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干群团结一心,埋头苦干,胜利完成了县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这四年,是紫阳发展进程最快、经济质量最好的四年;这四年,是招商引资最多、项目建设最多的四年;这四年,是基础条件改善最大、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的四年;这四年,是民生改善最好、群众受益最广的四年;这四年,更是紫阳知名度提升最快、干群关系最为融洽的四年。
发展进程最快,经济质量最好
紫阳经济实力大幅跃升。2007年到2011年,全县生产总值由15.9亿元增加到33.5亿元,增长了2.1倍,财政总收入由2007年的8401万元增加到2.2亿元,增长了2.6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2007年的8.9亿元增加到24亿元,增长了2.7倍,农民人均纯收入4837元,年均增长22%。经济发展呈现出速度加快、结构优化、效益提升的态势,一些主要指标增长跃居全省中上水平。
招商引资最多,项目建设最多
积极推进招商引资,先后引进陕煤集团、陕西有色大型国有企业和河南前卫、陕西恒佳等5家省内外大企业落户紫阳。推进了工业经济突破发展,工业总产值由2007年的4.03亿元增加到18.5亿元,增长4.6倍。四年来,全县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向工业强县转变,全县工业由小到大,亿元企业从无到有,工业园区应运而生,规模企业由2007年的9户增加到18户,初步形成了富硒食(饮)品、新型材料、清洁能源三大工业支柱。
基础条件改善最大,城乡面貌变化最大
县委、县政府从2007年开始,坚持每年办好城镇10件实事和农村10件实事,四年来累计办成100件城乡实事,惠及全县人民,城乡面貌深刻变化。紫阳广场、文化中心等一批市政工程建成投入使用,“一江两岸”核心区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山水园林、生态宜居的新兴县城风貌逐步显现。铁路、公路交通建设实现历史性跨越,襄渝铁路二线、包茂高速建成通车。累计新修通镇水泥路386公里,通村水泥路1780公里,实现了通镇、通村公路水泥化,出境公路高速化目标,打破了长期制约紫阳发展的交通瓶颈。
民生改善最好,群众受益最广
新增城镇就业6800人,创业、就业政策进一步落实。启动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医保参保率99%、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7%,新建农村敬老院22个,廉租房889套,经济适用房186套,公租房780套、限价商品房504套,受益人口1.3万人,中低收入家庭住房条件得到有效改善。新建农村敬老院22个,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70%。通过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安居工程、扶贫搬迁和生态移民,使1.2万户农村贫困人口搬进新居。人民群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学有所教、住有所居的夙愿变为现实。
知名度提升最快,干群关系最为融洽
投资拍摄的全国首部地域实名电影《郎在对门唱山歌》,在十四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荣获“最佳音乐奖、最佳编剧奖、最佳女演员奖、最佳男配角奖、最佳新人奖”5项大奖,成功将紫阳推向国际视野;连续三届中国•紫阳富硒茶文化节,提升了紫阳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深入开展信访“三无县”创建活动,一大批信访积案得到化解。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五个一”包组联户工作机制成为“紫阳模式”,得到中省市的充分肯定。深入推进“平安紫阳”建设,我县被命名为“省级平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