,规划实施园区建设、主导产业、县城建设、生产性服务平台建设等 4 大类 12 个试点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紫阳因此被确定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试点县,每年可获得省级补助资金 1 亿元。四是坚持产业支撑。突出富硒特色资源优势,在沿江规划和实施万亩茶橘间作带、沿江旅游带、水产养殖带、双安硒疗养生度假区、县域工业集中区、富硒产业集聚发展试点示范区、特色小镇和一批田园综合体,沿江产业总产值占比超过 60%。 以上答复,如有意见,敬请您反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