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了十多年的紫阳茶了,终于有了一次制茶的体验。”5月14日,在安康市紫阳县城关镇青中村手工茶坊,西安游客陈超体验了一把制茶技术后高兴不已。
据青中村党支部书记冉维富介绍,手工茶坊是第三批省级非遗工坊,主要为传承发扬“紫阳毛尖”贡茶制作工艺,运营两周以来,接待游客1000余人次,带动茶叶消费12万元。
紫阳是最古老的北缘茶区。近年来,紫阳县通过强化基地建设、开拓消费市场、鼓励创意创新等举措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使老产业迸发新活力,“土特产”变身“潮商品”,茶叶年综合产值超过70亿元,成为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建成现代农业园区173个,培育优质富硒茶产业基地12.2万亩。
提质增效蓄新力
“你看,我们这浇过水的茶园颜色呈鲜亮的绿色,新的茶芽生长得整齐肥壮。”紫阳县康硒天茗茶业有限公司厂长陈钖说。今年3月中旬以来,由于有效降雨少,紫阳县玉米、茶园等遭到干旱天气威胁。公司生产基地建成300亩智慧茶园,通过信息技术监测墒情,及时通过喷灌设施浇水,降低了旱情对夏茶生产的影响。
“种在地,收在天”,是茶农们对传统茶叶生产的总结。近年来,紫阳县强化科技赋能,与中国茶业研究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开展技术合作,建成科创平台21个,培育“科学家+工程师”队伍5个,专家工作站8个,通过传感器、云通信、云计算等科技手段建设高效示范基地,以优化生产模式、实施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措施加快低产低效茶园改造,不断增强26万亩茶园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全面提高生产质效。
“紫阳县注重培育茶叶产业龙头企业,通过龙头带动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紫阳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曾健称,紫阳县强化茶叶企业运营管理、产业技术、品牌建设、技术标准等方面指导,构建具有紫阳特色的现代茶产业加工链,培育茶厂445家。同时,推行“龙头企业+标准输出+产品订单+初制加工厂+渠道共享”模式,引导龙头企业领衔上下游同类主体开展产业联盟,组建高效的专业性产业集群,培育产业联合体,升级茶叶生产组织形式。2024年,全县茶叶年产量1.28万吨,年产值35.5亿元,综合产值达70亿元。
内外发力拓新路
在紫阳县北五省会馆,络绎不绝的游客随着讲解员跨进青石铺成的院落里,了解紫阳富硒茶的销售历史。这里是陕甘茶马古道的起点,紫阳茶就是从这里出发,运往西北地区销售的。
“北方地区是紫阳茶的传统销售市场。”紫阳县茶业发展中心主任朱棋介绍,近年来紫阳县不断创新开展宣传推介和市场营销,持续发力巩固北方市场,在北京、兰州等城市布局富硒茶区域营销中心4家,累计开办实体店1000余家、网店300余家。
最近一段时间,在紫阳广场,“开麦吧!茶乡”文旅宣传活动为当地吸引了不少人气。紫阳县注重通过节会活动引流,持续多年举办以茶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多渠道宣传推广紫阳富硒茶,先后在西安、兰州、北京等主销区举办专场推介会,组织茶叶企业参加茶博会、农高会、农交会等,不断扩大紫阳富硒茶品牌效应,提高品牌影响力。
今年4月28日,紫阳富硒茶马来西亚运营中心在柔佛州新山市正式揭牌。紧接着,紫阳富硒茶成为第八届驻华使节对话会招待晚宴用茶。此前,紫阳富硒茶还是第五届中亚峰会指定用茶。紫阳富硒茶展销中心落地中亚,为秦巴山区各类“土特产”走出国门搭建了好平台。
多元融合启新程
多年来,紫阳县在传承中不断创新,通过引进新型设备和技术,鼓励支持科技创新,现有绿茶、红茶、白茶、黑茶四大品类,同时还研发出花果风味茶、金桔茶、茶棒茶、袋泡茶、奶茶等40多个品种,产品逐渐丰富多元、链条不断延伸拓展。
在紫阳县城西关夜市,“紫阳毛尖”品牌的精酿啤酒成为游客们点单率最高的酒水。这是紫阳县和平茶厂新开发的一款啤酒,一上市就受到消费者青睐。这背后,是紫阳县坚持复古与创新相结合,研发茶餐、茶酒、茶点和茶饮,推进茶文化与硒文化、陶瓷文化、饮食文化深度融合的不懈探索。
今年春茶季以来,位于紫阳县城关镇青中村的“月亮湾”民宿生意一直都很火爆。“老家的基础设施建好了,茶旅融合的大环境起来了,”在外工作的村民曹义军前两年回到家乡,投资200多万元改造了“月亮湾”民宿。
近年来,紫阳县依托山、水、硒、茶、歌、道多种优势资源,打造茶旅特色区域、特色小镇、精品线路,发展“茶旅+民宿”“茶旅+研学”“茶旅+康养”等茶旅融合新业态,吸引了一大批“乡村创客”回乡。他们利用现有的茶园、农房等资源通过开办农家乐、民宿等实现创业增收。
千年茶乡,茶香更浓。如今,得益于科技赋能、产业融合,紫阳茶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提质扩面。在这里,“一片叶”不仅引来了一片业、带富了一方百姓,更让这座千年茶乡焕发出新的活力与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