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之下的汉江,蓝的那么通透!水天一色,连成一幅极其美妙的画卷!无端地让人想亲近。”2015年冬天,“有一种蓝,叫紫阳蓝!”的帖子刷爆了紫阳许多人的微信圈、QQ圈。
2013年,紫阳县政府与市政府签订《汉江水质保护工作目标责任书》,作出庄严承诺。通过近三年的努力,该县交出了一份不错的成绩单:污染治理、生态保护、监管能力等各项工作任务如期完成,汉江洞河出紫断面和任河权河口断面水质始终保持在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以上,无重大水污染事件发生;城镇集中式饮用水质达标率100%;累计完成水土保持项目治理面积166.42平方公里;化学需氧量、氨氮消减任务基本完成。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一江清水送京津”的双重挑战,35万紫阳人也是蛮拼的。
源头管控,岸上治理
近日,投资近2000万元的紫阳县焕古镇、洞河镇、县城江南新区分散式一体化污水处理建设工程进入招标程序。“此次招标的三个污水处理厂,将采用污水处理工艺进行建设,具有投资小、占地少、运行成本低、处理效果好的特点。”该县环保局负责人介绍说。县政府分管领导带队先后赴山东、河北、重庆、深圳等地考察,最终确定该工艺。
汉江自西向东从紫阳川流而过,境内流长75公里,涉及支流104条,沿江沿河两岸住户4万多户11.8万人,尚不包括县城6万余常住人口。沿江居民日常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成为影响汉江水质的重要因素。为彻底解决生活污染问题,县财政三年累计投入汉江水质保护资金2.7亿元。
至目前,建成县城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并通过环保竣工验收规范运行,县城污水集中处理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94%、100%;建成县城火车站片区污水收集管网和江南新区分散式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试点工程;实施集镇排污口、集中安置点、沿江沿河直排户、重点单位(系统)改厕项目,建成化粪池17346口;修建垃圾池(房)1558个,投放垃圾桶2203个,配齐县城及21镇压缩式垃圾车,县城建筑垃圾填埋场基础工程完工,20个集镇均建成集镇垃圾堆放场。建立“户收集、村清运、镇处理”的农村垃圾收集处理体系,全县沿江沿河179个村均实行了垃圾清运收费制度。全县73艘客运船舶和货运船舶配备了垃圾桶,安装了油污处理器。沿江6镇成立了汉江漂浮物打捞队,对汉江漂浮物实行常态化打捞。实现了江河沿线无污水直排,县城、集镇及周边生活垃圾日产日清目标。
与此同时,该县还在工业污染整治、农业污染防治、危废固废管理上狠下功夫。关停2家有潜在污染隐患的规模矿山企业,责令3家有潜在污染隐患的煤矿企业停产整改。累计关闭、治理32处江河排污口。分类建立畜禽养殖管理台账,华晨、远沣等21家规模养殖企业,以及紫阳便民屠宰场均建成污水处理设施并正常运行。大力实施新能源项目,全县兴建沼气池13807口、建设节柴灶2724台、太阳能热水器1200台。加强涉重金属、危险化学品、危险废物企业管理,建立了管理台账。县、镇两级医疗机构配备医源性污水处理设施30台,改造医源性污水收集池39个,建设39个固体医疗废物暂存点,镇级以上医疗机构医疗废物全部由市医疗废物处置中心收集处置,沿江医疗废弃物收集率、处置率100%。
着力打造水生态长廊
道路边速生林、果树林成方连片,山坡上以茶为主的林网纵横交错,村庄周围绿树环绕……隆冬时节,徜徉在紫阳城乡,满眼的绿色令人心旷神怡。
该县近年来以实施退耕还林、长江防护林、大瀛湖治理等国家重点工程为依托,动员全民参与植树造林;大力实施“治坡造绿”、“防护林建设”、“绿色家园”三大林业工程,形成了“点、线、面”相结合,乔、灌、果向搭配的,比较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十二五期间,全县新造林40万亩,保护天然林111.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0.2%。
为打造水生态长廊,该县严格规划管控。严把项目准入关,严禁高污染企业落户紫阳,严禁汉江沿岸新建工业企业,对各类建设及所有第三产业经营活动一律实行环保前置审批;划定汉江及其管控支流沿岸规划“蓝线“禁建区和建设控制区范围,实现了禁建区“零审批”;动员和鼓励禁建区和控制区群众进行搬迁,优先将其纳入棚户区改造、避灾移民搬迁及保障房范围。
同时,以实施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旅游、生态家园、生态文化六大工程为抓手,扎实推进省级生态县创建。截至2015年底,累计成功创建省级生态镇6个,市级生态镇21个,市级生态村19个,县级生态村149个。
生态环保倒逼产业转型升级。该县加快产业布局调整,充分发挥富硒资源优势,突出沿江经济产业带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主攻富硒茶、富硒魔芋、富硒林果、畜禽养殖、生态渔业五大产业,“低山茶叶蔬菜、中山魔芋林果、高山木本药材、库区渔业养殖”的立体农业格局基本形成。
实现四个“常态化”
保护汉江水质,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既要打好突击战、攻坚战,又要建立长效机制,打好持久战。该县创新机制,从全民参与、日常监管、执法监督、督查问责四个方面建立起治水护水的长效机制。
全民参与常态化。广泛开展环保宣传教育,引导广大群众自觉参与、支持汉江水质保护。组建650人的保洁队伍,明确376名“河长”,落实分片包段包户责任。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和“管行业必须管环保”要求,夯实各镇、部门主体责任,层层传导压力,逐步形成了汉江水质保护“一盘棋”、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日常监管常态化。该县建成汉江水质视频监控系统,对汉江紫阳段水质实施全覆盖、实时在线监控;建立严格的“两厂”运行监管机制,坚持每季度开展一次污水处理厂监督性监测和在线设施监测数据对比监测,每半月开展一次“两厂”运行现场监察;在蒿坪、麻柳出入境要道口设立国家南水北调重点水源区道路运输危险化学品安全检查监控服务站,预防运输危险化学品的车辆发生事故对水源环境造成危害。
执法监督常态化。环保、公安、水利等部门定期开展联合执法检查,累计共出动执法人员2500余人次,检查各类企事业单位1200余家,限期整改291家,行政处罚33家,关闭5家,搬迁1家,公安机关立案查处5起,刑事、行政拘留6人。加强执法,铁腕治污,达到了查处一案、教育一片、震慑一方的效果。
督查问责常态化。出台《汉江水质保护工作责任追究办法》,将汉江水质保护工作列为相关部门和沿江镇“一把手”工程,实行“一票否决”,严格实行环保问责制。先后组织开展汉江水质保护专项督查20余次、下达督办函(单)46份、下达监察建议书2次、检察建议书1次,并对3名在汉江水质保护工作中落实不力的科级干部给予行政处分。
原载2016年2月2日《安康日报》一版:http://sjk.akxw.cn/akrb/html/2016-02/02/content_1249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