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名称 | 紫阳河湖长制跨省“联姻”,五部门奏响任河生态保护“协奏曲” | ||
索引号 | zyxzfzyxzfbgs/2025-1956 | 公开目录: | 环境保护 |
公开责任部门 | 紫阳县政府办公室 | 公开形式: | 主动公开 |
文号 | 成文日期: | 2025年04月28日 | |
有效性 | 有效 | 公开日期: | 2025年04月28日 |
内容概述 | 紫阳河湖长制跨省“联姻”,五部门奏响任河生态保护“协奏曲” |
任河,作为长江左岸二级支流、汉江上游最大支流,发源于重庆市城口县东安镇七星洞,流经重庆城口、四川万源,最终在陕西紫阳汇入汉江,并通过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直送北京等地。全长约211公里,流域面积达4875平方公里的它,以自东向西“倒流八百里”的独特流向,被称为“全国倒流距离最长的内陆河流”,不仅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涵养地,其经流量占丹江口水库入库量的17.98%。任河的生态环境,直接关系着流域内300余万居民的生产生活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更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质安全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后,护航“一泓清水永续北上”成为沿线地区肩负的重要政治任务与生态使命 。然而,跨行政区划的治理壁垒长期存在,各自为政、标准不一、协同不足等问题,严重制约着流域生态保护效能。在此严峻形势下,陕西紫阳、重庆城口、四川万源三地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立足“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战略定位,紫阳县以河湖长制为核心,打破行政藩篱,主动创新作为,携手构建起跨区域联防联控联治机制。通过河湖长制联动、人大监督、政协协商、统战协同、司法保障等多元治理手段,打造出“全流域共治、全要素管控、全主体参与”的生态保护崭新格局,为跨区域河流治理贡献出可复制、可推广的“任河模式”。
一、主要做法:构建“五位一体”协同治理体系,共护碧水清流
(一)河湖长制联动:打破行政壁垒的顶层设计。一是高层对话机制。陕西紫阳、重庆城口、四川万源三地政府建立“省级统筹、市县落实”的联防联控联治联席会议制度,定期轮值召集。在2024年12月南水北调中线通水十周年这一重要节点,三地联合召开任河流域河长制工作联席会议,水利部、长江委及沿线市县负责人齐聚一堂,明确“水质达标、生态修复、应急联动”三大核心目标,并建立跨区域河湖治理项目库,计划三年内投入20亿元,用于实施河道整治、污水处理等重点工程。二是协议固化责任。三地签订《任河流域跨区域联防联控联治协议书》,明确12项协作内容,涵盖污染防治、生态修复、应急响应等关键领域,建立起“统一监测、统一执法、统一应急”标准体系。协议实施后,联合开展跨区域巡河行动32次,检查企业200家,整改涉水问题122个,污染事件响应时间从48小时缩短至6小时。三是智慧监管赋能。依托“智慧河长”系统,三地构建起跨区域水质监测网络,共享10个国控断面实时数据,实现流域水质动态预警。紫阳、城口更是投资超3000万元建成智慧监管平台,通过400余处视频监控覆盖重点河段,确保跨界河流问题整改完成率达100%。
(二)人大依法监督:法治保障的刚性约束。一是协同监督机制。三地人大常委会签订《协同监督任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协议书》,建立“联合视察、联合执法检查、联合调研”机制,每届任期内至少开展1次全流域生态视察。2024年11月,三地人大代表深入城口生态拦水坝、紫阳污水处理厂等20余个点位,形成《任河流域生态保护专项报告》,有力推动跨省生态补偿机制建立。二是立法创新突破。紫阳县人大常委会率先通过《关于加强任河流域生态环境共同保护的决定》,作为全国首个跨省流域保护地方性法规,明确三地政府共同建立联席会议协调机制,为生态补偿、纠纷调解提供制度依据,被省、市人大列为跨省河流治理典型案例。三是民意渠道打通。紫阳县设立协同保护任河流域生态环境省际人大代表联络站,组织代表定期接待群众,收集生态保护建议127条,成功推动解决跨界污染纠纷23起。例如,针对城口县岚天乡与万源市白果镇交界河段垃圾倾倒问题,两地代表联合督办,促使跨区域垃圾转运站建成,实现垃圾“日产日清”。
(三)政协协商监督:多元共治的共识凝聚。一是联动调研破题。三地政协签订《陕川渝三地政协开展联动调研共同助力汉江上游生态环境保护协议》,围绕“协同守护任河”主题开展专题调研。2023年8月,联合调研组深入12个乡镇、30余家企业,形成《任河流域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建议案》,提出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发展生态旅游等10条建议均被三地政府采纳。二是民主监督落地。建立“政协委员+专家+群众”监督模式,对流域内水电站生态流量泄放、农业面源污染等问题开展“回头看”。如针对万源市白杨溪水电站生态流量不足问题,政协委员连续三年跟踪监督,推动企业投资500万元改造泄洪设施,保障下游生态用水需求。
(四)统战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活力激发。一是区域合作聚能。三地统战部门积极响应生态环境保护号召,签订《陕川渝三地政协开展联动调研共同助力汉江上游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协议》,建立统战部门协同机制,组织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参与生态监督。2023年以来,各民主党派提交生态保护提案45件,推动城口县、紫阳县关闭采砂场35家,整治农业面源污染点源37处。二是政企协同担责。工商联牵头成立“任河流域绿色发展联盟”,引导300余家企业签署《生态承诺书》,推动绿色生产转型。例如,万源市华新水泥厂投资2亿元建设脱硫脱硝设施,年减少二氧化硫排放1200吨;城口县引进石墨烯水处理膜技术,建成工业废水循环利用项目,年节水50万吨。
(五)检察公益诉讼:司法保护的防线筑牢。一是跨省司法
协作。三地检察院会签《任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跨区划检察公益诉讼案件办理协作实施意见》,建立“线索移送、联合调查、异地起诉”机制。2021年以来,共办理任河流域涉水案件25件,联合办理跨区域污染案件12件,督促清理固体废物3万吨,追偿生态修复金62万元,其中万源市检察院办理的贺某等人电鱼案,通过增殖放流85万尾鱼苗实现生态修复,被最高检列为长江流域生态司法典型案例。二是生态修复创新。创新“刑事制裁+民事赔偿+生态修复”模式,在案件审理中同步提出生态修复方案。例如,紫阳县检察院在办理某企业非法排污案时,不仅追究刑事责任,还通过公益诉讼要求企业投资150万元建设人工湿地,修复受损河道2公里;通过下达检察建议书,推动毛坝关水电站企业投资超5000万元改造生态放流设施,并积极落实增殖放流活动,2023年一次性投放鱼苗30万尾,切实保护水域生态与生物多样性。
二、取得成效:多维跃升显成效,“任河模式”树典范
(一)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如今,任河流域出境水质近年稳定达到Ⅰ—Ⅱ类,鱼类种群恢复至46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多鳞白甲鱼、汉水扁尾薄鳅等重现流域。通过增殖放流、小水电整治等一系列生态修复措施,修复水生生态系统面积2000余亩,水土流失治理率提升至81.4%,任河重现生机与活力。
(二)区域协作机制日臻完善。三地建立起跨省联合执法、应急联动、生态补偿等7项机制,累计召开联席会议12次,联合执法23次,成功解决跨界问题58个。任河流域治理工作获得国家层面高度重视,水利部将其纳入丹江口库区治理范围,三年来投入中央资金1.5亿元,实施10余个水土流失治理项目,治理面积达200平方公里;环保部将其纳入美丽河湖建设,计划投入中央资金4500万元,治理流域面积1053.15平方公里。
(三)绿色发展动能加速转换。生态保护带动产业转型。紫阳县26万亩生态富硒茶园蓬勃发展,茶叶综合产值达60亿元,茶叶年产量突破1.2万吨,带动12万茶农增收,茶农收入占比超40%;城口县发展“巴山原乡”生态旅游,年接待游客27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11.8亿元;紫阳县、万源市建成国家级多鳞白甲鱼种质资源保护区,推动生态渔业产值增长30%;紫阳县任河漂流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年接待游客15万人次,营业综合收入超1.1亿元,真正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四)社会治理效能全面提升。三地组建“河小青”志愿服务队,开展护河活动200余场次,公众环保满意度高达98%。任河流域协同治理经验先后被《人民政协报》《长江日报》等主流媒体报道,成为全国跨省河流治理典范,吸引众多省市前来考察学习。
三、经验启示:“任河模式” 的成功密码
(一)顶层设计是前提。通过跨省协议、联席会议等机制,打破行政壁垒,构建“目标统一、标准统一、行动统一” 的治理框架,确保全流域治理“一盘棋”。
(二)法治保障是根本。以人大立法、司法协作强化刚性约束,将生态保护纳入法治化轨道,形成“监督—整改—提升”的闭环管理体系。
(三)多元共治是关键。政府主导、人大监督、政协协商、社会参与、司法保障多维度协同发力,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治理网络,充分激发各方主体活力。
(四)科技赋能是支撑。运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建立智慧监管平台,实现流域治理精准化、高效化,提升生态保护的及时性与科学性。
(五)绿色转型是路径。依托生态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让“绿水青山”真正转化为“金山银山”。
陕川渝三地创新跨区域协同治理机制,实现了任河流域从“各自为政”到“全域共治”、从“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的历史性跨越。这一实践不仅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质安全筑牢坚实屏障,更探索出跨界河流治理的全新路径。未来,三地将继续深化协作,推动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磅礴的“任河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