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紫阳县人民政府> 新闻中心> 媒体聚焦>正文详情

陕西日报:听,紫阳民歌发新声

时间:2025-05-15 08:18作者:师 念来源:《陕西日报》

“开麦吧茶乡激情在,紫阳民歌唱起来,男女老少齐登台,你来唱罢我来嗨……”5月11日,紫阳县“开麦吧!茶乡”系列活动之中国美丽乡村广场舞大赛(紫阳站)火热开赛。

今年3月,紫阳县启动了“开麦吧!茶乡”系列活动,全县17个乡镇参与,通过唱紫阳民歌等方式带动文旅产业发展。

紫阳民歌历史悠久,2006年被评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紫阳县民歌汉剧艺术研究中心主任王佩介绍,目前,紫阳县有民歌传承人40余人,还有近100名紫阳民歌专职演员。

今年56岁的程小玲是紫阳县音乐家协会主席,已唱了近40年紫阳民歌,曾荣获第二届陕西省艺术节优秀奖、陕西省音乐奖声乐大赛二等奖等奖项。程小玲介绍,紫阳民歌有很多种,比如“山歌”是用高腔彰显豪迈之情,“号子”表现的是汉江流域水码头文化,“小调”婉转优美表现男女之情……十几个曲种各有各的魅力。

“我热爱舞台,站上去就觉得自己光芒万丈。”正是这份热爱,让程小玲在传承、发扬紫阳民歌中不遗余力。她说:“无论台下坐的是谁,我都会尽全力唱好每一首歌。”程小玲以传播紫阳民歌为己任,教唱普及紫阳民歌100多首,让2000余人学会唱紫阳民歌。

紫阳民歌正是在当地群众的热爱中,一代代传承,一代代发展。

1994年出生的黄杰,如今已是紫阳民歌传承人里的中流砥柱。2012年,黄杰在县民歌比赛中崭露头角。经过十几年的练习,黄杰在唱法、舞台表现上都取得了进步,在第十四届中国西部民歌(花儿)歌会中代表陕西拿到金奖,还获得陕南民歌十大民歌手等荣誉。

“紫阳民歌要以字定音。因为紫阳民歌来自地方文化和地方方言,一些字如果按普通话唱,会丢掉原有的韵味。像《郎在对门唱山歌》中‘姐不约郎’这句,‘约’得发成‘邀’的音。”黄杰说,“我之前在太原一个博物馆参观时,发现他们把当地很多方言录成音频供游客收听。这点特别值得我们借鉴。如果把紫阳十里八乡不同的方言录成音频,外地游客可以更方便地了解紫阳方言,对于紫阳民歌的传播很有意义。”

这些年,黄杰在紫阳县职业教育中心教唱民歌,从第1期一直教到第108期,每一期基本都有100人参加。前不久,他还上了央视《民歌·中国》系列节目。在黄杰看来,将民谣和原生态民歌相结合,紫阳民歌会被更多年轻一代接受。

今年3月1日起,《安康市陕南民歌保护传承发展条例》正式施行,对陕南民歌的保护、传承、发展作出规范。

“立法让民歌传承有了更加牢靠的社会基础,紫阳民歌的发展也迎来新的机遇。”黄杰说,“希望能通过数字化传播,让更多人听到紫阳民歌。”

——原载2025年5月15日《陕西日报》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