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红旗渠精神 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注入强大动力

时间:2018-06-11 18:30作者:潘远鹏来源:紫阳县委党校

近日,笔者随紫阳县党政考察团一行赴红旗渠干部管理学院开展弘扬红旗渠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培训。培训时间虽短,但收获很大,深受教育,深受感动。

交流发言中,大家有个共同感受——震撼。当我们漫步红旗渠畔,亲身感受工程浩大、气象壮观的“人工天河”时,令人激动不已。在那极其艰难的岁月,一群食不果腹的太行山人,为了实现梦想,在没有现代化施工技术,没有现代化施工工具,也没有来自更大范围、更高层面支援的情况下,硬是凭着一锤一钎一双手,削平1250个山头,架设152座渡桥,凿通211个隧洞,历时10个春秋,在崇山峻岭间建成总长度1500余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创造了新中国两大奇迹之一。红旗渠整个工程难度之大,世界罕有。用魏德忠先生——坚持跟拍红旗渠工程10年著名摄影家的话讲:“红旗渠是在一个不可能的时间、不可能的地方修建的不可思议的工程”。为什么不可能最终成为了可能?那是精神的胜利。红旗渠不是技术的胜利,不是工具的胜利——虽然“土法上马”的红旗渠,创造性地发明出前所未有的工具,摸索出了烧石灰、水泥,配制炸药的办法,甚至2013年9月,还摘取了“北京国际设计周经典设计奖”,但红旗渠不是技术的胜利,不是工具的胜利,它是精神的胜利。

“人是要有点精神的。”这句话大家都很熟悉,这是1956年11月毛泽东主席在八届二中全会讲的话。主席当时是用这句话,赞扬革命战争年代,红军战士在极端艰苦的行军环境中,坚持艰苦奋斗,不侵害群众一草一木的优良作风;主席也用这一句话,提醒广大党员干部,和平时期,“精神”二字不能丢,要以精神的力量,来保持党员干部的本色。大道至简,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正是因为有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的激励和支撑,正是这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谱写了林县人们“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的豪迈和精彩华章。这场气吞山河的伟大实践,不仅改变了林州严重缺水的贫困面貌,更孕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脱贫攻坚吹响了冲锋号。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难啃的“硬骨头”,紫阳是全省11个深度贫困县之一,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贫困基数之大、贫困程度之深、贫困难度之大在全省、全市排在前列,是脱贫攻坚的坚中之坚、难中之难。现在,脱贫攻坚中一些地方出现的“干部干,群众看”、“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这种等靠要思想还存在,一些贫困群众认为“扶贫是干部的事,反正干部立了军令状,完不成任务要追责”;一些深度贫困村的帮扶干部感到帮扶贫困面大,基础设施欠账多,工作中存在畏难情绪比较重。这次“红色之旅”,自己的最大收获应该是思想境界得到提升,精神面貌有了很大改观。过去总认为自己年龄大了,人到中年万事休。工作中也确实存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怕麻烦的思想。说实在话,目前我们在脱贫攻坚中、在工作中遇到的任何困难和问题,与修建红旗渠时根本无法比,所有的困难和问题不值得一提。如果我们能从思想上克服畏难情绪,主动作为,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新征程需要新作为。当前我们尤其要进一步学习、弘扬红旗渠精神,激发昂扬斗志,让红旗渠精神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强大精神信念和不竭动力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