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阳:担当群众健康之责 力阻“病根”变“穷根”

时间:2017-12-07 16:51作者:柯康林 唐 波 吴作毅来源:《陕西日报》

——紫阳县扎实开展健康扶贫工作纪实

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一直是农村人口贫困的主要原因,也是脱贫攻坚工作的一大难题。对此,紫阳县持续发力,大胆实践探索,打好健康扶贫“组合拳”,着力解决贫困群众“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少得病”问题,加快推进全县脱贫攻坚工作步伐。
  紫阳县地处大巴山北麓,属深度贫困县,全县35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36314人。截至今年11月底,该县已有85872名贫困患者享受到健康扶贫政策的支持,其中住院患者合疗报销资金达6094.43万元,大病保险资金达96.2万元,民政救助资金82.95万元,最低医疗保障资金1263.6万元。
  

不让一名贫困患者掉队


  今年以来,该县在宣传健康扶贫政策中,探索创新“一二三”宣传模式,确保健康扶贫政策在贫困群众中家喻户晓。

  “一”是“一册在手”,指凡是健康扶贫对象手中均有一本《健康扶贫宣传手册》。“二”是“双色甄别”,指普通城乡居民和贫困人口的医疗保障本分别用蓝色、红色印制,便于身份的精准识别。“三”是“三袋入户”,指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协议、宣传册、工作纪实和个人健康档案等资料分别装入宣传、协议和纪实等3个袋中,并悬挂于因病致(返)贫户家中醒目位置,通过该方式既便于贫困群众保管健康扶贫资料,又能在闲暇之余自我学习健康扶贫政策,还能随时查阅相关材料。同时,将因病致(返)贫对象基本信息、疾病信息、治疗信息全部录入省健康扶贫动态管理系统,方便患病群众看病就医。
  立足县域实际,组建由镇卫生院全科医师、责任护师、公卫医师、健教医师和乡村医师组成的“五师”家庭医师服务团队85个,通过创新签约服务方式、调整充实团队力量、合理搭配专业结构,进而充分发挥镇、村两级在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等领域的职能职责,全面构建群众看病就医新格局。
  家庭医师签约以户为单位进行,根据疾病情况为签约对象提供疾病预防控制指导、分级诊疗建议、家庭养护指导及日常随访等个性化服务。通过每月一次以上上门服务,使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高效、优质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实现群众“有地方看病、能看好病、少得病”目标,最终达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项目全覆盖。进一步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密切群众联系,助推健康扶贫。
  

破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


  面对农村贫困群众“看病难”现状,该县探索“两结合”模式,探索走出一条贫困山区的健康扶贫路。

  将健康义诊与免费体检相结合。扎实开展“天使健康扶贫”行动,以县级医院牵头,重点依托镇卫生院,组建义诊服务团队,对全县各镇各村进行全面巡回体检,做到“义诊到村”全覆盖。同时,整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两项工程”经费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等,为全县所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员提供一份价值150余元的免费健康体检服务包,体检项目含有肝肾功能、血脂血糖、B超以及结核病筛查等十余项。
  将进村入户与扶贫帮困相结合。医疗机构联动,医务人员全员参与,县卫计局机关选派39名干部,3人一组分镇包抓;县人民医院成立健康扶贫工作队,238名医护人员,实行一对一帮扶;县中医院、县妇保院抽调专门人员,进行包镇、驻村;组建85个镇卫生院责任医师团队,包抓全县175个行政村。每月进行一次进村入户,成为紫阳卫计系统干部职工的例行工作,每一位因病致(返)贫户家中都有一份详实的健康档案,入户纪实每月至少填写一次;患有慢性病的患者,可以在镇卫生院领到一个精巧的“小药箱”,定期有医务人员免费为其送去常用药品;大病患者,医务人员则会积极帮助其联系医院进行集中治疗,病情好转出院后,帮扶医生再主动联系帮助其报销费用。
  经过充分摸底调查,在省上规定的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食管癌、终末期肾病等11种大病患者集中救治基础上,另将恶性肿瘤、急性心肌梗塞等30种重大疾病患者以及重病兜底对象一并纳入救治范围,集中进行分类救治,救治病种扩展至40余种。
  按照就近便民、分类救治、安全有效、全程覆盖的原则,对全县104名大病患者和重病兜底救治对象,分类建立救治工作台账,实行销号式管理,并有计划地组织救治对象到定点医院及时进行救治,确保核准的农村贫困救治对象救治率达到100%。
  启动实施“光明工程”,对全县贫困参合人员白内障患者,实行定点救治、单病种包干全免费,使具备手术条件的白内障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治疗,确保全县白内障患者出现一例、建档一例、手术一例、复明一例。目前,全县已有132名符合条件的贫困白内障患者因实施复明手术,从而重现光明。
 

“八大行动”让群众在家门口看好病


  着力实施疾病预防控制“八大行动”,狠抓精准施治,降低因病致贫的存量;狠抓疾病预防,减少因病致贫的增量。让贫困人口在家门口看好病。

  实施健康知识普及行动,着力增强贫困地区群众健康素养;实施健康促进行动,着力引导贫困地区群众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短板行动,着力提升贫困地区群众受益水平;实施重点传染病专病专防行动,着力提升精准防治水平;实施慢性病地方病综合防治行动,着力提升防治有效性;实施妇幼保健行动,着力提升贫困地区农村妇女儿童健康水平;实施农村环境卫生整洁行动,着力改善贫困地区群众健康生活条件;实施全民健身普及行动,着力提高贫困地区群众身体素质。
  在实施“八大行动”中,突出普及性,提升群众健康素养;突出精准性,落实公共卫生和妇幼保健项目;突出针对性,强化慢性病、传染病和地方病综合防控;突出全民性,深化爱国卫生运动和全民健身行动;同时大力推进医院对口、大病救治、服务保障、精准结对“四大帮扶体系”建设,整合资源,切实解决“强基层、看病难、补短板、不掉队”等问题,让贫困人口在家门口看好病。据悉,该县在开展健康教育知识普及和健康素养行动中,加强健康教育支持性环境建设,将健康教育元素融入人口文化,精心打造新型人口健康文化园。今年来,投入90万元,建成9个人口健康文化园,园内以“健康人生、幸福家庭、生态家园”为主题,涵盖“人口健康文化步道、24节气中医养生亭、休闲健身广场”等区域。在开展重点传染病专病专防行动中,从今年6月1日起,每年投入100万余元资金,为贫困犬伤患者免费接种狂犬病疫苗和免疫球蛋白;在结核病防控方面,对门诊结核病患者实行单病种定额付费,每人每年3000元,按照90%予以报销。为督促结核病患者服药期间定期到县级定点医院复查,每人每月发放交通营养补助50元,切实提高了结核病患者治疗依从性和治疗效果,切实减轻犬伤患者和结核病患者经济负担。在实施妇幼保健行动中,为提高新生儿、产后访视工作质量,最大限度地使妇女儿童获得专业的保健服务,投入58.3万元,免费为全部村卫生室配发新生儿访视包和镇卫生院产后访视包。
 

“四重保障”撑起“保护伞”


  通过建立贫困人口新农合、大病保险、民政医疗救助和最低医疗保障“四重体系”,全面提高贫困人口医疗救助保障水平,确保全县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病有所医”。

  从2017年起,该县由政府出资,全额资助136314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加新农合,确保参合率达到100%。从全县新农合历年结余基金中提取2000万元作为最低医疗保障资金,对大病、重病患者救治进行全面兜底。通过提高新农合补助标准、提高大病保险报销比例、扩大民政医疗救助保障范围和实施贫困人口最低医疗保障等,构建起“四重保障”救助体系,实现贫困患者在镇级医院住院报销费用100%,在县级以上医院住院报销费用90%的目标。
  同时,为简化贫困群众费用报销程序,在县政务服务中心设立“一站式”报销窗口,使以往需要在合疗办、保险公司、民政等多个部门履行手续的患者,如今在一个窗口就能全部结算完毕。在建立“四重保障”的基础上,紫阳县将贫困人口医疗救治“绿色通道”“先诊疗后结算”“零押金住院”等相关惠民政策抓牢抓实,确保全县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能够享受到健康扶贫政策“红利”。
 

“专项行动”吹响健康扶贫冲锋号


  结合县域实际,在实施疾病预防控制“八大行动”的基础上,再推进健康扶贫专项行动,实现政府主导、卫计牵头、部门配合、群众参与的良好格局。

  开展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免费体检行动,做到贫困人口患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从根本上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开展“天使健康扶贫”行动、“树千名自强标兵,交万名农民朋友”活动,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分别组织医务人员深入村组开展向贫困群众送医保政策、送医疗知识、送健康知识,查身体疾病的“三送一查”行动,覆盖全县17个镇,获益群众9万余人。
  今年11月1日,在全县范围开展健康扶贫“百日大会战”活动,以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引领,坚持问题导向,集中时间,集中精力,集中人力,聚焦薄弱环节,补齐工作短板,切实推动健康扶贫工作更上新台阶。
 

基础设施筑牢基层卫生阵地“堡垒”


  把贫困村卫生室规范化建设纳入整县脱贫的重点工程之一,按照“提标扩面”原则,整合扶贫资金,新建85所贫困村卫生室,每所卫生室补助20万元,总投资达1700余万元。新建卫生室占地面积约150平方米,建筑面积80平方米,为两层砖混结构共计160平方米,一层设置为医疗服务区,含诊断室、治疗室、公共卫生室、药房和观察室,严格“五室分离”,二层设置为村医生活区,含休息室、厨房等。目前,全县85所新建卫生室即将投入使用。

  除此之外,还有总投资6000余万元,建设面积达15000平方米的县中医院住院综合楼主体建设已完工,预计年底完成投入使用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总投资800万元,建设规模达4000平方米的洄水、高滩镇中心卫生院综合业务楼项目已主体封顶;总投资600万元,建设规模达4000平方米的蒿坪镇中心卫生院业务楼加层工程已完工。
  同时,按照“统筹协调、资源共享、精准帮扶、全面覆盖”的原则,以“3个省市级三级医院和3个省市级公共卫生计生机构分别对口帮扶县级医疗卫生计生机构、6所县级医院对口帮扶17所镇卫生院、17所镇卫生院帮扶215个村卫生室”的层层帮扶模式,加强医院对口帮扶、大病救治帮扶、服务保障帮扶、精准结对帮扶,建立“四大帮扶体系”,深化对口帮扶,覆盖全县、每个镇卫生院、每个村卫生室。
  通过县级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提升、镇级“一院四区三中心”和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等,不断夯实县镇村三级工作阵地,逐步实现贫困群众“小病不出镇,大病不出县”的目标。

——原载2017年12月7日《陕西日报》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