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陕南绿茶抢“鲜”记之一盏茶的“功夫”

时间:2024-04-17 09:03作者:陈 嘉来源:《陕西日报》

一场春雨给紫阳县焕古镇的3万亩茶园带去了酣畅淋漓的“洗礼”,茶园里茶树上的新芽仿佛一夜之间冒出了头,翘首以待茶农的到来。

4月6日上午,66岁的焕古镇大连村村民郑章兰吃罢饭,挎上竹篓,戴上草帽,朝着茶园走去。她要开始当天的第二轮采摘。

每到采茶季,“时间就是金钱”在每一个茶农身上得到充分体现。争分夺秒的郑章兰趁着走路的空当,顺手从衣兜里掏出几颗大蒜,边走边剥了起来。“剥好的蒜等到下午回去炒菜用。天黑前还能再采一轮鲜叶。”郑章兰笑呵呵地说。

她告诉记者,春茶比较珍贵,镇上对鲜叶要求很高。采茶的时候,必须提采和折采,千万不能用指甲掐。只要品质好,价格就高,能卖到1公斤600元的高价。

郑章兰务工的紫阳县紫焕富硒茶叶有限公司园区位于大连村,园区内的山坡上种植着400亩茶树。

记者远远看去,几个茶农稳稳地站在陡坡间劳作。相比于平原地区,能自如穿梭在这高山茶园中,确实需要一些功夫。

“你看,这里是石质山体,茶树的根都深深扎进了石头缝里。采茶时,一只脚抵在茶树根部,一只脚站在茶垄间,稳稳当当。”大连村驻村第一书记朱晶现场演示起来。

采茶是个“手脚并用”的体力活。为了节省人力,去年,一条双轨运输轨道在园区建成投用。

“轨道长500米,能承载400公斤,农忙时可运输肥料、农机和鲜叶。整个运输过程可遥控操作,再也不用肩挑背扛,省了不少力气!”园区负责人李奎告诉记者。

在陕南山区,如何高效利用土地、提高劳动生产率曾是困扰人们的一道难题。而如今的焕古镇,得益于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先进理念的深入人心,茶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李奎告诉记者,紫阳富硒茶是中国地理标志农产品。园区严格按照管理技术规范进行采摘、修剪、养护、施肥。

“茶树基本上是齐腰高,这样不仅易于采摘,还有利于茶树吸收营养成分,避免‘一枝独大’的现象,新芽也会长得更繁盛。”李奎说。如今,茶园亩产鲜叶150公斤,是过去的2倍。

在与大连村一河之隔的金塘村,一个数字化茶园正在悄然“成长”。茶园内,每隔20米就有一个智能化喷淋装置,而指挥这些装置的“数字大脑”则位于10公里外的焕古庄园富硒茶业科技有限公司。

“现在,灌溉太方便了。只需通过电脑发出指令,所有的喷淋系统就会按照设定好的参数开始工作,工作效率大幅提升。”焕古庄园富硒茶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刘小军说。

随着采茶季的来临,古香古色的焕古镇上人流骤增,大家循着茶香而来。

刘小军说,他的销售展厅成了名副其实的接待大厅,前来订购新茶的人络绎不绝。大家在此品茶、赏茶,将简单的贸易变成了抚慰人心的品茗之旅。

而顾客所钟情的那一口滋味,其奥秘就在制茶车间里。此刻,摊晾的鲜叶正缓慢地挥发水汽。四五个小时后,依次经过分选、杀青、揉捻、烘干、提香等工序,鲜叶便可制成茶叶。

“制茶的步骤大同小异,关键在于工艺上的创新。”焕古庄园富硒茶业科技有限公司后勤部部长赵行虎说,茶叶还要经过窝堆、二次揉捻、循环烘干等过程。这些过程会发生更多化学反应,使茶叶在形状和口感上都达到更佳状态。

“如何对茶叶品质进行分级?”面对记者的问题,赵行虎带记者走到一台机器旁。“这是智能色选机,是为了满足细分市场的需求而设计的,可以把筛选完的茶叶再次筛选为不同等级。”赵行虎介绍,消费者在购买茶叶时,可以扫描外包装上的二维码进行茶叶信息追溯。产品名称、检测机构、检测人员、检测时间以及出厂日期等信息会一目了然地呈现出来。

焕古镇素有“贡茶之乡”的美称。目前,该镇茶产业综合产值已经突破6亿元。对于一个人口不足1.5万的小镇而言,能够取得如此成绩实属不易,其背后所付出的努力和心血可见一斑。

——原载2024年4月17日《陕西日报》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