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阳县按照“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总体目标,紧盯就业核心,强化产业配套,坚持精准搬迁、精准施策、精细管理,实现了易地搬迁对象产业项目和增收技能全覆盖,促进了搬迁群众就业增收稳定脱贫,夯实了社区群众“乐业安居”的坚实基础。
一是坚持搬迁安置与后续扶持一体谋划、同步推进。搬前精准掌握搬迁对象家庭结构、收入状况、土地面积、产业基础、就业意愿等基本情况,逐户建立档案,制定帮扶计划,提前谋划集中安置小区产业发展计划和搬迁对象就业增收措施。坚持围绕园区建社区、围绕社区建工厂,对集中安置社区统一规划建设,同步落实产业配套。全县累计建设产业园区104个、社区工厂86个,100户以上搬迁安置点基本实现产业就业配套全覆盖。统筹整合各类资源,加大政策投入支持,制定出台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到户项目扶持、产业精准扶贫等举措,全面落实“五个一批”就业办法,不断拓宽就业增收渠道,持续带动搬迁群众稳定发展。
二是坚持技能培训与保障就业有机结合、良性发展。以足疗养生、家政服务、民歌茶艺、特色烹饪、电子商务、建筑劳务、针织缝纫为重点,打造“紫阳修脚师”“紫阳月嫂”“紫阳味道”等特色品牌,累计开展免费技能培训4.7万人次,就业率达到70%以上。与远元集团签订5年2万人的用工协议,投资3000万元建成国内首个修脚技师培训基地,带动7000余户搬迁群众实现稳定增收。抢抓东部产业转移、苏陕扶贫协作等战略机遇,按照“园区总部+社区企业+搬迁群众”的思路,充分利用搬迁安置社区闲置门面房,大力引进毛绒玩具、服装鞋帽、电子元件、茶叶加工等社区工厂86家,带动3000余人稳定就业。出台《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援企稳岗支持产业健康发展实施办法》,采取“外出务工直通车”“点对点”免费直达专列等有组织劳动转移输出3.7万人次。
三是坚持一业突破与多业联动互为促进、壮大产业。持续壮大富硒茶主导产业,累计发展茶叶25万亩,全县12万人从事茶叶生产经营,农民年人均茶叶收入4400元。大力发展魔芋、林果、畜禽养殖等特色富硒产业,中长效产业实现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全覆盖。设立5000万元产业发展基金,开发惠农e贷、惠农富硒贷、茶叶贷等信贷产品,全方位保障搬迁群众发展产业资金需求。通过股权收益、订单生产、务工薪酬等方式,促进群众多渠道增收。全县发展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42家、现代农业园区114个、农民专业合作社695个。持续深化“百企帮百村”活动,凝聚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开展消费帮扶,助力搬迁后续扶持。
四是坚持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功能配套、提质增效。按照“5+1+X”架构标准,在搬迁安置社区配建党群服务中心,“一站式”服务窗口,成立物业管理机构,寓管理于服务、融服务于管理,实现了搬迁社区“有人管事,就近办事”。构建全科全域全员网格体系,增设专职综治人员27名、全科网格员122名,建成标准化调解室9个、警务联系点18个。大型安置点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补短板项目快速推进,建成污水处理项目19个、垃圾处理项目4个、医院4个、学校(幼儿园)16个。持续推进“诚孝俭勤和”新民风建设,广泛开展“文明家庭” “致富标兵”“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选树表彰,增强搬迁群众归属感认同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