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紫阳县位于陕西省的南部,北依秦岭,南枕巴山。长江最大支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汉江穿境而过,明正德七年即公元1512年置县。这里是贡茶之乡,这里的茶成为贡茶可以追溯到大唐建立贡茶制度之前的周朝。在该县一直流传着一个凄美故事:大唐开元年间,宫廷茶艺师察道不幸卷入太子之争,遭人陷害。其女逃至紫阳汉江边,隐姓埋名,刻苦研习种茶、制茶、煮茶技艺,历经数载终于焙制出上等好茶,扬名京城并借进京献茶之机,向皇帝陈述了父亲当年冤情,继而得以昭雪正名,新焙制之茶也被钦定为朝廷御用之茶。
人们为纪念这位为紫阳茶作出贡献的姑娘,称她为宦姑,即官宦之女,一说唤姑,即呼唤姑娘归来。将她生活的地方,江中一滩叫宦姑滩,也即唤姑滩。该地现属焕古镇,意为古镇面貌焕然一新。这虽是个传说,是个故事,但绝非空穴来风,凭空臆造。至今在该镇仍有一个始建于唐朝的洪恩寺,后改名东明庵。而且在县内的城关青中村、毛坝关坪山、麻柳火石煸等地还有多处茶园曾叫皇茶园。到了清朝,紫阳茶成为全国十大贡茶之一,朝廷督办紫阳春分茶的公文保存在陕西博物馆内。
紫阳气候条件独特,非常适宜茶叶生长,其品质十分优良。又因距古长安只有秦岭相隔,又有汉江之便,故紫阳茶得以从水陆两路销往全国各地,成为中国第一条茶马古道——陕甘茶马古道的茶源地并汇入古丝绸之路,进行茶马交易。
新中国成立后,紫阳茶得以快速发展,茶园面积不断扩大,生产能力大幅度提升,在省内外均产生巨大影响。20世纪八十年代,普查发现紫阳土壤中富含硒元素。之后经科研检测,紫阳茶中含有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硒,引起著名营养学专家于若木和众多科研人员的高度关注。于老先生曾多次率队到紫阳实地考察,取样分析,并召开座谈会。自此,紫阳茶有了科学的界定,有了富硒茶的美名。于老为紫阳富硒茶题词:“开发富硒紫阳茶,为全国人民健康服务是紫阳县义不容辞的责任。”进入新世纪,紫阳富硒茶加工工艺不断改进,产品类型不断增多,开发出了绿茶、红茶、白茶、茯茶等多种品种,为不同体质人群的健康保健提供了多种选择,市场反响良好。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这些产品又一次踏上新丝绸之路,奔向远方。
紫阳又是民歌之乡。紫阳民歌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两湖两广的移民顺江迁徙而来,世代繁衍生息,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既兼容南北又独具特色的陕南民歌代表——紫阳民歌,其种类有小调、号子、花鼓等多种类型。20世纪七十年末到八十年代,紫阳文艺工作者深入民间广泛采风,收集整理了几千首在民间流传的民歌并汇编成册,形成了一批宝贵的文化财富。进入新世纪,紫阳音乐人继承与创新并重,创作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新民歌,受到国内音乐界的一致好评,在群众中广为传唱。2010年全国首部实名电影《郎在对门唱山歌》在紫阳拍摄完成,2011年该片荣获第十四届国际电影节五项大奖,其主题音乐获音乐奖,一举将紫阳民歌推向国际视野。
紫阳是贡茶之乡、是富硒之乡、是民歌之乡,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山好水好茶好歌好。讲好紫阳故事,传递最美声音,把碎片化的文化系统化,把茶与歌、山与水融合起来,把美丽紫阳呈现给全国、全世界,我们责无旁贷,使命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