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雨后的紫阳县瓦庙镇瓦房村笼罩在清润的水汽中,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沿着蜿蜒的村道漫步,目之所及,处处皆是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连片的中药材基地里,药香与泥土芬芳交织;干净整洁的村道延伸向远方,串联起错落有致的农家小院;村民房前屋后,柴垛、农具摆放井然有序,勾勒出产业兴、生态美、乡风淳的振兴新画卷,奏响了小山村迈向共同富裕的三重奏。
产业兴:因地制宜谱出“致富经”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瓦房村曾经是深山里的“穷疙瘩”,土地零散,资源匮乏。如今,村里按照“茶畜药”三大产业发展思路,深入挖掘资源禀赋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
一眼望去,瓦房村的山坡上,一株株芍药在雨露滋养下舒展枝叶,林下天麻、猪苓等中药材正在奋力生长,现代化蛋鸡养殖场整齐排布,茶园层层叠叠铺在山腰。
“在推动特色产业发展过程中,瓦房村坚持‘党员示范、能人引领’产业发展模式,即党员示范带领群众发展茶叶和养殖,能人引领群众发展中药材,让群众学有目标、学有榜样。”瓦房村党支部书记唐有利介绍。截至目前,瓦房村发展以天麻、白芍为主的中药材400余亩,蛋鸡养殖5万余只,茶园500余亩。产业的蓬勃发展,为瓦房村注入了强劲的发展动力,成为乡村振兴的核心引擎。
“下一步,村上还将积极打造集特色田园、乡味餐饮、农家小院、农特产品出山于一体的旅游产业‘小集群’,让群众在家门口吃上旅游和特色产业饭,走上稳定的增收路。”唐有利说。
生态美:人居环境提升绘就“新画卷”
产业发展带来经济收益,而良好的生态环境则是瓦房村可持续发展的根基。瓦房村在和美乡村建设中,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围绕宜居宜业和美丽乡村建设目标,以乡村建设为切入点,打造乡村振兴“瓦房样板”。
“环境面貌的好坏直接反映了村民的精气神和村里发展的劲头。”唐有利说道。为此,村党支部、村委会发动党员干部带头,志愿者、公益岗、群众全员参与,对村主要干道、房前屋后的卫生死角、乱堆乱放、危废建筑、乱搭乱建等“脏乱差”现象进行集中整治,同时采用群众会、微信群、“大喇叭”、倡议书、入户做思想工作等方式,广泛宣传人居环境整治政策,营造人人参与、人人支持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的浓厚氛围。自去年全县开展的环境集中整治行动以来,瓦房村共清理垃圾50余方,拆除乱搭乱建3处,出动机械10余台次,志愿服务活动20余次,参与300余人,签订环境卫生“门前四包”责任书500余份。
设施建设补短板推进和美乡村建设的成果如何,村民是直接的见证者。
近年来,瓦房村实施道路提升6处,安装路灯60盏,新建垃圾分类亭6个,道路绿化2公里,卫生厕所改造率达100%,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
“经过改造提升,我们村环境面貌确实变好了,大家都看在眼里,生活环境越来越美,出行越来越方便,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得非常开心、非常快乐,希望未来更好。”村民陈胜禄高兴地说。
如今,漫步瓦房村,青山环抱,绿水潺潺,白墙黛瓦的民居与自然景观相得益彰,一幅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画卷正徐徐展开。
乡风淳:文明乡风凝聚“精气神”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让乡村建设既有“形”更有“魂”。
“乡村建设形是筋骨,魂是血脉,二者相容才能让乡村建设真正活起来、美下去。”唐有利说道。近年来,村里充分发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的作用,完善修订村规民约,倡导移风易俗,反对铺张浪费、天价彩礼等陈规陋习;开展“文明家庭”“最美庭院”“好媳妇好婆婆”等评选活动,树立身边榜样,弘扬孝老爱亲、邻里互助的传统美德;组织开展“村晚”、拔河比赛等文化活动,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
2025年春节前夕,村里自导自演了一场精彩的“村晚”活动,群众赞不绝口。表彰了“文明家庭”3户,“最美庭院”3个,“好媳妇好婆婆”6名,“孝义好少年”2名,“身边好人”3名,“五好家庭”3个,“致富能手”2名,“自强标兵”4名,“优秀村民小组”1个。文明之花正在瓦房美丽绽放。
产业兴、生态美、乡风淳,瓦房村的“振兴三重奏”仍在继续谱写。未来,这个小山村将以更加坚定的步伐,向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稳步迈进,让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在希望的田野上绽放出更加绚丽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