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紫阳县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

时间:2023-07-19 09:30来源:紫阳县委办公室
文件名称 关于印发紫阳县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
索引号 zyxzfzyxzfbgs/2023-3887 公开目录: 县委文件
公开责任部门 紫阳县政府办公室 公开形式: 主动公开
文号 紫办发〔2023〕8号 成文日期: 2023年07月19日
有效性 有效 公开日期: 2023年07月19日
内容概述 关于印发紫阳县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镇党委、镇人民政府,县委及县级国家机关各部门,各人民团体,中央和省市驻紫各单位:

《紫阳县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试点实施方案》经县委、县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落实。

中共紫阳县委办公室  紫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年7月19日

紫阳县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试点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安康市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安办发〔2023〕2号)《紫阳县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紫办发〔2023〕1号)精神,扎实推进乡村建设,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率先打造一批具有紫阳特色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和“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科学论断,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关于乡村建设系列决策部署,顺应广大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以推进乡村建设行动为牵引,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为契机,立足紫阳区位特点,突出产业优势、地域文化、田园风光、乡村治理等重点,着力打造一批生态美、村容美、庭院美、生活美、乡风美的农旅融合、林旅融合、文旅融合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二、工作目标

从2023年开始,创建6条示范线、13个特色示范村、300户美丽庭院户,启动城关镇青中村,蒿坪镇蒿坪村、改革村、金石村、黄金村,向阳镇营梁村6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市级试点村建设,同步启动城关镇塘么子沟村,向阳镇贾坪村,焕古镇大连村、焕古村,高桥镇兰草村、裴坝村,汉王镇农安村7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县级试点村建设,逐年扩大试点范围,探索形成可学习、可借鉴、可持续、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带动打造一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典范。

市级试点示范村建设以《安康市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试点评价指标体系(试行)》为准,县级试点示范村参考市级标准执行。城关镇青中村、塘么子沟村注重打造以民宿康养、品茗观光为主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蒿坪镇蒿坪村、改革村、金石村、黄金村注重打造以紫阳美食、研学体验为主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向阳镇贾坪村、营梁村注重打造以茶歌文化、会馆文化、茶山观光为主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焕古镇大连村、焕古村注重打造硒茶文化、休闲康养为主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高桥镇兰草村、裴坝村注重打造以田园风情、休闲旅居为主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汉王镇农安村注重打造特色美食、红色旅游为主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通过试点引领,到2025年,建成一批村美人和共富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持续激发乡村发展内生动力,引领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三、建设内容

(一)实现乡村持续增收。把培育壮大特色富民产业放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优先位置,强化对乡村产业建设、集体经济发展的支持与引导,不断提升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产业发展的层次与水平。

1.推进产业精准到户。要切实保护耕地,保证粮食种植面积,确保粮食安全;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着眼于“4+3”产业链,做好“土特产”文章,着力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创响一批“土字号”“乡字号”品牌,加快构建“一村一品”产业格局;按照“经营主体+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农户+基地”的模式,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把产业增值环节更多留在农村、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大力发展种养、美食、休闲体验、家庭民宿等多种业态的庭院经济,试点村每个有条件的农户都要有一项可持续增收的产业,产业收入占农户经营性收入的60%以上。

牵头单位:县农业农村局

配合单位:县发改局、县乡村振兴局、县财政局、县供销联社

责任主体:相关镇党委、镇人民政府

2.推进就业精准到人。根据各试点村的主导产业及乡村振兴发展需求,紧盯“4+3”产业链建设、紧跟群众就业需求,持续开展到村职业技能培训,确保人人有技术,个个有专长,不断拓展就业空间和渠道,提升培训就业率,促进参训群众稳定就业,延伸新就业形态,提高就业水平。

牵头单位:县人社局

配合单位:县乡村振兴局、县财政局、县农业农村局

责任主体:相关镇党委、镇人民政府

3.壮大村集体经济。选优配强村级党组织班子,积极培育产业带头人和能工巧匠,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持,建立集体经济发展奖励激励机制,激发集体经济组织主要经营管理人员发展集体经济的积极性、主动性。深化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盘活资源资产资金,依托村级集体资源禀赋、经济基础、人文特色,通过村企联合、龙头带动、社会帮扶等方式,积极创办领办资源开发型、产业带动型、劳务服务型等经营实体,多方拓宽集体经济发展路径,有效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不断增强集体经济实力。建立完善集体经济发展激励机制,加强对集体经济发展的指导与管理,强化村集体资产安全监管,确保“三资”保值增值。试点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0万元以上。

牵头单位:县农业农村局

配合单位:县委组织部、县乡村振兴局、县财政局、县民政局

责任主体:相关镇党委、镇人民政府

4.促进融合发展。立足本区域统筹规划产业发展,充分发挥各类产业园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带动作用,科学布局生产、加工、销售、消费等环节,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全面提高产业品牌、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加快构建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打通城乡要素自由流动的制度性通道,推动形成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工农互促的发展格局;树立带动农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的发展导向,依托农业农村资源,发展乡村二三产业,使农业多种功能、乡村多元价值得到有效开发;大力推进特色产业与新业态深度融合,积极拓展农业体验、观光、休闲、研学、康养和传承文化等功能,依托自然风光、特色产业等优势,打造共享生态特色农庄、康养民宿、休闲采摘、农事体验、非遗工坊等新业态,培强培优一批乡村旅居目的地,营造宜居宜业新空间;支持有条件的村创建国家和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乡村振兴科技示范村,促进农旅融合、林旅融合、文旅融合、产学研融合发展,努力实现产业提效、农民增收。试点村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牵头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发改局

配合单位:县乡村振兴局、县财政局、县林业局、县文旅广电局、县教体科技局

责任主体:相关镇党委、镇人民政府

(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以“三清、四改”工程(清理生活垃圾污水、清理乱堆乱放、清理乱搭乱建,改房、改厨、改圈、改厕)为抓手,聚焦农村厕所革命、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治理、提升住房品质等重点,补齐农村人居环境设施短板,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

1.清理垃圾污水。全面开展农村道路、河流(河沟)、公共活动场所和农户庭院垃圾清理。建成符合农村实际的农户分类减量收集、镇村清运、县集中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健全废旧物品资源化回收、储运和利用设施体系;建设县城第二生活垃圾处理场,提升改造蒿坪热解气化垃圾处理场,建立有稳定的保洁队伍、有完备的设施设备、有完善的监管制度、有长效的资金保障、有全民参与的常态化保洁机制,实现村内垃圾日产日清,试点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率达到90%以上。加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维管护,保障设施正常运行、污水达标排放;因地制宜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集镇污水处理厂可覆盖的村域要配套建设污水收集管网,实现生活污水应收尽收;集镇污水处理厂覆盖不到的居住聚集区域配套完善污水处理设施,分散区域农户生活污水结合农村改厕合并治理,做到村内无污水乱排乱流,试点村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70%以上农户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

牵头单位:县住建局、市生态环境局紫阳分局

配合单位:县乡村振兴局、县水利局、县农业农村局、县自然资源局、县供销联社

责任主体:相关镇党委、镇人民政府

2.清理乱搭乱建。全面清理村内公共场所、村内巷道、主次干道两侧、农户房前屋后私搭乱建,规范农村户外广告设施、牌匾标识设置,清除区域内建筑物外立面、电线杆、挡墙护坡上的乱贴乱画、乱喷乱涂以及乱挂乱吊,拆除不规范户外广告、宣传牌匾;加强农村电力线、通信线、广播电视线整治,规范线缆铺设,加大力度消除空中缆线杂乱存量。依法清理整治残垣断壁、闲置庄基地,充分利用清理的废弃地、边角地等发展庭院经济,建设农家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

牵头单位:县农业农村局

配合单位:县发改局、县住建局、市生态环境局紫阳分局、县自然资源局、县市管局、县林业局、县经贸局、县文旅广电局、国网紫阳供电公司、电信紫阳分公司、移动紫阳分公司、联通紫阳分公司

责任主体:相关镇党委、镇人民政府

3.清理乱堆乱倒。引导动员群众改变生产观念,深入田间地头清理农作物秸秆、废弃农膜及农药包装等废弃物;开展农村散养畜禽污染整治,加强秸秆综合利用和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全面提升农业生产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加强巡查检查、联合执法,严惩沿河、沿路抛洒倾倒生活垃圾、建筑垃圾、装修垃圾等行为,全面清理江河、道路沿线等区域可视范围内乱堆垃圾和农业生产废弃物等;加强农户庭院整治,指导农户整齐有序摆放室内物品,规范堆放生活柴草等生活物品和生产设备器具。

牵头单位:县农业农村局

配合单位:县发改局、县住建局、市生态环境局紫阳分局、县水利局、县经贸局

责任主体:相关镇党委、镇人民政府

4.实施“四改”工程。积极推进住房改造、厨房环境改善、提升农村如厕环境、规范畜禽养殖,高质量推进农村群众生活基本保障工程建设。持续开展农村房屋安全提升行动,常态化组织房屋安全性评估或鉴定,健全受灾农房除险加固和搬迁重建机制,确保农村住房达到基本的抗灾抗震设防要求,按照农村住房质量标准实施房屋房顶、门窗、墙面、楼面改造提升,建设改造农户房屋,鼓励随形就势,就地取材,回归自然,彰显特色;按照改灶、改台、改橱、改管、改水“五改”(参照紫政办发〔2023〕18号)要求实施厨房改造,确保厨房达到设施齐全、布局合理、明亮整洁;引导群众转变守旧观念,消除厕所粪污污染,坚持因村因户施策,推行水冲式卫生厕所模式,厕所粪污“三格式”化粪池处理和纳入污水管网统一处理,逐步推进户厕入院入室,试点村普及无害化公共厕所,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5%以上,公厕设施完好、专人保洁、日扫日清。

牵头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住建局、县乡村振兴局

配合单位:县发改局、县财政局、县卫健局、县市管局

责任主体:相关镇党委、镇人民政府

(三)提升村容村貌。突出乡土特点和地域特色,不断改善水、电、路、通讯等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实施“五化”(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庭院经济化)工程,实现村庄容貌提升。1.坚持规划引领。镇主要领导、村组干部、群众代表、规划编制单位四方紧密结合,发挥定点帮扶高校和科研机构人才优势,科学有序推进村庄规划编制,实现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试点村规划全覆盖。合理划定各类空间管控边界,不可触碰耕地红线、生态红线、河湖边界。村庄规划要结合当地自然地貌、田园风光、风土人情,做到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合理布局,促进村庄形态与自然环境、产业布局、传统文化相得益彰。围绕农民产业就业增收,重点突出农田水利、农业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确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形态;围绕生活便利化,重点完善农村基本设施及基本公共服务配套;围绕环境提升,重点规划“三清、四改、五化”工程;围绕乡村有效治理,选精选好乡风文明改善的具体载体。

牵头单位:县委农办(县农业农村局)、县自然资源局

配合单位:县发改局、县住建局、县农业农村局、县乡村振兴局

责任主体:相关镇党委、镇人民政府

2.实施“五化”工程。抓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安排及实施,持续推进“五化”工程建设。硬化庭院院及连户路,建设整洁有序的居住环境;落实“三化一片林”建设和其他项目实施村庄绿化、路渠绿化,组织群众开展路旁、水旁、村旁、宅旁“四旁”植树等活动;因地制宜实施增绿添彩工程,加快村内公共区域、主次道路、村内渠塘、房前屋后绿化、美化,达到村域范围内无黄土裸露、绿化树种搭配合理,实现季季有花、四季常青;村级公共活动场所、居住密集区(安置点、自然院落等)配备照明设施,方便群众生活;组织动员农户在庭院内按宜架则架、宜园则园的原则建设经济实用的小花园、小菜园、小果园、小游园。

牵头单位:县乡村振兴局、县农业农村局

配合单位:县发改局、县财政局、县住建局、县林业局、县库区移民工作站

责任主体:相关镇党委、镇人民政府

3.厚植农耕文化。立足乡土特征、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注重保护、修缮和用好古建筑等文化遗存,扮靓村庄入口、住宅门口和道路交叉口。注重保护传统村落和特色民居,充分挖掘和保护乡村民俗和优秀文化遗产,利用传统工艺、紫阳民间习俗、紫阳民歌、紫阳手工茶、紫阳蒸盆子等,打造乡村特色演艺,丰富村庄文化底蕴,赓续农耕文明。

牵头单位:县住建局、县文旅广电局

配合单位:县发改局、县农业农村局、县乡村振兴局

责任主体:相关镇党委、镇人民政府

4.完善基础设施。开展“四好农村路”示范创建,推动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往自然村覆益、往住户延伸,促进农村公路与乡村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实现30户以上自然村(组)通硬化路。巩固提升农村电力保障水平,用电可靠率达到99.8%。完善村庄公共照明设施。推进清洁能源向农村延伸,逐步提高清洁能源在农村生活用能中的比重。健全村庄供水工程体系和管护机制,实现农村安全饮水全覆盖,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5%以上。加快农村千兆光网、移动物联网建设提标扩面,实施农村光纤宽带网络“村村通”工程,实现光纤、宽带和4G网络全覆盖,消除农户居住地、产业园区等区域信号盲区。推动基础网络运营商加快骨干网扩容升级,提高网络承载能力,探索开展农村5G建设试点,促进数字技术与农村生产生活深度融合,积极构建数字乡村。

牵头单位:县发改局

配合单位:县交通局、县水利局、县民政局、县经贸局、国网紫阳供电公司、电信紫阳分公司、移动紫阳分公司、联通紫阳分公司

责任主体:相关镇党委、镇人民政府

(四)构建和谐村庄。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村入户,把农耕文明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不断完善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进一步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1.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诚孝俭勤和”新民风建设,弘扬孝义文化,深入开展文明家庭、五好家庭、星级文明户、五美庭院系列创建活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引导形成诚实守信、敬老孝亲、睦邻友善、助人为乐的良好社会风尚。强化法治教育,推进移风易俗,引导农民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自觉遵守村规民约。持续优化文化理事会,全面推进农村移风易俗,用好用活“一约四会”,有效发挥村规民约、家教家风作用,落细落实约束性措施,持续开展红白喜事大操大办和人情攀比专项治理,反对厚葬薄养、杜绝铺张浪费、抵制封建迷信,引导农民群众改变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

牵头单位:县委宣传部

配合单位:县委宣传部(县委文明办)、县教体科技局、县民政局、县文旅广电局、县妇联

责任主体:相关镇党委、镇人民政府

2.繁荣乡村文化。加强试点村公共文化阵地建设,推进农村图书馆服务点,指导建设文化服务队伍,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农村文体活动设施功能,增加更多具有农耕农趣农味、充满正能量、形式多样接地气、深受农民欢迎的文化产品供给。按照“建设一支文化社团、开展一项非遗传承、办好一项常态化群众文化活动、建成开放一个村史馆、建好用好一套便民应急广播”的“五个一”要求,丰富乡村文化生活和文化业态。

牵头单位:县文旅广电局

配合单位:县委宣传部(县委文明办)、县农业农村局、县乡村振兴局、县教体科技局

责任主体:相关镇党委、镇人民政府

3.完善公共服务。以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为目标,健全完善农村公共服务设施。行政村建成标准化村卫生室,配齐乡村医生和基本药物,实现村级基本医疗服务全覆盖。完善农村学前教育资源布局,拓展集镇、社区及大村幼儿园服务范围,保障试点村幼儿方便就近入园,满足农村适龄儿童入园需求。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确保脱贫人口、监测对象、低保对象、特困人员、低收入群体等困难人群应保尽保。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医养结合多层次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切实解决农村残疾人托养问题,加强农村互助幸福院经营管理,实现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

牵头单位:县卫健局、县教体科技局、县民政局

配合单位:县发改局、县乡村振兴局、县医保局、县残联

责任主体:各相关镇党委、镇人民政府

4.改进乡村治理。以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为优先方向,树立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的理念,改进和完善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领导作用,巩固提升省级标准化示范村党组织创建活动,持续开展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派强用好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推动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全面提升、全面过硬。牢固树立大抓基层的工作导向。强化县级党委抓镇促村职责,全面推行村级事务阳光工程,完善村级综合服务站点,推进“一站式”便民服务。加强平安乡村建设,健全农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积极培养“法律明白人”,开展“平安村”等创建活动,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建设法治乡村。深化“321”基层治理模式,加强网格员队伍建设,调动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治理,增强村级组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能力。积极推广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等治理方式,推行乡村网格化管理、数字化赋能、精细化服务,让农村既充满活力,又稳定有序。

牵头单位:县委组织部、县委政法委、县民政局

配合单位:县委宣传部(县委文明办)、县发改局、县农业农村局、县乡村振兴局、县司法局、县审批服务局

责任单位:各相关镇党委、镇人民政府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县委书记、县长任组长,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任责任副组长,组织、宣传、发改、民政、财政、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住建、农业农村、林业、乡村振兴、文旅广电、卫健、妇联等部门为成员的紫阳县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委农办(县农业农村局),具体负责日常工作,并设立工作推进、规划统筹、考核督导3个专班,统筹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试点各项工作。县级四大班子主要领导和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各包抓一个市级试点村(县委书记包抓城关镇青中村,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包抓蒿坪镇蒿坪村,县政府县长包抓蒿坪镇金石村,县政协主席包抓蒿坪镇改革村,县委副书记包抓蒿坪镇黄金村、县政府分管领导包抓向阳镇营梁村)。各相关镇也要成立相应组织机构,细化工作任务,明确责任清单,建立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包抓试点村工作机制,强力推进各项任务落实落地。

(二)科学编制规划。按照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充分听取农民意见,遵循历史沿革,结合现实需要,务实编制简明实用、符合乡村发展规律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规划,做到分区功能定位明确、房屋建设依规管控、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合理布局,实现试点村规划全覆盖。要编制村容村貌提升导则,加强村庄风貌引导,强化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促进村庄形态与自然环境、传统文化相得益彰、互促共进。县巩固衔接资金按有关规定可用于规划编制,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试点村建设规划按程序报规划统筹专班审核后实施。

(三)强化政策支持。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捆绑使用、各计其功”的原则,建立政府奖补引导、农村集体和农民投入相结合、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渠道多方式投入机制,积极争取市级奖补,不断加大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试点村建设的投入。县上统筹相关项目和资金,按规划组织实施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试点村建设。对符合条件的项目,可纳入地方政府债券支持范围予以支持。加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用地保障,优先安排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综合运用奖补、贴息、参股、对口帮扶、社会捐赠等方式积极引导村集体经济、社会资本、金融资本参与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四)加强考核评估。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试点村建设工作纳入乡村振兴考核重要内容。县、镇两级要加强统筹安排、检查调度、督办考核,强化考核评估结果运用。对工作滞后、推进不力的予以通报约谈;对工作成效突出的予以奖补激励,并与县级支持政策和奖补资金挂钩。具体奖补激励办法由县委农办(县农业农村局)牵头,会同县财政局、县乡村振兴局等有关部门研究制定。

(五)广泛宣传发动。各级各部门要深入宣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重要意义和政策措施,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良好氛围,充分激发和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参与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认真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及时发现、培育和选树先进典型,发挥试点示范、引领带动作用,全面展示新时代紫阳乡村建设新面貌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