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阳县农业农村局关于对政协第十二届紫阳县委员会第五次会议第14号提案的复函

时间:2020-12-03 18:00来源:紫阳县农业农村局
标题 紫阳县农业农村局关于对政协第十二届紫阳县委员会第五次会议第14号提案的复函
编号 14 办理部门 紫阳县农业农村局 处理状态 已办结
签发人 鲍务林 签发日期 2020年12月3日 类别 A
正文         紫阳位于秦岭南部、大巴山区,境内中药材资源丰富、品种繁多,据不完全统计,共有中药材资源1000余种,植物类260余种,动物类、矿物类药源也很丰富,品种数量在省市均占有较大份额,主产中药材有厚朴、天麻、猪苓、党参、吴茱萸、枳壳、艾草、半夏、黄柏、木瓜、大黄、桃仁、金钱草、何首乌、夏枯草等等,素有“秦巴药乡”之称。
        近年来,紫阳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省政府《关于加快陕南中药产业发展的意见》《陕南中药产业发展规划》,深入落实《紫阳县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2017-2030年)实施分工方案》要求,促进中药材产业发展,初步形成了以厚朴、天麻、猪苓、丹参等为主的药材种植、生产加工、产品销售链条。截至目前,全县累计种植厚朴30万余亩、艾草15000亩、天麻3000亩、猪苓5000亩、重楼2000亩。共有高桥继锋、界岭旺汪、蒿坪安紫富硒等中药材合作社19家,以及初具规模的普方、鼎翔、世红、华会等7家中药材企业。
        虽然我县中药材产业发展已具备一些基础要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比较中药材种植大县强县,以及中医药发展的良好前景而言,仍然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是缺少产业规划。印发的《紫阳县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2017-2030年)实施分工方案》,重点倾向于中医发展,很少涉及中药材产业发展。在中药材产业发展领域,由于缺少科学合理的专项规划,产业发展完全处于自发状态。
        二是缺少龙头带动。从事中药材生产的大都是小微企业,资金投入不足,抗风险能力弱,在技术、管理、财务等方面不够规范,诸多亟待开展的工作无法正常开展;中药材产业扶持政策较少,企业融资难、发展慢,严重制约了县域中药材产业的长足发展。
        三是规模种植较少。通过调查走访,全县除厚朴种植规模较大之外,其他药材主要种在边角地、坡地或果园,种植面积大多在3-5亩,规模较小。整体来看,普遍存在连片种植面积不大、园区基地建设滞后的问题,集群化、规模化效应难以显现。
         四是专业指导不够。据了解,县农业农村局组织开展了中药材培训,并以人均50元的标准发放参训补助,调动了农户的积极性。但总体来看,药材种植“看天吃饭”的局面尚未完全改变,药农收益不稳定,标准化种植程度不高,亟待加强一线实操技术培训。
        五是品牌意识不强。紫阳中药材品类丰富、品质优良,虽然厚朴拥有较大的种植规模,但没有正式的注册商标,缺少叫得响的品牌,致使加工生产始终处于产业链下游、市场的末端。天麻等药材主要供应亳州等地,以药材原料销售为主,经济价值、产品附加值有待挖掘。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灿烂的瑰宝,中药材产业是目前国际国内医药市场上最有前景、最有生命力、最有开发潜力的“朝阳”产业之一。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县域中药材产业突破发展,有效衔接脱贫成效巩固和乡村振兴战略,现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引导引领,优化发展环境。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县级领导任组长,发改、农业农村、林业、财政、自然资源、经贸、卫健、人社、文旅广电、环保、招商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突出特色、规范管理、群众自愿原则,聚焦“一年推试点、两年见成效、三年成规模”的目标,进一步细化高、中、低山立体农业布局,夯实部门责任,实行协调会商机制,切实解决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二是绘好发展蓝图。高质量编制全县《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明晰中药材产业的发展思路、任务、项目。目前,县发改局已聘请陕西中医药大学的专家开展调研,并将该专项规划列入了全县“十四五”规划体系。三是探索发展路径。在双桥、瓦庙、界岭等中药材产业重点镇当中,选择3至5个具有一定产业基础的行政村,加大试点示范推进力度。避免形成一哄而上、一哄而下、一哄而散的盲目发展囧局,确保一步一个台阶,不断积累中药材产业发展经验,为全县推广提供样板。四是培育产业龙头。深入落实企业帮扶“五个一”工作机制,加快推进普方中药材、华会艾草、世红中药材等企业的厂房建设,切实发挥龙头带动作用;精心呵护小微企业发展,为药企排忧解难,更好助力脱贫成果巩固和乡村振兴发展。
        (二)扩大种植规模,提升供应能力。一是科学确定种植品种。结合县域土壤硒含量检测工作,同步推进全县中药材产业重点区域土壤检测,选择适合本地生长、市场波动不大、种植技术成熟的药材品种,重点在高山区域发展林下或露地种植(特别是天麻、猪苓等菌类药材种植)。二是大力发展种植基地。充分利用林地、耕地资源,构建以“农户+合作社”“农户+企业”为主的发展模式,新建中药材产业园区,培育种植大户,建设药材基地,扩大种植规模,提高经营效益。三是提升药材供应能力。在大力发展茶产业的基础上,促进中药材产业集群发展,形成高山区域优势产业,确保易地搬迁群众稳定增收不返贫。引导中医药企业参与定制药园建设,逐步形成规模效应,探索建立区域药材原料供应市场。
        (三)建立标准体系,打造道地品牌。一是建立标准体系。根据中药材产业实际,把握省科技厅包联帮扶机会,借助县硒产业研究院的技术力量,同全国全省重点医药企业、医疗院所开展长效合作,完善中药材种植管理和质量检测技术,共同建立紫阳道地药材种植、检测、生产、管理标准体系,切实提高产业发展水平。二是打造区域品牌。积极开展增品种、提品质、建品牌的“三品”战略,对照中药材相关评价标准和制度规范,严格遵循市场规律,做到不随意指挥、不拔苗助长,创建品质优良、有市场竞争力的紫阳道地药材品牌。三是大力宣传推广。结合全县招商引资工作,策划包装一批中药材产业重点项目,借助农博会、展销会、洽谈会等重大平台,不断扩大品牌影响力,招引更多社会资本来紫参与中药材产业发展。
        (四)拉长产业链条,促进融合发展。一是不断拓展完善产业链条。加强政府、企业、农户的对接,推动政教研、产供销一体化发展,建立辐射生产、加工、销售、服务全产业链条,突破天麻等菌类药材种源外购技术难题,建设种源基地,降低药农种植成本。二是构建线上线下营销模式。依托现有覆盖城乡的电商服务平台,持续加大中药材产品的宣传推介和销售供给,有序推动中药材线上线下销售网络建设,不断拓展销售渠道,持续扩大市场供给。三是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抢抓全市建设富硒产业、生态康养两个千亿级全产业链契机,推动中医药与乡村旅游、生态建设、健康养老等产业融合发展。结合全县文旅、足浴等服务业发展现状,擦亮富硒康养、足疗养生名片,积极探索与县文旅公司、远元集团等建立合作关系,在重要景点、足疗门店等场所设置销售展柜,扩大道地紫阳药材的影响力,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五)统筹政策资金,精准服务扶持。一是整合产业发展资金。统筹整合、用活用好财政、农业、林业等现有产业发展资金,在产业规划、试点示范、选育品种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支持中药材产业健康发展。二是强化金融服务。设立县级中药材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中药材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的金融支持力度。搭建小微企业融资平台,鼓励金融机构开发符合中药材产业发展需要的特色信贷产品,化解企业融资难题,助力产业长足发展。三是抓好技术培训。将中药材培训纳入县农业技术年度培训计划,组织农技干部、农户开展种植技术培训,聘请种植能手现身说法,切实提高药材种植水平,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回复 张紫文、陈义朝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的提案”收悉,现函复如下:
        一、今年以来我县中药材产业发展工作的开展情况
        今年以来,紫阳县围绕“一业突破、多业并举”的发展思路,在突出富硒茶产业这一主导产业的同时,把“中药材”纳入到“多业”的范畴,在项目、资金、技术上均给予了倾斜,一年来,我们根据《紫阳县支持经营主体产业精准扶贫实施办法(试行)》(紫办字〔2020〕13号)文件精神,按照草本中药材集中连片种植100亩以上,按每亩按照500元的标准给予扶持;菌类中药材种植10亩以上,按每亩100元标准扶持;对新(改扩)建中药材加工厂房500平方米以上,配套加工机械50万元以上,年加工能力在100吨以上的企业,按每平方米300元的标准给予扶持。共计培育种植草本药材的经营主体15家,新发展面积2000多亩;培育种植菌类中药材的经营主体8家,新发展面积1300多亩;扶持中药材加工厂4家,建设厂房9600多平方米。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1.做好中药材发展规划。按照市场导向、因地制宜、规范化、标准化生产经营、开放式开发原则,将中药材发展列入《农业农村十四五规划》和《富硒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绘制好发展方向、发展目标。
        2.加强组织领导。建议县政府成立中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由县政府分管副县长担任组长,县农业局、卫健局局长担任副组长,成员由相关部门和单位组成。下设中药产业领导小组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卫健局,配备专职人员开展工作。
         3.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充分发挥我县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树立“项目是全局,全局抓项目”的意识,积极争取项目支撑,实行连片种植、合理布局,推进基地化建设,规模化发展,集约化经营,重点建成几个主导方向明确、专业化水平高的中药材种植区;培育我县中药加工企业,深化中药材初加工、深加工产业链。
        4.发挥市场配置作用。深化农村改革,通过制度创新,创建土地租赁、转包、托管、入股等多种模式,引导企业改革,促进土地流转,建立起紧密型的农企合作关系,将中药材小农分散生产、粗放组织管理转变为规模化、规范化种植的生产经营机制与组织形式,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制度创新,增强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5.加大开发投入力度。按照“公司 + 基地 + 农户”等多种产业化发展模式,把区域内各生产力整合起来,促进中药产业规范化发展、产业化经营;县级财政要逐步增加投入,支持开展中药产业种植、生产、科研人才培养。发改、财政、农业、卫生、林业等部门要从资金和项目上予以优先安排,金融机构要从企业技术改造、新产品研发和物流体系建设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积极培育建立风险资本市场,吸引更多域外资本和民间资金投入,加快形成多元化投资格局。
         6.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加大实施人才战略的力度,加强县内中药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市场营销人才的引进、培养和培训,提高人才待遇水平,重视和鼓励科技人员的技术创新,加强与省内外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加强对现有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不断优化人才结构。
        衷心感谢你们对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关注和支持,请你在今后的工作中,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