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搬迁近280万人,投资近1230亿元。陕南山地扶贫避灾移民项目堪称新中国建立以来最大的移民工程。
安康市的自然灾害多发县——紫阳县,抢抓机遇、积极行动,规划用10年时间搬迁13万人,搬迁人口约占农民总人口的一半。
一件好事,群众对此普遍欢迎;一件难事,资金缺口压力巨大。钱从哪里来?房子怎么建?收入如何增?一切都在探索中!
双桥镇——紫阳县的一个偏僻小镇,近年来,创造性地将移民搬迁与集镇建设结合,悄然走出了一条移民搬迁新路。先期开工的兰草坪安置点,将搬迁260户1300多人,而政府却不花一分钱。
这无疑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和十分有益的探索。他们到底是怎么干的?他们的做法可以复制吗?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专程做了调查。
看现场:魅力四射的现代社区
双桥镇因东、西两条河上各有一座古桥而得名,集镇街道自然发展,沿河修建。全镇共有16000多人,较封闭,也较贫穷。主要产业有茶叶、厚朴、畜牧、劳务等。山高坡陡,交通不便。属紫阳县中等偏下的镇。
新建的兰草坪现代社区,与集镇老街隔河相望,新建了两座石拱桥相连,彼此形成鲜明的特色。整个社区占地40余亩,临河依山一字排开而建,中间是一条13米宽480米长的街道,两侧共建有小高层楼房260套3万平方米,门面房150个3500平方米。临河是一条600米长的观光河堤,社区所有管线入地。另外,社区还建有2600平方米的休闲广场,100个停车位,一个活动中心、一个农贸交易市场、一个大型百货超市,一个幼儿园等公共设施。是紫阳县目前设计最先进、功能最完备的新型农民社区。
塔吊林立、钢花飞溅、机声轰鸣、人头攒动……建设场面热火朝天,几乎每天都有成群的村民前往驻足观看。5月25日,记者到达这里时,天空正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但是工地上依然一派繁忙。一个工人师傅介绍说,自去年8月开工以来,他们就一直这样坚持昼夜施工、冒雨施工,加班加点赶进度。预计年底可完成主体工程,明年6月以前可全部入住。
采访中,记者看到靠里边一侧的房屋已完成地基建设,即将行墙。靠外边一侧的桩基正在浇灌,最深的桩基深达15米,比河床还深。整个工地上,各种建材堆积如山,大小运输车辆鱼贯而行。彩旗、标语、倒计时牌、安全警示牌等鲜艳夺目。镇政府派有一个工作组住扎在工地上巡查督工!
这么大的工程,投资从哪里来?面对记者的疑问,镇党委书记周锦政无不得意地说:“总投入高达4000万元,而政府几乎不花一分钱!”只见他手臂一扬继续说到:“为进一步拉大集镇骨架,近期我们还筹集了500多万元资金全部征了集镇规划区内的180亩土地,可满足未来20年的开发用地!”按照规划,双桥镇在未来五年,还将陆续启动四坪、东河坝、老街等新社区建设项目,使集镇人口达到10000人规模,基本实现城镇化目标。
双桥,这个群山四围的偏僻小镇,正上演着大工地的动人景观,处处充满了诱人的神秘!记者前往该镇敬老院采访的时候,发现一群老人正在活动室里将此事讨论得十分热烈!一个说:“都人老几十岁了,也没见咱们双桥有过这么大的建设!”一个说:“也不知政府哪来这么多的钱?”脸上洋溢着赞叹,也杂呈着迷茫!陪同采访的镇上领导听到后一脸的甜笑!
问措施:无中生有的奇思妙想
税费改革后,乡镇一级几乎没有属于自己的财政。那么政府拿什么来抓发展、搞建设?较为普遍的做法就是向上面争取项目。然而,陕南山地扶贫避灾移民工程几乎没有项目可争取,只有各级政府分担配套的微薄补助。怎么办?新一届双桥镇党政班子一直都在思考这个问题。
“开头我们也想学其它地方,找一个房产老板来开发,结果却没有一个敢来!”周锦政说,“因为这种办法,特别是在我们这种偏僻的小镇,有两难:一是老板不敢修房,害怕没人买;二是农民不敢买,害怕质量没保证!”无奈之下,双桥镇便毅然决定自力更生、白手起家,自己来搞。
首先是对全镇进行科学规划,其中人居建设确定为“一线三心”,即洞双公路人居一条线,集镇人居中心、许河村(原解放乡)人居中心、常湾村(原苗河乡)人居中心。同时明确规定:全镇海拔800以上地区一律不准再建新房,停批一切单独建房,旧房重建必须3户联动建设小高层。“先城镇、后新村”依次实施搬迁。从政策的角度最大限度地促进农民进城入镇安居,从根子上解决群众的致富难和避灾难,达到一劳永逸、惠及千秋的目的。
其次就是调查摸底和思想动员,通过镇干部“包组联户”,逐户进行收入情况、搬迁意向和思想顾虑等调查,建立详细的调查档案。通过“炉边茶话”、院落会议等有效形式,有针对性地帮助群众解决“不愿搬、不敢搬、怎么搬、将来怎样生活”等一系列思想顾虑。讲清讲透“只有搬迁才有出路”的种种好处,以及搬迁过程中政府给农民的各种优惠政策。
一切准备停当后,该镇于2011年8月13日在中学大操场组织召开了兰家坪移民新区建设工作的部署大会。县规划、城建、扶贫等部门领导亲临指导,全体镇、村、组干部和全体教师近200人参加了会议。之后,于9月6日又组织召开了群众听证会,对房屋价格、征地价格等进行了听证。
按照县上“富裕户进县城、中等户进集镇、一般户住新村,困难户靠保障”的总体原则,结合群众的搬迁意愿,该镇制定了分年度依次搬迁的详细计划,并张榜上墙广泛宣传。与此同时,按照一个干部包三户的责任机制,集中时间深入中等户家中动员,签计购房协议,交纳购房定金,每户预交1万元。为打破群众的观望局面,该镇提出了“三个带头”的号召,即附合政策的干部、教师的亲属带头搬,村组干部带头搬,先进份子、党员、人大代表带头搬。结果,仅用一周时间就收起了260万元购房定金。
拿到这笔定金后,该镇紧锣密鼓地统征了兰草坪42亩社区建设用地。用“包组联户”夯实责任,三个干部一组,每组负责三户人的征地工作,按照2300元每亩的标准价,工作组从政府直接把征地款领走,然后深入一家一户限期落实。此举,直接把任务和责任落实到了干部的人头,也暗中避免了一些干部在背后使拐,打掉了一些群众的“靠山”。“经过调查研究,征地拆迁之所以难,其关键就是一些干部在背后为自己的亲属撑腰!”周锦政说。全镇仅用3天就顺利完成了42亩土地的征地工作,且无一起异议和上访。
为了让群众看清看懂社区建设规划,进一步激发搬迁热情,该镇在省城西安制作了“兰草坪现代社区”沙盘,放置在搬迁指挥部办公室供群众前来参观。每天前来参观的人群络绎不绝,很多在外务工的人听了家属的介绍后,也纷纷打回电话要求定房屋、定门面,有的甚至抢着寄回了定金。
工作中,该镇始终坚持干部包帮,并且一包到底。每个移民户从搬出来、到住进去、再到将来就业,都有一个三人干部工作组跟踪负责。移民户购房款的交纳共分三次进行,定金1万,摇号选房时交4万,交房拿钥匙时再交1万。分期付款,极大减轻了移民户的投入压力。另外为解决一些移民户的资金困难,镇政府还在当地信用社为每户协调了5万元贷款。
房屋价格,可以说是群众最为关心的事,该镇通过群众听证会来决定。这里面,政府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利用政府的信用在群众和开发商之间架起一道桥梁,成功解决了“不敢买”和“不敢修”的问题。开发商按规划建设,政府统一回购,然后按原价出售给购房户。每平方米923元,4楼以上每层减20元,4楼以下每层加20元,摇号选房。除开国家补助,每户购房户只需投入8万元左右即可住上一套新楼房。总投入远远低于自建房。
另外,让群众关心的就是工程质量,该镇通过两道关口硬性保证,除监理公司技术监理严格按照设计技术把关外,镇政府还派出干部住在工地对工程用沙、砖、钢筋等主要建材实行质量登记、总量掌控,每项工程的验收都必须经过两道关口双层签字后方可生效。
回购过程中,政府将按923元每平方米的价格拿到150间3500平方米的门面房。公开在全县以2000元每平方米的价格拍卖,本镇移民户优先,由此政府可赚350万元右左。之后,政府便用这笔赚来的钱建设街道、广场、幼儿院、活动中心、农贸市场、管线入地等公共设施,对移民户进行二次补偿。而其实,这也是双桥镇创造奇迹的秘密所在。整个建设过程,政府只参与策划、动员、运作和监管,不花一分钱。巧打组织仗,搞了大移民。
此外,还有特别的收获,据测算兰草坪现代社区建设对土地的利用率至少提高了6倍,小地块解决了大搬迁,这对紫阳这个山大沟深、土地贫瘠的地方来说,意义十分重大。另外,260多户移民户的老宅在未来还将陆续拆除,整理为产业用地,由此仅建设这一个安置点就至少可增加300亩好田好地,全镇耕地不减反增。大移民为该镇产业发展创造了充足的用地空间。
说就业:增收致富的合唱乐章
搬得出,还要稳得住、能致富。“搬到街上去了,离庄稼地远了,将来吃啥?”这可以说,是所有移民户最为关心的事情。
对此,该镇已谋定并打开了“组合拳”。“具体来讲,就是三个方面!”镇长罗彬说,“一是社区就业、二是外出务工、三是产业发展!”
社区建成后,因为人群集居,会自己创造一部分就业岗位,解决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经粗略测算,仅兰草坪一个点,就会创造200多个就业岗位。五年后,该镇的集镇人口将达到7000人以上,也就是说将新增2000个就业岗位,很多人将由农民变成个体私营者,放下“苦力碗”吃上“轻松饭”。
最吹糠见米,也是当务之急的事,就是大力推进劳务产业发展。该镇是一个劳务大镇,常年在外务工的人数保持在3000左右。从去年腊月开始,该镇加大了组织化输出的力度,尝试着有组织地输出了近200人到新疆务工。走时,镇政府为他们召开了隆重的欢送大会,然后由一名镇领导带队,统一包车、统一订票,佩戴鲜花送他们进站上火车。“五年之内,全镇将组织化输出劳务6000人以上!”该镇劳动保障所负责人信心满满地介绍说。
早在几年以前,该镇就制定了“四万工程”产业发展目标,即五万亩厚朴、两万头商口猪、两万亩魔芋、一万亩茶园。目前,这些目标都已基本实现。后一步就是顺着思路继续做大。闵秦茶厂在该镇租用了200多亩土地发展丰产密植茶园,周围的村民在茶园里务工,旺季时每天可挣300多元钱。今年,该镇又为这个厂统征了近300亩好田好地发展丰产密植茶园。
“大移民为土地大规模流转,为药材和茶叶产业的连片规划和连片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这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周锦政说。目前,该镇已发展茶业、魔芋龙头企业多家,厚朴深加工企业的引进工作正在顺利进行中。农民下山、产业上山。该镇对未来的产业发展制定了“一轴三层”的科学布局,即权洄公路产业发展主轴,低山茶叶、中山魔芋、高山厚朴三层。
推进中,该镇始终坚持规模化经营,放手培育、鼓励大户和龙头企业发展。对全镇所有产业用进行科学合理规划,以产业大户、龙头企业、村级组织、产业协调、镇政府等为主体,进行集中连片流转,集中进行产业开发。争取用5年左右的时间,使所有移民户从农民转身为产业工人,年均纯收入达到万元以上,真正过上“居住在社区,工作在园区”的好日子。
双桥,一个藏在大山里的偏僻小镇,正在以超人的智慧和力量,发生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上演一曲改天换地的动人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