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你的家庭情况和发展意愿,我们将跟镇上的养鸡专业合作社联系,帮你发展养鸡项目;同时,联系修脚店给你儿子提供就业岗位”。在高桥镇兰草村贫困户周远明家中,驻村扶贫工作队员任宗哲采集完信息后,现场为其一家量身定制增收帮扶措施。
今年以来,高桥镇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镇最大的政治任务、最大的民生工程和最大的发展机遇,紧扣“精准”二字,把脉问诊识真贫,对症下药扶真贫,夯实责任真扶贫,全力打好脱贫攻坚战。
精准识别,扣好“第一粒纽扣”
“识真贫方能扶真贫。必须按照应纳尽纳、应退进退的原则,下足绣花功夫,全力抓好对象精准这个核心,扣好精准扶贫第一粒纽扣。”在高桥镇扶贫对象核实及数据清洗工作动员会上,镇党委书记谭高礼明确要求。
识别程序启动前,该镇首先通过QQ、微信、电话、广播等多种方式,大张旗鼓宣传相关政策,将政策明明白白晒在阳光下;然后,以村为单位召开由全体村民参加的脱贫攻坚政策知识有奖问答,加深群众对脱贫攻坚政策的理解和掌握,为贫困对象识别及数据清洗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在扶贫对象识别过程中,该镇严格明确标准、程序、要求,始终坚持执行政策不走样、一把尺子量到底。重点开好小组群众会、分析评议会、村民评议会,力求对象识别精准,数据客观真实。
一榜公示期间,该镇成立由镇、村、组干部组成的核查工作组,通过入户自查、交叉巡查、全面核查的方式,全面走访识别对象,核实相关信息,及时化解极少数群众因政策理解不到位而造成的误解,听取群众对此次识别、清洗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设立监督举报电话,主动接受群众的监督和投诉,严防弄虚作假、优亲厚友现象发生。
通过本轮识别,该镇新增贫困户224户693人,返贫24户92人,剔除71户199人,拟纳入和退出后,全镇共有未脱贫户2043户6306人。
长短结合,培育特色产业
打好脱贫攻坚战,全面实现精准脱贫,产业发展是关键。高桥镇结合实际,坚持长短结合,积极发展以茶叶、魔芋、核桃、香椿等种植为主的长效持续增收项目和发展以养猪、养羊、养鸡为主的短平快增收产业,确保贫困群众持续增产增收。
5月31日,采访组在权河村椿萌香椿育苗基地看到,30余名工人正在给香椿清理杂草,一片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我们这些老年人,出不了门的,基本上都在这里打工,只要天气不耽搁,人勤快,一个月基本上能挣2000块钱。”今年59岁的贫困户张贤春说。
高桥镇是全县有名的修脚大镇,常年有6000余人在外从事修脚产业,修脚已成为该镇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渠道。然而,部分贫困户由于缺少人手,仍面临增收无门的窘境。“针对这种情况,我们积极培育农村专业合作社,吸纳贫困户以劳务、土地等形式入社,带动贫困户发展。”镇长曾健说。
据椿萌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梁明山介绍,他们在权河村新建了香椿育苗基地250亩、洋火姜育种基地200亩,每天都需要要雇大量的人员打理。育苗完成后,合作社将免费把苗子发放给贫困户种植,然后保底价收购。梁明山给我们算了一笔账:250亩香椿苗可建5000亩香椿园,一亩香椿园平均收入在1万元,200洋火姜可建800亩洋火姜园,每亩洋火姜收入平均收入2万元,两项产业成功后将为群众带来近7000万元收入。
据了解,高桥镇现有合作社32家,每个贫困村平均拥有2-3个农村专业合作社。俗话说,“要想富,靠门路”。该镇农村专业合作社的“遍地开花”,一方面盘活了村里的闲置土地,另一方面合作社雇当地村民种植、除草,切实增加了当地村民收入。
完善机制,提升脱贫成效
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打赢这场输不起的战役,不仅需要干群的齐心协力,还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机制,采取务实管用的措施,强力推动脱贫攻坚各项工作。
今年年初,该镇按照当年出列村、2018年以后出列村、已出列村、非贫困村四种类型,对干部力量重新进行了调整,重点向今年出列村和2018年以后出列村予以保障。由书记、人大主席、镇长分别包抓今年出列村深磨村、全县脱贫攻坚样板村权河村、2018年出列村铁佛村。
与此同时,镇上成立了产业增收组、基础设施组、移民搬迁组、社会稳定组,按照各自工作责任分工,倒排时间,驻村蹲点开展工作,群众不脱贫、工作不脱钩、队伍不撤离,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工作组每周向镇党委会汇报工作推进情况、存在问题及下一步打算;领导小组每月召开脱贫攻坚推进会议,听取扶贫工作开展情况,研究解决具体困难和问题。
为推动工作落实,该镇建立“问题导向、清单管理、结果倒逼”的工作机制。对203户年度脱贫对象,按照“定人、定户、定任务”的原则,逐户落实干部结对帮扶,对照户脱贫“六条标准”,逐项查找问题,逐一制定措施,责任到人、扶贫到家、一抓到底。结对包抓情况形成责任清单在村活动广场进行公示,晾身份、晒进度,主动接受群众监督。镇党委出台脱贫攻坚考核办法,严格工作奖惩,将干部“三定”包抓情况纳入目标考核,对工作推进情况实行“两周一督查、一月一通报、季度考核问责”,做到过程和结果双重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