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阳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紫阳县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

时间:2025-05-02 08:25来源:紫阳县人民政府
文件名称 紫阳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紫阳县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
索引号 zyxzfzyxzfbgs/2025-2193 公开目录: 规划计划
公开责任部门 紫阳县政府办公室 公开形式: 主动公开
文号 紫政发〔2025〕3 号 成文日期: 2025年04月29日
有效性 有效 公开日期: 2025年05月02日
内容概述 紫阳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紫阳县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县政府各工作部门、直属机构,县直总公司(社):

《紫阳县 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已经县十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紫阳县人民政府

2025年4月29日

紫阳县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一、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全县加快打造汉江生态经济带城乡融合发展先行区、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聚力建设幸福紫阳乘势而上之年,做好全年工作事关长远、意义重大。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按照县委十六届八次全会部署,以持续深化“三个年”活动为抓手,着力防风险、稳预期、激活力,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二、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 6.5%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6.5%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19%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1%以上,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5.2%和 6.5%,主要污染物排放和节能降耗控制在市定目标范围内,汉江出紫断面水质保持国家Ⅱ类标准。

三、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任务

(一)聚焦项目建设,激活经济发展动能

1.精准谋划项目。采取“工作专班+购买服务”模式,围绕“十五五”规划、 “4+3”重点产业链、争取中省投资等重点,新谋划重点项目不少于 200个,总投资 150亿元,完成汉江风景道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南水北调(引汉济蒿)补水工程等 100个以上重点项目前期论证,加快前期项目转化,力争前期项目转化率达到 20%以上。

2.提速建设项目。建立重点项目闭环落实、并联审批、评价激励等制度,严格落实领导包抓、专班推进、督导观摩等措施,全年实施重点项目 150个以上,全力推进公路段至法院片区棚户区改造、仁和国际酒店等项目建设,力争众力创能锂离子电池生产等 80个以上重点项目投产投用。

3.高效保障项目。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服务围着项目转”,强化项目全要素保障,确保计划内项目二季度全部开工。开展招商引资突破行动,修订招商引资政策措施,完善招商引资机制,提升招商引资质效,全年落地 5亿元项目 5个以上,实际使用内外资分别增长 12%、5%。积极争取政策支持,抢抓国家一揽子增量政策“窗口期”,用足用好国家“政策包”,力争全年到位项目建设资金 20亿元以上。

(二)聚焦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1.做大富硒农业。以创建全国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为抓手,持续做大“硒+X”特色现代农业,坚持富硒茶首位产业不动摇,实施紫阳茶国家级茶产业集群、农产品地理保护工程,力争茶叶产量、产值分别增长 6%以上。大力发展山林经济,新发展中药材 1万亩,魔芋种植稳定在 9万亩以上。统筹推进养殖、蔬菜、林果等扩面提质,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四级联创”,培育县级农业园区 35个以上,市级农业园区 2个、市级航母园区 1个。

2.做强绿色工业。持续推进省级高新区建设,加快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全面提升园区综合承载能力,力争新招引千万元以上入园企业 10户以上。实施重点工业项目 40个以上,力争投产投用 30个以上。持续推进包抓“五上”企业和“六个一”企业帮扶工作机制, “一企一策”推动在库工业企业稳产扩销达效,支持“4+3”重点产业链企业做大做强,力争新增规上工业企业 5户以上。

3.做优现代服务业。以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为抓手,扎实推进生态旅游“十大工程”,加快 G541交旅融合、汉江宿集等重点项目建设,做好擂鼓台、盘厢水寨高等级景区以及文笔山省级旅游度假区创建工作。持续开展四季文旅主题活动和“三个免费”体验活动,加快特色街区、创意市集建设,积极培育“低空+空中游览”文旅消费场景,增强文旅活动吸引力和体验感,保持旅游综合收入稳定增长。加快推进温德姆商住综合体、仁和国际酒店等项目建设,持续完善提升县域商业体系,新培育限上商贸企业 10户以上、规上服务业 2户以上。促进实体经济“上云用数赋智”,加快工业互联网、智慧农业建设,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积极培育发展数字经济。

(三)聚焦城乡品质,持续提升城乡面貌

1.建设山水人文县城。实施县城更新行动,加快公路段至法院片区棚户区改造、县城雨污分流等重点项目建设,建成投用县城神钟路至西门河新区环线、县城山城步道、河堤路防洪治污道路提升二期等工程,新建停车场 2处,建设充电桩 30个以上,不断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巩固提升国家卫生县城、省级生态园林县城创建成果,开展城乡清洁行动,加强背街小巷管理和“十乱”问题整治,进一步提升城市品质和形象。

2.打造宜居宜业乡村。坚持一镇一品,持续推进蒿坪、焕古、向阳、汉王、高桥等特色小镇建设,实施汉王集镇风貌改造、焕古跨汉江吊桥、高桥临水小川旅游综合体等项目,不断提升拓展集镇功能品质,打造一批本地特色鲜明、发展内涵丰富、汉江风情浓郁的魅力集镇。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加快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创建省级“千万工程”示范村 5个、市级重点村8个,完成县级提升村 10个,持续改善人居环境,巩固提升拓展“一线两镇五片区”成果,推动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发展。

3.构建优美生态环境。扎实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加快“数字秦岭”建设,动态排查整治秦岭“五乱”问题,扎实抓好蒿坪河流域污染治理,持续改善流域生态环境。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深化落实河湖长制和林长制,加快推进第二生活垃圾填埋场、城关、汉王、红椿等垃圾中转站建设,持续巩固提升“河长+河警+检察长+法院院长”四长护河和城口、万源“三域联防”机制,确保汉江出紫断面水质稳定保持国家Ⅱ类标准。加强大气污染整治,坚持“减煤、控车、抑尘、治源、禁燃、增绿”六措并举,力争空气优良天数达到 360天以上。

(四)聚焦改革创新,持续激发发展活力

1.强化科技创新驱动。推动秦创原(安康)创新促进中心紫阳分中心高效运营,促进资源开放共享、需求高效对接,聚焦富硒产业“卡脖子”制约,聚力攻关,实施“揭榜挂帅”攻关项目15个以上,转化落地科技成果 3项以上。创建专精特新、两化融合示范企业 2户以上、创新型中小企业 5户以上,提升科技型中小企业 60户以上、培育高新技术企业 15户以上。

2.提升开放协作质效。持续深化苏陕、津陕协作和“组团式”帮扶,推动帮扶内容由点及面,帮扶成效由表及里,助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动深度融入西安都市圈协同发展,积极承接安康深度融入西安都市圈协同发展外溢效应,持续在产业发展承接互补、公共服务资源共享等方面打开协同发展新局面,推动形成跨区域有序承接、协同创新、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3.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持续深化营商环境突破年活动,扎实推进创建全省营商环境创新示范区,优化“五窗联动”政务服务模式,扩大“一次办、协同办、异地办”,巩固“项目管家”帮办代办、营商环境亮牌预警等机制成效,提升县镇村(社区)三级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水平。常态开展“亲商助企”活动,推动各类惠企政策精准匹配,营造重商亲商安商富商浓厚氛围,非公经济增加值占比达到 56%以上。

(五)聚焦民生福祉,提升人民生活品质

1.扎实办好民生实事。持续加大民生领域投入,全力推进城乡民生实事,着力解决一批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让民生实事更有温度、更具成色,真正把民生实事办好办实。

2.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全面落实稳就业措施,城镇新增就业2300人以上,转移就业稳定在 10万人以上。持续推进紧密型城乡教共体建设,加快县第二高中、三小三幼等项目建设,促进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加快县人民医院门诊医技楼、中医院中医特色科室、红椿镇中心卫生院业务综合楼等项目建设,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加快民歌艺术中心、县城公共体育场等项目实施,推进文共体建设,打造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工程,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全力做好优抚、养老、社会救助、妇女儿童关爱等工作,促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3.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持续完善提升“多网合一、一网多能”的网格化管理服务体系,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信息化、专业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创建市级平安示范村(社区)10个。统筹发展和安全,坚决守住“六个零发生”底线。扎实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大力实施“三化三制”提升工程,全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隐患,严防各类重大事故灾害发生,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