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贫问苦话脱贫”之十五:双安镇富硒产业托起脱贫新“硒”望

时间:2017-06-01 10:24作者:唐 波 郑德兵 胡美兰来源:本站原创

源硒地富硒稻秧长势喜人、茶农喜获丰收、富硒莲藕丰产在望……初夏的双安,绿意盎然,处处散发着勃勃生机。

双安镇辖11个行政村、2个社区,总人口430018332,有白马、林本河、廖家河、沔浴河、闹河、三元、四合、闹热8个贫困村,总在册贫困户17565143人。其中闹热为2016年出列村,去年整村脱贫152520人。为保证今年完成白马、林本河两个村3711129人脱贫摘帽的目标任务,确保“第一民生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该镇全力抓好“富硒产业”这根“牛鼻子”,助力脱贫攻坚。

双安镇脱贫攻坚大会.png

该镇主要领导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安排部署脱贫攻坚各项工作,并定期深入各贫困村,用“解剖麻雀”的精神逐一剖析,深入研判分析,解决当前工作推进中存在困难和问题。镇村干部和各驻村工作队把各贫困村当做主战场,坚持“5+2”“白加黑”,深入贫困户家中摸清家庭状况和致贫原因,制定帮扶措施,宣传扶贫政策,用“绣花功夫”抓实脱贫攻坚各项工作。

贫困户脱贫致富,产业发展是关键。双安镇是紫阳富硒核心区,该镇充分利用富硒源这一资源禀赋,真正让富硒产业成为“富民”产业,发挥优势特色,积极招商引资,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积极动员农户参与,重点向贫困户倾斜,以企业带动引领,增加贫困户经济收入。

在富硒核心区闹热村,组建紫阳县硒资源开发研究所,统筹科技资源,与国内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密切合作,实施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加快突破制约硒资源开发利用核心关键技术瓶颈,力争用三到五年时间抢占国内外硒资源开发制高点。建硒应用技术研究实验室、硒资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富硒功能性食品研发车间、富硒功能农业技术专家大院、硒富集植物品种及其栽培技术筛选研究试验田。加强与源硒地、万亩油茶等硒开发企业合作,增加企业投资,加快硒研究成果转换。

双安富硒莲藕.JPG

端午时节,在双安镇林本河村源硒地,一块块大小不一的稻田顺着山式错落有致地分布在河堤两旁,林本河村六组贫困户杨大刚正带着几个村民在田地插秧、施肥,忙的不亦乐乎。46岁的杨大刚是个务农好手,但在地里摸爬了半辈子也仅仅只能解决个温饱,加上他长期患有胃病,不能外出务工,生活很困难。去年,在包联干部动员下,将自己稻田流转给陕西源硒地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平时干完自家农活后,就来源硒地的基地干活,一月下来平均有2000块钱收入。”杨大刚难掩心头喜悦之情。原来,公司流转农户水田后,再按照每天100元—150元不等工资标准,聘请农户帮助公司进行种植、管理,这样农户就能拿到两份收入,一份是土地流转金,另一份是务工工资,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他算了一笔账,在基地务工收入加上养猪、养牛和农闲时酿酒,他全年大概收入3万元左右,人均5000元,年底脱贫在望。

在双安镇白马村,发展富硒种植养殖让贫困户陈宗友看到了脱贫的希望。“我今年养了四头猪,计划自己吃一头,出栏三头,仅此一项收入9000元没得问题。”陈宗友说,他全家四口人,平时靠务工维持生计,近两年富硒产业发展越来越好,就种了5亩玉米、两亩水田及一些其他经济作物,看到不少外地人专门上门高价购买农村自己散样的猪肉,就参加养殖技术培训,搞起了养殖。

目前,双安镇利用扶贫政策发展富硒核桃3000亩,富硒茶园2000亩,富硒莲藕300亩,富硒蔬菜200亩,富硒苦荞500亩,富硒猕猴桃100亩,富硒水稻500亩,富硒中药材100亩;引进富硒开发企业10余家,培育了农民专业合作社8家;富硒鸡蛋实现标准化生产;生产出富硒大米、富硒杂粮、富硒粉条、富硒酒等10余种富硒农特产。2017年,该镇还将围绕富硒产业聚集发展试点示范区,狠抓园区建设,加快富硒产品研发、打造天然补硒小镇。

该镇还狠抓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技能培训,进行健康扶贫和政策兜底等保障,全方位多层次的进行帮扶,全力推进脱贫攻坚步伐。截至目前,该镇公路建设有序推进,输送到县足浴培训毕业就业154人,厨艺培训54人,月嫂培训18人;各村还相继举办了畜牧养殖、核桃、茶叶管理等实用技术培训,提高贫困群众致富技能。同时,在脱贫攻坚工作推进中,该镇狠抓新民风建设,引导贫困群众群众转变“等靠要”的观念,从传统的“输血式”扶贫转变为“造血式”帮扶,促使从“根”上彻底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

“人心齐、泰山移,在全镇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双安镇产业从无到有,技能培训从少到多,基础设施稳步推进,基层组织运转有力,贫困户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逐渐改善,有信心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该镇党委书记姜显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