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紫阳县人民政府> 游在紫阳> 文学作品>正文详情

弘扬南宗“真”精髓,聚力社会“正”能量

时间:2015-11-30 08:45

党的十八大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民群众共同的理想信念和共同的道德规范。它针对全社会所有成员,包含了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党派、不同阶层的全体公民。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必须坚持中国化方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用中华文化浸润我国各种宗教,支持宗教界对宗教思想、教规教义进行符合时代进步要求的阐释,坚决防范西方意识形态渗透,自觉抵御极端主义思想的影响。这一时代强音为广大宗教系统当前工作乃至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紫阳是道教南宗发祥地,县名源于道教人物名号“紫阳真人”,道教南宗文化是我县最主要的宗教文化。紫阳真人张伯端创立的道教南宗,与王重阳创立的道教北派并列。张伯端的内丹学开山之作《悟真篇》与《周易参同契》齐名,被誉为“道家丹经之王”。南宗以《道德经》《阴符经》为祖经,倡导发扬老庄精神,主张“性命双修”,即通过延年益寿的养生功法,遵循自然规律,循序渐进,达到精神的解脱、思想的自由,最终使心性修养、道德修养、人格修养回归人生最高境界。基于对人与社会、自然界三者关系的思考,南宗形成了“静”、“定”、“忘”、“慧”的独特修炼核心。并调和吸收儒、佛、道家的精妙思想,提出了三教归一理论。

依笔者看来,道教南宗的许多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精神完全一致,如其包含的诚信感恩的处世方式、崇俭抑奢的生活信条、清静恬淡的精神境界、和谐共生的生态智慧等,对于提升公民的道德水平、弘扬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着积极深远的影响。

首先,道教南宗的爱国情怀根源深厚。

道教作为宗教组织,安定的外部环境是保证其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南宗作为道教最大的分支之一,承袭了中华传统文化爱国爱民的民族情怀。南宗代表《悟真篇》曾道“次需察地以安民,民安国富方求战”,强调民安国富对修炼过程的重要性(“求战”是道家术语,此地意为乾坤运转)。道教典籍《道藏》有文:“老君曰:以道授陵,佐国扶命。”意即顺应天道,辅佐国家治理,扶持国家命脉的延续。南宗祖经《道德经》对治国平天下也有相当大篇幅的论述:“爱国治民,能无为乎?”主张以德化民,杜绝干涉百姓生活秩序;“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主张远离征战兵伐,与民休养生息;“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教导掌权者要一切从群众出发,去谋取国家利益;“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注重民生,利惠于民才能享天下太平。南宗《太平经》则说,修道者当“助国得天心”,将致力于国家发展作为修道之人义不容辞的责任。除此之外,道教南宗宫观山门多“国泰民安”“民丰物饶”等牌匾、雕塑、绘画、幡帘,都从不同角度折射出众教徒对国家和宗教唇齿相依紧密联系的深刻理解,表现了对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虔诚追求,

其次,道教南宗的社会道德影响深远。

南宗的精髓在一个“真”字。“真”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群体的基本道德,古称“真人”是对心灵高尚人士的褒奖。紫阳俗话说“真人面前不说假话”,《悟真篇》也以修道本真方法为内容。真的要素包含“真实、真诚、真情、真理”这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优秀品质。陕南很多道观供奉的菩萨都各司其职,清明善治。体现了群众对事实真相的珍视,对社会公正的追求。如武财神关羽是商会镇邪招财神明,是真仁义的代表;斗姆君,掌救灾难、施福嗣,是真慈爱的代表;紫阳真人主管人事命运,世间福祸,是真能力的代表。这都反映了道教南宗所尊崇的最朴素的社会良心。

道教南宗的诸多义理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倡导的“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突显了本土宗教抑恶扬善的优良品格,要加以提炼利用。如“齐同慈爱,济世利人”就是引导教众心怀平等、互助之心,远离自私狭隘,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有价值的事业中去;“天道酬勤”是一种激励进取的社会态度,体现了“天道”对勤勉之人的命运公正;“道法自然”是一种生态和谐文明理念,与十八大后确立的“五位一体”发展模式尤其契合,紫阳处于国家生态功能区,限制水源保护区,将此精髓贯穿于我们的发展规划、社会治理,必能促使地方遵循规律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极致做好绿色养生文化旅游,将使更多人去追求或体验到“天人合一”的超脱境界。

再次,道教南宗的群众信仰意义深邃。

道教南宗是土生土长的宗教组织,有深厚的群众基础,能引发群众共鸣。其普世价值观旨在助推群众树立“积德、明智、诚信、友善”的人生信仰。如其“诚信不欺”的基础教义,不仅强调诚信是做人做事的准则,更是修道的基础。《悟真篇》中“盖欲序正人伦,施仁义礼乐之教”表示人要具备基本素质教养,广施仁义,谦逊懂礼,才符合人伦之“道”。《道德经》告诫人们:“君子处其实,不居其华”踏实做事,远离虚荣;“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欲壑难填,知足常乐;“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顺应规律,涵养品德。这都为公民个人的行为修养提出了具体要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要求殊途同归。起源于民间信仰的道教南宗,与百姓的世俗生活密切关,它的一些信仰始终是全民的信仰,它的节日几乎是全民的社会活动。如每年的七月十五,是道教的中元节,百姓要在这一天拜祭祖坟,或荐悼孤魂。这种频繁的社会活动配合特殊的大众心理,就能衍化成特定的风俗人情、道德观念,形成一方百姓思想行动都深受影响的社会风气。

最后,利用南宗精髓集聚社会正能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要重视发挥宗教界人士在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中的积极作用,信教群众往往愿意听宗教界人士的话,要努力培养更多政治上靠得住、宗教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关键时起作用的宗教界人士,发挥好他们在引导信教群众、推动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中的积极作用。

在道教文化氛围浓厚的紫阳,宗教界人士在弘扬道教文化、影响信教群众、引导宗教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更能够发挥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从祈福求财的功利目的,到性命双修的人生境界,最终形成潜移默化的核心价值共同体,还要经过不懈的努力。习近平总书记道,对待历史民族文化,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前人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由此,笔者认为,在结合宗教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我们要有所作为,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是拓宽引导途径。可在日常经义讲授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引导方法,用通俗的百姓语言,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向广大信教群众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深刻内涵,让其将文明和谐等理念内化为个人信仰。二是鉴别提炼传统文化内容。深入研究整理宗教文化活动以及文化典籍,挖掘其中与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内容,分门别类梳理阐述,为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有益的文化补充,与时俱进阐释宗教义理,自觉摒弃与核心价值观相悖的有害内容,让宗教的思想发展方向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三是加强宗教场所及修道人员的管理。让道观纯净化、道士专业化、开支用度透明化、宗教活动文明化,培养高素质“有道之士”,让其正面积极诠释道文化内涵;培养宗教教职人员和其他宗教专门人才,使其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宗教领域骨干。加强宗教活动场所建设,为宗教健康发展提供硬件保障。四是发挥宗教软实力作用。就教徒和广大民众来说,信仰也许有差异,但对于核心道德规范价值准则的认同是一致的。要顺应世俗的习惯力量,激发宗教的生命力、感染力。信教群众要坚持正信正行,保持宗教本真,加强自身修养,正己化人,以弘扬优秀南宗文化为手段,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给普通群众作出表率、树立标杆,让普通群众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也能尊真贵德,赤子素心,思想不空虚,做人不浮躁,以善言善行助推社会风气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