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阳县洞河镇创新干部培训调查
去年以来,为了培养“三高三能型”干部,紫阳县洞河镇创新性地开办了“干部讲坛”。
困境中找到突破口
洞河镇紧邻紫阳县城,是一个自然条件比较优越的镇。可是,在去年以前,这个镇的发展却不尽如人意。
洞河镇共有42名干部,学历虽然大多在大专以上,但由于农村税费取消,干群关系生疏,不少干部还时常会陷入“老办法不顶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的“四不”困境。干部不得力,工作便只能靠领导来抓。领导整天被琐事缠着,就很难腾出手来谋大事、抓大事。结果,干部很闲,领导很累,工作总是上不去,动不动就有群众外出上访。
2009年年末,干部们都放假了,但镇党委书记晏筱波的思想却没有放假。怎么才能把这支缺失战斗力的队伍锻造好呢?猛然间,他想起了自己求学时颇为受益的各种辩论会和讨论会,于是,一个点子萌生了:何不建立一个干部讲坛?
这个想法让晏筱波很兴奋!在和镇上其他几位领导沟通并统一认识后,2010年春节一过,“干部讲坛”的动员令就在镇村组三职干部会议上发出了。晏筱波说:“现在的农村工作有两个重点,一是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二是为留守在家的妇女、儿童、老人提供个性化服务。做好这些工作,都不能用简单的命令方式,而需要通过细致的思想动员来完成。因此,培养一专多能的乡镇干部,已是刻不容缓!开办干部讲坛,是我们找到的一个突破口!”
通过五个喇叭“直播”
2010年5月,洞河镇“干部讲坛”正式“开坛”。之后每个周的下雨天或周末的某天,讲坛都会在镇会议室里如期举行。每期讲坛有一个主持人和一个主讲人,二者都由镇上干部轮流担任,其他干部则充当听众。主讲人的演讲时间为1小时,开讲时,只能拿提纲,不能看讲稿。讲完后,听众可以提问,也可以相互辩论。讲坛内容通过5个喇叭全程向周边群众“直播”。
讲坛结束时,评委要进行公开点评,然后当众宣布获评等次。达到合格、优秀等次者,奖300至500元。截至今年9月,该讲坛已开办52期。
大家的演讲内容涵盖了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学习农村政策法律法规体会、镇域经济社会发展思路和建议、工作岗位实践经验谈、新农村建设中的实践与思考等许多方面。比如财政干部吴自真主讲的题目是《关于落实惠民政策的思考》,他先列举了12个方面的惠民政策,接着讲了为什么要实施惠民政策、如何落实好惠民政策,最后提出了当前落实惠民政策中存在的问题,引发了大家的积极思考和讨论。
讲坛开办的目的很明确:培养“三高三能型”干部。所谓“三高”,是“水平高、觉悟高、悟性高”;而“三能”,则是指“站着能讲、坐下能写、下乡能干”。
如今,“干部讲坛”已成为洞河镇新老干部互相交流与学习的平台,老干部在此不失落,年轻干部在此长见识。
成就自己成就百姓
通过“干部讲坛”,洞河镇的干部们不仅学到了许多可以“热蒸现卖”的本事,也学会了做农村工作。
2008年,从部队退役回来的聂骁明被安排到镇上从事农口工作,因无啥专长,他工作很吃力,村民有意见。参加“干部讲坛”后,他的进步很快,当年便获得镇干部包村工作一等奖。
副镇长金先波深有体会地说:“我2006年调来镇上分管农口工作,同时包联三个村。起初,对村民提出的好些疑难问题,我都说不太清。自从‘干部讲坛’开办后,我学到了很多知识,感觉自己的工作能力增强了不少!”
干部工作能力和技巧得到锻造和提升后,洞河镇既定的“建旅游名镇、畜牧强镇、渔业重镇”等战略目标也正在快速实现。在镇干部的帮助下,致富能人马宁友联合61户人家建起了1.1万平方米水产养殖合作社,实现年产值500万元;金钱桔、核桃、板栗等庭院经济初具规模;150个蚕桑、茶叶产业大户不仅涨鼓了钱袋,还让不少村民就地打工增收。而人均纯收入已从以前的4486元,增长到了现在的5234元。
对于镇上的变化,群众最有感受,有人还专门写了一首顺口溜:“过去有事到镇上,问来问去无指望。农民难解心头气,只有斗胆去上访。现在有事找镇上,进厅就能办周详。告状费神又花钱,哪个还愿再上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