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陕西》:紫阳产业扶贫的“弹性模式”

时间:2016-03-25 17:51作者:余兴福来源:《当代陕西》

“背靠大树好乘凉,开源公司流转我的土地并返租给我种,玉米以保护价回收,还能到公司核心园区打工,真实惠!”高桥镇龙潭村一组贫困户陈玖凤拿出与紫阳县开源实业有限公司签订的合同喜笑颜开。

开源公司是全省产业扶贫试点县扶持企业,实施的“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是紫阳县探索的“X+贫困户”的产业扶贫模式之一。紫阳县紧扣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目标任务,通过企业、园区、大户等龙头带动,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因户施策帮扶到位,培育贫困户可持续发展能力,让贫困农民在“造血”中实现根本脱贫。

产业“蓄水池”效应日渐凸显

“去年,我们村以贫困户为主新建茶园300亩,茶园总面积将近2000亩,人均达到2亩以上,山上建起了‘绿色银行’,脱贫致富就有了希望!”紫阳县城关镇青中村村主任冉维富指着成片成块的新茶园说,2015年,紫阳县扶贫、林业等5部门筹集资金900多万元,调运茶苗2500多万株,在16个镇50个村新发展茶园6200余亩。

“扶贫的核心问题是产业扶贫,产业发展不上去,扶贫成果也不会巩固。”县委书记赵立根说。

多年来,紫阳县把农业产业化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活力源”,充分发挥富硒资源优势,按照“库区渔业养殖、低山茶叶蔬菜、中山魔芋林果、高山木本药材”的立体农业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建设主导产业基地,积极引导贫困户培育优势产业。

洞河镇利用瀛湖库区发展大水面养殖5000亩;汉江、渚河沿岸的城关、焕古、向阳、红椿等镇,发展丰产密植茶园,全县发展万亩以上的茶叶大镇9个,人均一亩茶园的专业村55个,茶园总面积达20万亩;双安、汉王等镇,发展设施蔬菜2000余亩,带动发展露地蔬菜10万余亩;瓦庙、高滩等镇,建设魔芋基地4.8万亩;高桥、双桥、界岭等中高山镇,发展厚朴、杜仲、云木香为主的中药材超过30万亩。

相对集中连片的产业布局,加速了土地流转,土地逐渐向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示范园区集中,全县已累计流转耕地18万亩,启动建设各类园区29个。打破地域、行业界限,把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向龙头企业集中,先后扶持壮大了各类农业龙头企业35家。扭转了过去单一分散、“小打小闹”的农业生产方式,逐步向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特色化方向发展,形成一座潜力巨大的产业蓄水池。

X+贫困户”织牢“滴灌网”

筑好“蓄水池”,还得织牢“滴灌网”。紫阳县因地制宜、因情施策,实行“X+贫困户”的弹性模式,突出瞄准个体,量身定制产业,找准一家一户的脱贫路径。

该县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作用,上联农业园区、龙头企业、能人大户,下联贫困户,把一家一户小规模生产组织起来。加快乡村旅游发展,各地游客纷至沓来,农家乐、乡村酒店生意火爆,越来越多的贫困户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为适应“互联网+”的新形势,还通过“电子商务+合作社+贫困户”模式精准对接贫困户,网上热销鲜活农产品。

20156月,斑桃镇麻园村贫困户王宗永从本村养殖大户邓山甫家购买100只鸡苗,70天后,邓山甫上门回收成鸡,扣除鸡苗款、饲料款,净赚了3200元。这可乐坏了老王,随后他又两次购买鸡苗340只。仅养鸡一项,老王去年就实现增收一万多元。

“下一步,我打算将合作社的规模扩大,带动更多的贫困户脱贫致富。”紫阳县勇鸿养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邓山甫信心满满。他于2013年开始发展林下养鸡,短短两年时间就发展到5万只的规模,市场由县内拓展至重庆等地。邓山甫吸纳本村30余户贫困户加入养鸡专业合作社,并提供包供鸡苗、包技术指导、包饲料供应、包市场销售“四包”服务,带领他们走上了致富路。

通过龙头带动,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把贫困群众都“链”到“种、养、加、旅、工”产业链上来,上游中游下游,前端中端后端,交叉“链式”、立体织网、辐射全局,精准“滴灌”到村到户。

村有工作队,户有责任人

“还是县里派来的精准扶贫工作队有办法!帮我申请了10万元贴息贷款发展大棚香菇,每天能采100多斤鲜菇,天天都有五六百元收入!”蒿坪镇森林村贫困户王锡祥兴奋地说。

森林村地处偏僻,全村180多户贫困户占将近七成。根据安排,县委统战部、县工商联包联该村,两个单位各派一名科级干部组成精准扶贫工作队进驻该村。精准扶贫工作队进村就给村里办了三件实事,一是引进宁陕松夏菌业公司到村里发展食用菌,二是从汉中请来技术人员对多年不挂果的400多亩核桃树进行嫁接换种,三是从县扶贫局争取资金为村里常年漏水的50亩藕田做了水泥田坎。

精准扶贫工作队帮助村里制定了《森林村精准扶贫三年发展规划》,严格落实“一户一法一干部”的工作要求,单位15名干部与117户贫困户签订脱贫帮扶责任书,明确了帮扶目标和措施,不脱贫不脱钩,不致富不断线。

为了找准贫根,对症下药,紫阳县数千名干部下沉到户,人对人,手牵手,心贴心,实打实帮扶发展产业,决战扶贫“主战场”。从县直部门和乡镇机关抽调410名干部组成扶贫工作队,进驻71个村开展精准扶贫工作,选派得力干部任工作队长和“第一书记”;29名县级领导包抓25个贫困村,85个县直部门千余名干部每人包联5户贫困户,实现一村有一支精准扶贫工作队,一户有一名脱贫致富责任人。

同时,出台《扶贫开发工作考核实施细则》《机关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管理办法》等系列考核管理办法,强化督查考核力度,增加分值权重,严格过程管理,强化结果运用,将精准扶贫工作作为考核工作的重中之重,确保该项工作扎实有效推进。

为了解决贫困户缺资金缺技术的难题,紫阳县财政配套500万元建立金融扶贫风险基金,县农商行按照基金总额的10倍放大贷款额度筹资5000万元,人行紫阳县支行再给予支农再贷款额度3000万元,主要用于贫困村产业发展,对贫困户实行无抵(质)押、无担保的小额纯信用贷款,并给予适当贴息奖补;精心制定到户到人的技能培训计划,围绕电子商务、茶叶加工等领域,加大免费技能培训力度,确保贫困群众户均掌握一门实用技能。

“早脱贫,快脱贫,真脱贫,到2020年,紫阳一定实现整体脱贫和同步小康。”县委书记赵立根对此充满信心。

原载2016年《当代陕西》第二、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