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阳:攻坚克难,实现移民幸福搬迁

时间:2012-08-07 08:10作者:乔佳妮 李思颖来源:《陕西日报》

紫阳是一个人口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158人,土地承载力严重超负荷县;一个全县地质灾害隐患点达1201处、60%农户居住在25度以上山坡体上的山区县;一个有13.3万人需要实施避灾扶贫搬迁的移民县,也是一个年财政收入仅1.7亿元的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就是这样一个困难多、条件差的山区县,当其他市县还在为移民搬迁资金、群众居所等问题困扰时,紫阳县就已妥善解决了这些令人棘手的难题,走出了一条群众幸福的移民搬迁之路。2011年,全县超额完成年度移民搬迁目标任务。

搬得出:破解搬迁资金难题


7月,是陕南多雨季节,也是紫阳县焕古镇大连村村民胡友东,今年再不用担心山洪突袭的第一个幸福雨季。
作为大连村第一批搬进新居的胡友东,他的新家是一套130平方米的房子,3室2厅,每个房间刷成不同的颜色。足有20平方米的客厅内,转角沙发宽大舒适,配上新买的茶几、液晶电视等,透出一种温馨和现代的气息。老胡感叹道:“现在可以睡安稳觉了。以前在山上,最怕下雨,常有山洪和滑坡的危险……”
在紫阳,像胡友东这样需要实施避灾搬迁的有13.3万人。为了避免村民陷入“盖房受灾、受灾再盖”的恶性循环,紫阳县结合镇村实际,将移民搬迁与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扶贫开发相结合,同步做好移民建房、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与产业发展规划,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
但是,要完成紫阳县全部的移民搬迁任务,所需资金高达30多亿元。为筹集资金,紫阳县在实践中探索出两种模式——
一种是通过引进本县外出创业成功人士返乡投资建设集中安置小区,实现“村民住社区、企业谋发展”的双赢局面。例如,双安镇闹热村村民黄寿远,是一个拥有资本数亿元的民营企业老板。在县委、县政府号召下,黄老板回乡创业,在家乡通过土地流转,投资1.5亿元建成万亩油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并主动为村民建设新社区,还让搬迁农户享受房地置换入股分红,有能力的还可在园区打工。实现了流转土地促产业发展和农民就地城镇化。
另一种是目前紫阳运用较多,以政府主导引入社会资本进行非经营性设施建设模式。“项目投资,政府几乎不花一分钱。”双桥镇党委书记周锦政说,他们通过公开招标引入施工方参与建房,使兰家坪集中安置点最终确定每平方米单价923元,4楼以上每层减20元,4楼以下每层加20元,摇号选房。政府回购后,按此价格出让给移民搬迁户。此举,除去国家补助,每户购房户只需投入8万元左右即可住上一套新房,总投入远低于自建房。目前,兰家坪新型社区集中安置点已完成基础工程,进入主体施工阶段。
同时,在规划之初,一楼还设计了150个门面,政府回购后,采用市场化运作方式,公开在全县以2000元每平方米的底价进行拍卖,本镇移民户可优先获得。目前,这些房源基本售罄,仅此政府便获得350万元收入,并被用于修建安置点社区广场、停车场、硬化街道、管线入地等公共配套设施,实现了多方受益。

稳得住:群众的事自己做主

“移民搬迁虽是好事,但若一味强求群众,或者抛开群众,则肯定会困难重重。”紫阳县扶贫局局长高显崟说出了移民搬迁的另一个核心要点,就是群众的事情群众说了算,让群众自始至终参与到搬迁建设的全过程。正是基于这一点,紫阳县才实现了移民搬迁“稳得住”的要求。
“刚开始公布建房消息后,有3家企业报名竞标,30户农民参加了听证会。最初定的是每平方米820元,第一次竞标后就压到了800元,第二轮竞标又降到了790元。我们的建房价格是全县最低的。”焕古镇镇长喻民星底气十足地说。
其实,不仅是大连村如此,全县所有移民安置点建设,都是按照公开招标、群众参与、举行听证会的形式进行的。竞标后的价格需要和搬迁户代表达成一致,才能最后确定。对于户型的设计,也要遵从百姓的意愿,按群众的意见修订完善。不仅让群众拥有知情权,还要拥有决定权。
在建设施工中,为防止偷工减料,确保质量,除政府、工程监理方进行质量监督外,任何一个搬迁户都是监督者,发现问题,随时指出,及时改正。各搬迁点工地,都有群众民主选举产生的村民监督员。
“村民随时都可以来看工程进展,用料的选择。村里还有5名像我一样的监督员,主要负责查验施工方用料时的钢筋大小,混凝土材料等是否达标,以保障群众的房屋质量。”大连村移民安置点村民监督员李奎如是说。
为了让施工方也能放心地建房,紫阳县采取的是“依户定建”。即事先确定好搬迁对象,再开始建房,保证所建的房子都提前“有主”,从而消除了施工方建好房子没人要的担忧。为缓解群众资金压力,紫阳县还实行分期交房款措施。县扶贫局移民搬迁股股长曹和祥说:“建房时,搬迁对象先交1万元定金,摇号选房时再交一部分,交房拿钥匙时交足尾款。政府给搬迁户补助的建房款,则用‘一卡通’形式给群众补助到户。”
紫阳县移民搬迁还有一大亮点,那就是把低保户保障房建设,也列入到了各安置点的首批搬迁任务中。在双桥镇金旗村一处平坦的空地上,一栋三层高的楼房拔地而起,依山而建,各个房子均是一室一厅,外加一个厨房,并配备了简单的家具。据悉,避免搬富不搬穷,实行均衡搬迁,是紫阳县各移民搬迁点坚守的一大原则。

  

能致富:后续产业支撑未来



紫阳县在移民搬迁中坚持不搞一刀切,根据群众实际,尊重群众意愿,对搬迁群众进行集镇集中安置和农村集中社区安置。同时,进行相应的配套产业作为支撑,以期达到搬迁群众“能致富”的目的。
焕古镇腊烛村是个偏远山村,全村1200余人,有3000多亩茶园,并建有一个板石厂。若把农户集中搬迁到集镇,村民们距茶园和石板厂就很远,种茶、打工都很不方便。为此,按照群众的意愿,腊烛村在半山腰一处平坦地势上,规划了一个集中安置点,分别建起2层和5层的安置房,既解决了群众避灾搬迁,又让农户就地兴产业、增收入。
对于大部分有条件到集镇集中安置的搬迁户,紫阳县则充分发挥产业园就业、自主创业就业、外出务工等多种渠道促农增收。
在位于双桥镇的占地420亩,集育苗、栽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茶业产业示范园内,虽是7月,但采茶女忙碌的身影仍随处可见。张永兰是四坪村村民,原本一家7口人住在山上的土坯房,每到雨季时常发生滑坡,令全家人担惊受怕。后来全家移民搬迁到集镇居住,山上的20来亩地就种上了厚朴。张永兰既管护厚朴,又到茶园上班,两头忙,两不误。“采一斤茶15元,一天下来,手快的话,挣个百十来块没问题。”张永兰笑容可掬地说。如今,不少像她一样的搬迁户,都实现了在安置点附近的产业园就近打工。
在高桥镇的裴坝移民搬迁安置社区,搬迁群众依靠一位回乡创业的本村人开办的厚朴药材加工厂改变了就业方式。仅这个药材加工厂就惠及种植群众3000多户,还吸纳了300多人在工厂就业。另外,焕古镇大连村安置点沿着汉江边,城关镇新田村安置点毗邻文笔山公园,它们依托地理优势,正在筹划通过发展旅游业,带动安置点二三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