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阳全力构建农村“五保”供养长效机制纪实
当你走在紫阳乡村,定会被这里22所崭新的敬老院所惊叹:建筑风格新颖,庭院宽敞幽静,居室窗明几净,设施配套齐全,服务管理井然,院办经济兴旺,院民幸福安康。
捆绑资金 凝心聚力 建好敬老院
把五保集中供养建设规划与灾后恢复重建同等并重
建好敬老院!从2008年起到2011年底,要建成22所高规格、高起点的敬老院!这是紫阳县委县政府列进农村每年10件实事之一,向全县人民的公开承诺。
在2010年的“7.18”泥石流灾害中,紫阳受灾人口25.38万人,紧急转移12.9万人,倒塌房屋11108户37003间,损坏房屋19877户69566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5.3亿元。经受连续几次灾害重创之后的紫阳人多了些更理性的思考。“巩固‘并户包帮’与‘村建安置点’成果的同时,必须走捆绑资金,凝心聚力新建敬老院之路,最终实现‘集中供养’的长效机制。”在县委常委会上,领导们热烈讨论,达成了这样的共识;在县委常委扩大干部会上,作为一项重要决定向县直部门和乡镇领导压下了改善民生的历史重担。
县委、县政府坚持按照“统筹城乡、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安全避险”的思路,充分发挥灾区群众的主体作用,精心组织,统筹兼顾,强化重建政策落实,重点解决建房用地、用工、信贷、技术、质量监督、建材价格等突出问题,累计整合项目26个2000余万元,信用联社提供灾民建房贷款2920户8904万元,下拨灾民建房补助资金1.22774亿元,下拨维修加固资金1415.5万元,下拨灾民生活补助及应急资金2157万元。共安排灾民建房7222户21666间,修缮房屋10111户30333间,在全县受灾较重的蒿坪镇双星村、平川村、城关镇太平村、向阳镇马金村、焕古镇大连村、红椿镇盘龙村等共建集中安置点15个。在有力有效有序展开灾后重建的同时,浩大的敬老院新建工程相继上马。副县长刘昌兰刚上任就连续赶赴8个选址现场仔细察看;每竣工一所敬老院,代县长梁涛总要亲临现场验收和询问其它敬老院建设进度。县上先是争取民生项目3个,总投资450万元,分别建成蒿坪、毛坝、城关区域敬老院;再是累计争取民政综合福利项目150万元、陕西省爱心基金30万元、市民政局专项建设费200万元、“5.12”地震灾害集中建房资金2002万元,分别投入到城关、洞河、东木、焕古、斑桃、绕溪、高滩等敬老院和县级中心敬老院建设。2010年“7.18”暴雨洪灾后,实行集中建房统一安置,又投资2500余万元分别在向阳、双安、广城、瓦庙、麻柳、高桥、双桥、洄水等8个镇集中建院。截至2011年11月,紫阳累计捆绑资金1亿余元,总面积为 3万平方米的22所新建敬老院主体工程全部竣工,其中18所已经先后投入使用。再通过新建村级安置点16处,入住190人;妥善落实并户包帮1945户,包帮1945人。安置点和敬老院集中供养2410人,占对象总人数的55.3%,“五保”对象达到全覆盖,集中供养率达到80%以上。
在量大面广的敬老院主体工程建设中,涉及到的配套设施功能建设的巨大投入缺口咋办?面对这样一道检测部门和乡镇领导干部民生意识与责任的考题,紫阳同样书写了凝心聚力的满意答卷。
11月9日,周六。冬雨淅沥。新建的洄水镇敬老院正在进行紧张的入住前准备。笔者在现场见到督促施工的镇党委书记刘建骅时,他正在与县水利局电话催促饮水施工事宜。他介绍说:“饮水、排污设施要花20万元,包括技术都是水利局给解决的,同时还免收水费;照明器材与安装也是县电力公司免费的。
11月15日,是双安镇举行敬老院入住典礼的日子。潇潇冬雨,没能阻挡前去恭贺的许多县直部门。令人惊奇的是,新建的庭院咋会有盛开的花卉和繁茂的草木?经打听,原来是县林业局得知后,提前半月与市绿化公司联系,从苗木提供到规划设计和实地指导一步到位,共投入5万元作为捐献。
据不完全统计,县民政局、县国土局、发改局、水利局、交通局、林业局、扶贫局、电力分公司、畜牧局、药监局、财政局等部门为完善新建敬老院的功能设施累计投入近1000万元。
紫阳走捆绑资金、凝心聚力建院之路,为解决“五保”对象从分散供养到实现集中供养的长效机制架设了一道宽敞而又永久的桥梁。这是应对灾害频发地区,有效解决弱势群体后顾之忧的一条必由之路。
完备设施 健全机构 管好敬老院
用“四心服务”理念为院民营造长住久安的乐园
“春节前必须让五保对象住进新居!”县委县政府领导在项目实施进度督查会上下的死命令。从新建敬老院的规划形成,到一所所敬老院竣工和入住前的验收,再到院民入住后的饮食起居,紫阳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的领导们都没有松懈过一时,总是要隔三差五地深入建设一线;县民政局长和一名负责抓实施的干部几乎常年奔波在县与镇的路上;项目镇的主要领导更是以第一责任人的身份忙碌在现场。“这里的草都认得他们了。”群众评价说,“真比建他们自己的安乐窝还想得周到啊。”
11月15日,县纪委书记王顺利和分管民政的副县长贾学勇,在参加双安镇敬老院入住仪式中,看的最过细的是院民的居室设备、厨房设备、安全取暖设备、文化娱乐设备、伙食质量情况、机构健全与服务管理措施情况。紧接着又悄然视察了蒿坪镇敬老院、县级中心敬老院和城关镇敬老院后,十分满意地对李家洪、余盈汉院长说:“你们作为退居二线的镇干部,还把院长当的这样出色,真是难能可贵呀!”
为了管好敬老院,紫阳县民政局对全县敬老院分为县级、区域、镇级和村级设施进行全面周密的配套,实行居室定床位、按级定编制、按编定岗位、按岗定待遇;县政府将全县敬老院服务管理机构列为民政局下设事业单位,院长由县、镇政府从干部中选拔任命;应聘竞争上岗的服务人员全部按公益性岗位对待。原任县长王晓江在今年3月召开的政府常务会上,听取了敬老院建设情况专题汇报后,当即做出了“县财政每年拿出100万元,用于解决敬老院服务人员待遇”的决定。至2011年11月,已任命院长27名、应聘服务员97人,为“管好”敬老院提供了有力的后勤保障。
县委县政府矢志为民的德政精神默化着紫阳人民,奉献多于报酬数倍的无私之爱在这里不断弘扬光大,为院民营造了一所所长住久安的乐园,为构建和谐紫阳撑起了一片温馨的蓝天——
“爱心、耐心、细心、尽心”。蒿坪镇敬老院探索出的“四心”服务理念和成功做法,成为全县22所敬老院学习的办院旗帜。24小时轮流值班制成为该院员工们悉心关照院民的自觉行为。“即使不当班了,我也不忍离开。”今年37岁的护理员李琴,每天要在30个居室巡回数次,默默地干着两个人都难做好的居室整理、病人护理、衣被换洗等琐碎重复的工作。她自己的3岁孩子托付给老人照料,自己离家再近都只回去看望了两次就匆忙回院了。年过半百的镇干部李家洪,谢绝几次高薪聘用的肥差,当了敬老院院长,而且把一个七八十号人的院管理的井井有条,办的红红火火。紫阳举行高速路开通典礼的第二天,他们带领40多名院民逛了一趟紫阳广场,好多城里人见了惊异地说“这哪像吃‘五保’的?个个穿得那样整齐,那么干净!”
一位刚毕业的女大学生不仅给几名孤儿当上了干妈妈,还与一位退役士兵应聘进院的小伙子因此相爱了。城关镇敬老院余盈汉院长喜滋滋地告诉说:“好一对充满菩萨心肠的青年男女呀!郑巧这小伙子,2010年刚从部队回来,12月份就以优异的竞争成绩应聘为保管员了,他不怕苦和累,又身体力行,又不骄不躁,脾气再古怪的院民他都能亲热起来。冉静的家住在县城里,这姑娘是今上年大学毕业回家的,一应聘进来就当上了3名孤儿的干妈。她不仅与另一名当“妈妈”的护理员把几名孤儿照顾得笑不拢嘴,还协助把全院的室内外卫生打整的干干净净,让院民们在她的歌声与微笑中愉快不已。他们相爱了,爱在一个需要爱的环境里,我说你们就在这里结婚安家吧,他俩可心地点了点头。”这个区域敬老院的爱的故事不仅传出去了,还因为这里环境卫生管理的出色,而吸引着兄弟敬老院不断来参观学习。
洄水镇敬老院入住前夕,镇上听说有十几名入住对象想先去洞河镇敬老院看看再定。有一天镇民政干部带他们去了,又带他们看了本镇新建的敬老院后,都异口同声地说“我们还是来这里住。”“在哪里都一样,从你进来到你百年归山,你什么都不用担心了。”镇党委书记刘建骅亲和地说,“请你们回去也给其他人带句话,都放心地住进来。”
……
“现在的政策和干部真是好得把我们含在嘴里、顶在头上了。”在紫阳的乡下,无论是灾民还是“五保”对象都这样感叹地说。
用足政策 广开财源 办好敬老院
发展院办经济为提高院民生活质量提供保障
办好敬老院,仅凭国家有限的民政资金是不行的。这是紫阳县委县政府在大规模新建敬老院时就充分预料到的事。县民政局算了一盘细账:即使用足政策,提高补助标准,每个五保对象每天生活费仅为7.20元,而按照现行市场物价,每人每天3餐、外加每3天一荤,按14元计算,每人每天几乎有7元缺口。照此推算,一个敬老院一年至少要给一个院民寻找2000元的供养补助。
县政府面对如此严峻的问题,采取4条措施:一是安排政府专项资金50万元,用于建设养殖圈舍和征生产用地。二是充分发挥县直部门和镇政府的作用,为敬老院提供无偿的生财条件,扶持发展院办经济。三是村级安置点由村上负责缺口部分,对符合条件,且愿意入住大院的可逐步转移。四是积极引导和发挥社会自愿捐助、慰问作用。据调查,这几条措施在近3年中已经发挥了重要作用——
界岭镇敬老院的前身是原乡民政干部赵昌联家庭所办,2006年由县民政拨款新建。由于院办经济起步早,奠定了较好基础,2010年,镇上任命民政工作站站长曾庆华兼任院长后,巩固了院办经济成果,使院民生活每日两餐改为每日3餐,日生活标准每人超过了13元,每周还有一顿肉;同时还准备好了10余副棺木。老人们见了高兴地说“我这下放心了!”
斑桃敬老院建于2009年,入住院民40人。院长李元潮是镇上的退休干部。2010年,该院养肥猪2头,收入价值近2万元;租用土地种菜、杂粮等收入2万元;今年养猪9头,出栏4头,收入价值2万多元。笔者走进厨房,见到挂了很多熏腊了的大块猪肉,李院长笑嘻嘻地说:“院民一日三餐油水厚,每隔三天还给吃顿肉。”他还说,为了调动能劳动院民的积极性,每月平均要兑现奖励300多元。
蒿坪敬老院是今年5月初由李家洪任院长后才“起死回生”的。虽然一年未满,但笔者已经看到了这所院办经济的美好前景:由于冬雨连绵,收回来的黄豆秆晾满了院落,至少要收3000来斤,加上种蔬菜、采茶、养猪、养鸡等收入累计不下8万来元。他说入住的78人中有46人基本能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只要讲些方法,他们的欲望容易满足的。”笔者走进一间院民居室,问到:“有的人不能劳动了,让你们劳动,有意见吗?”“没有。人人都有做不了的时候。”廖昌术等几位老人回答的干脆而实在。
除此之外,紫阳其余十几所敬老院都在不同程度地走院办经济之路,而且都在发挥着自己不同的优势。据了解,该县已经累计划拨土地85亩、茶园200亩、新建养殖圈舍66间。加上民政供养金和院办经济收入补充,该县2011年五保供养生活标准年均达到了3400元。2012年全县院办经济收入可望达到50多万元。
紫阳4条措施发展院办经济又是一条必由之路,而且已经让五保对象过上了滋滋润润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