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陕西》:紫阳8年凝练“五个一”工作法

时间:2014-03-05 16:48作者:安康市委组织部调研组来源:《当代陕西》

【编者按】紫阳“五个一”工作法,来自基层,根植百姓,散发着浓郁的泥土气息;它简便易行,务实管用,有效破解了新时期群众工作的一些普遍性难题。

在县城广场公开县级领导手机号码且一拨就通,每年初发放万人问卷且据此确定兴办20件实事,每名干部包联80至100户且每月至少登门或电话联系群众一次,干部任用以民意为准且实行民意一票否决……从2007年开始,紫阳县委、县政府用8年时间建立、推行十余项基层基础工作制度,形成较为系统联系服务群众“五个一”工作法。

所谓“五个一”,即:一套广纳民意的决策办法、一套直面百姓的沟通办法、一套便捷高效的服务办法、一套帮扶到户的增收办法、一套民意导向的用人办法。

紫阳“五个一”工作法实施以来,在赢得民心、促进发展方面取得明显成效,破解了新时期群众工作的一些普遍性难题。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督导组评价:“紫阳的系列做法很实在、很管用,做到了联系群众主动化、服务群众常态化。”

8年炼成的“五个一”,始终以群众满意为最高追求

一套广纳民意的决策办法。为了准确掌握群众对党委、政府的期盼,让每项决策都顺民意、合民心,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从2007年开始,县委、县政府不断拓展问计问政渠道。

发放“万人问卷”。每年“两会”前夕,向全县干部、职工、企业主、农户发放问卷10000份,内容涵盖农业产业、城镇建设、工业发展、社会事业、干部作风等方面,主动征求群众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对问卷结果汇总和分析,从群众最盼望的事情入手,确定20件实事,作为县委、县政府工作重点。

建立覆盖全县的民情信息库。成立全省首家县级社情民意调查中心,以户为单位录入全县所有农户和居民户家庭人员情况、住房情况、收入层次、产业构成、固定电话和手机号码等信息,对录入的18万部电话分行业、分系统、分地域建立到镇、到村、到组的数据库,开展经常性调查,不断收集群众意见和建议,随时发现县委、县政府各项工作落实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随时掌握舆情动态。投资30余万元建成网络舆情信息系统,不间断自动检索中、省、市主流网站、各级政务网站和“紫阳人社区”等网站涉及紫阳的各类信息,当天汇总,直送领导。这些民意收集渠道基本覆盖了全县工作的方方面面,每年征集各类意见建议近万条,有的被直接采纳,有的作为领导决策依据。

一套直面百姓的沟通办法。许多群众之所以气不顺、怨言多,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群众有难求助无门,干部服务流于形式。为改变领导干部习惯层层听汇报、逐级发指示的工作方式,拉近干部与群众的距离,紫阳县着力畅通直接联系群众途径,及时化解老百姓的急事、难事、怨事。

公开领导干部信息。2007年开始,县委、县政府领导率先在县城广场公开自己的照片、手机号码、办公电话和分工。群众来电能说清的立即答复,当场处理不了的移交相关部门和乡镇限期落实,办理结果向来电群众回复,并反馈接电话领导。随后,全县所有县、镇干部职务、岗位分工、手机号码等信息在政府网站和办公场所全面公开并坚持至今。

开通政务服务热线。为帮助群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难题,县上开通了“4411111”便民百事通热线电话,寓意事事都找“五个一”。实行24小时专人值守,问答全程录音,接受政策咨询、投诉建议、困难求助、政务转办、信访举报等,建立来电“接洽、登记、转办、督办、回访”闭合系统,确保有问必答、有难必帮、推诿必究。

一套便捷高效的服务办法。过去紫阳县、镇、村也有便民服务中心,但中心能办理的事项很少,只起到接待站和中转站的作用,群众办事难、跑断腿、磨破嘴的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为提高政务服务效率,紫阳县不断优化便民服务体系。

主动给群众送政策。县委、县政府专门编印了《惠民政策及法律法规知识问答》9万多册,内容涵盖群众生产生活方方面面,惠民政策清清楚楚,办事程序一目了然。

强力推进简政便民。县委、县政府对过去分散在各部门的行政审批职能逐一清理,除法律法规明确要求必须本人到场的事项外,全部纳入县政务服务中心办理;对过去由多个部门联合审批的事项,由牵头部门全程代办。这一改革,使办事群众和具体审批人员不再见面,杜绝了办事人员推诿扯皮和吃拿卡要现象发生。

全天候值守为民服务。在乡镇全面实行镇干部两周轮休制度,确保节假日有半数以上干部在岗,随时处置各类突发事件;县、镇便民服务大厅365天上班,随时为群众提供全方位服务。

一套帮扶到户的增收办法。紫阳自然条件差、农业产业单一,经济发展长期滞后,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837元,老百姓思富盼富的心情十分迫切。县委、县政府强力推行帮扶到户、增收责任到人的干部包联农户制度。2013年全县农民实现人均纯收入6861元,是2006年的3.7倍。

干部包联全覆盖。1077名县直部门干部与5896个示范户、搬迁户、低保户等结成对子,898名镇干部与70000余农户签订帮扶承诺书,每人包联80至100户,每月至少登门或电话联系群众一次,做到帮扶农户固定化、联系群众经常化。

量体裁衣抓增收。为了克服以往干部下村不到户、有事只找村干部,帮扶责任落不实的顽疾,包联干部因户施策,通过加强技能培训有组织输出劳务;引导发展茶叶、魔芋、中药材等高效产业;帮助群众协调贷款,发展畜牧和渔业养殖等方式增收致富。

严格督查促落实。县、镇采取随机抽查、明查暗访等形式,对干部包联工作进行现场督查;民调中心利用覆盖全县93.6%的固定电话和手机号码信息库,随机抽查县、镇干部到户包联服务情况,抽查群众对当地党委、政府的满意率,抽查结果向社会公开,并与干部个人考评和单位考核挂钩,倒逼干部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由突击式服务向常态化服务转变。

一套民意导向的用人办法。群众对干部选任有多大话语权,干部服务群众就有多大劲头。为促使干部眼睛向下,县委建立起以民意为导向的选人用人制度。优先从乡镇提拔干部,并规定:县直部门一把手原则从乡镇党委书记中产生;部门干部提拔原则先到乡镇任职。

考核强调群众评价。单位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中,包联农户或服务对象满意率在100分的总分中占10%,民意评价成为决定各镇、各部门考核排名的重要因素。在推荐后备干部时,考核排名靠前的镇和部门适当增加名额,靠后的则相应递减。

提名强调民意基础。书记办公会在酝酿干部选任时,原则只定条件和调整人数,具体人选由考察组现场汇总民意后报组织部部务会审定。

任用实行一票否决。干部考察环节,随机在信息库中抽取一定数量服务对象或包联农户进行满意率测评,拟提拔对象群众满意率低于80%的,暂缓研究。近两年,先后有37名领导干部因群众满意率低被诫勉谈话或调整职务,有3名干部在考察环节被一票否决。

“五个一”工作法使干部锤炼了党性,群众得到了实惠

形成了干部服务百姓、群众信任干部的和谐局面。作风正,事业兴,民心顺。紫阳“五个一”工作法迫使干部不断改进作风,主动深入群众,自觉服务群众,扑下身子结对子、解难题、抓增收,干群亲如一家。

县农业局包联林本河村后,干部白天到村指导技术,晚上回单位处理业务,当年就帮助农民人均增收2750元。双桥镇群众对厚朴林下套种魔芋有顾虑,镇农综站长自筹资金试种100亩搞示范,两年时间带动村民发展林下魔芋2000余亩,创收超过800万元。双新村一位烤烟大户在烘烤烟叶时突然停电,包联干部连夜冒雨徒步10多公里山路,背来两桶汽油救急,为农户避免了2万多元的损失。7年前,毛坝镇竹山村还是一个不通公路、不通电话、70%农户不通电、人均收入只有780元的特困村。时任县长包联该村后,连续两年农历腊月二十四和群众一起在村上过小年,组织群众凿山修路、架线通电、植茶兴畜、搬迁移民,如今的竹山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茶叶专业村,农户人均收入达到6500元。

这一桩桩、一件件实事,打通了干群之间那堵无形的“墙”,赢得了群众的真心信任。近年包茂高速公路、襄渝复线建、城市建设拆迁及棚户区改造都涉及群众直接利益,但没有发生一起非正常上访。

办成了一批以往不敢想、不敢干的大事难事。政府处处想着群众,群众真心支持政府,以前多年不敢想的大事、干不成的难事,现在干一件成一件。

8年前,紫阳县城“路不平,灯不明”,城区5万多人没有一个像样的休闲锻炼场地,群众意见很大。西关广场建设曾连续列入两届县党代会报告,10余年间几次启动拆迁,都因难度太大而搁浅。县委、县政府认真分析原因,设身处地为拆迁户解决具体困难和问题,仅用40多天时间就完成了52户群众和12家机关单位的拆迁。紧接着又一鼓作气完成了紫府路改造、桥沟路贯通、背街小巷硬化、紫阳港码头修建等事关群众生活的市政工程。一个过去只有一条主街、脏乱差现象十分严重的山城,现在被打造成省级文明卫生县城和园林县城。

紫阳境内山高路险,以前从县城到乡镇的道路除沿省道几个乡镇外,其余全是简易的沙石路,全县到村没有1公里硬化路,行路难一直是群众呼声最高的问题。县委、县政府紧紧抓住2006年全省通村公路建设机遇,连续5年把农村道路建设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举全县之力,累计投入9亿多元,建成通镇水泥路386公里;新修通村水泥路1850公里,实现了通镇公路等级化、通村公路水泥化,80%的行政村开通运营班线,形成了“知难而上、苦拼实干”的紫阳村道精神。

据不完全统计,8年来,县委、县政府千方百计跑项目、引资金、抓招商,在财政捉襟见肘的情况下,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过百亿元。

激发了县域经济大跨步进位、快节奏发展的活力。随着“五个一”的深入推行,干群形成携手解难题、同力谋发展的局面,有效的群众工作转化为跨越发展的强大动力,从2007年到2012年,紫阳县域生产总值增长2.8倍,财政收入增长4.3倍,生产总值增速从全省75位上升到22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从全省28位上升到17位,在转方式、调结构上取得多项突破。

在主导产业发展上,形成了“低山茶叶蔬菜、中山魔芋蚕桑、高山木本药材、库区渔业养殖”立体农业产业格局。特别是通过大力发展密植茶园,提升茶叶加工水平,多方扩大营销等方法,一举扭转了茶叶产业“名盛业衰”局面,年综合产值超过10亿元。在工业发展上,实行“大项目推动、园区化承载”,吸引陕煤集团、陕西有色等大型企业集团进驻,形成富硒食品、新型材料、清洁能源三大工业支柱,培育了富硒矿泉水、板石、钛铁精粉、电解锰、锆钢玉制品五大“工业旗舰”。全县规模企业由2007年的9户增加到28户,工业总产值对GDP增长贡献率达到71.4%,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向统筹城乡、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大转变。

干部“辛苦指数”换来老百姓“幸福指数”。“五个一”工作法的持续推进,赢得了民心、促进了发展,广大群众普遍感到说话有人听、被重视,生活更加顺心。

公交和出租车历来是一对十分尖锐的矛盾。前年有群众写信要求开通县城公交车,得到县委、县政府领导重视,十多次召开出租车司机座谈会,做好出租车司机思想工作,稳妥地开通了1、2路公交,目前县城已陆续开通了4条公交线路。

去年,部分群众打电话反映低保评审有优亲厚友、办事不公现象,县上立即开展全面核查,加大公开公示力度,细化动态管理办法,还老百姓一个公平。前几年紫阳教育质量全市倒数第一。县委、县政府持续加大教育投入,狠抓教育改革和创新,经过几年努力,彻底扭转了局面,高、中考上线率均位列全市前茅。

房价是老百姓最关心的难点问题,紫阳县城平地少,2010年县城商业用地出让价亩均1000多万元,房价曾达每平米4000多元。为平抑房价,紫阳县成立城投公司,坚持“保本微利”的原则,建成各类限价房、廉租房等保障房9902套,2013年城区房价下降到3000元左右。

“五个一”根植基层,散发着浓郁的泥土气息

启示一:只有体现群众利益的发展成效才是真正的政绩,干好群众最想做的事、办好群众最期盼的事就是最大的政绩。

紫阳县班子自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把党委政府的工作目标和群众意愿有效统一起来,把群众的最想办的事作为工作重心,不搞劳民伤财的面子工程、不搞哗众取宠的形象工程,八年如一日,埋头苦干、以干克难,通过做好一件件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的事,换来大跨越的发展结果,换来群众的幸福生活,换来群众的衷心拥护。

启示二:做决策、定政策一定要站在群众的立场考虑问题,站在群众的一面说话办事,只有真正体现群众意愿的决策才会得到群众拥护。

常常有的地方想为老百姓办事,结果却是出了力不讨好,有的甚至把民生工程办成了“民怨工程”,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关起门来做决策,群众不了解、不知情,当然不支持,也就丧失了群众基础。紫阳做决策定政策不自说自话、自弹自唱,不搞行政命令强制推行,而是通过万人问卷、民意调查、舆情搜集等手段,让群众出主意,政府拿方案,一切按群众意愿去做。因此,紫阳每年确定的20件实事,事事都办得顺手,办到群众心坎上,这是群众路线在决策当中的根本体现。

启示三:做群众工作并不是一件难事,只要走进群众,融入群众,跟群众同甘共苦,就会取得群众的理解,赢得群众的信任。

有些干部一提到做群众工作头就大,绕着问题走,不愿意到群众中去,怕接触群众,有畏难心理。紫阳公开领导电话,刚开始遭到很多人反对,担心麻烦缠上身,电话被打爆。起初电话确实不少,但随着责任的夯实,矛盾的解决,直接打给领导的电话越来越少。紫阳的干部每年大多数时间沉在基层,泡在群众中,在基层熔炉中锤炼群众观念,练就过硬本领,形成了和谐的干群关系。

启示四:县以下基层直接面对群众,在这个层面上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关键是要把服务群众工作做实、做细、做透。

紫阳县干部固定包联农户的做法,实现了干群全覆盖式“无缝对接”。广大党员干部为了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最基层,把包联户加入自己的QQ群、微博微信群,视群众为朋友和亲人,跟群众打成一片,和群众熟悉到“进村狗不咬,进门知油盐”的程度。这些创造启示我们:在基层只有把服务群众的要求具体化、可操作,做到干群零距离、服务全方位,才能把党的群众路线真正落到实处。

启示五:在县一级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一手抓作风,一手抓服务;一手抓教育,一手抓实践,让干部在和群众打交道的过程中去感悟、去体会。

紫阳“五个一”工作法务实管用、简便易行,它找到了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的基本工作方法,那就是,按民意决策,给群众方便,替百姓解忧,帮群众致富,看口碑用人;它的本质是把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贯穿于县级一切工作;它的价值在于把为民务实清廉具体化、可操作,倒逼干部自觉联系群众、主动为群众服务,在联系群众中化解冷漠症、治疗懒散病,在服务群众中锤炼干部党性,增进群众感情。当前,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在深入进行,群众路线在县级层面如何走、走多远、走多深,紫阳县或许给出了答案。

原载《当代陕西》2014年2—3月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