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开放为动力,着力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积极应对洪涝灾害冲击,大力实施生态立县、产业富民、民生优先战略,全县经济整体呈现稳定恢复、稳中趋缓的态势。
一、2021年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预计实现生产总值106亿元,同比增长5.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1.13亿元,税收收入占比8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加0.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32亿元,同比增长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0%;非公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5.8%。2020年度县级财政管理绩效综合评价位列全省第一,获得财政部通报表扬。
二、2021年工作成效和亮点
(一)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健全县级领导包抓、县镇专班推进、季度集中开工、跟踪督查通报等工作机制,充分凝聚项目工作合力。全县150个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全部开工,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5亿元。25个市级重点建设项目全部开工,完成投资33.36亿元,占年度任务的114.2%。15个市级重点前期项目已全部完成论证、设计等前期工作,占年度任务的100%。新策划储备50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79个、占市定任务的493.8%,开工转化项目9个、占市定任务的300%。赴北京、长沙等地组织招商推介活动22场次,招引落地项目25个,招商到位资金74.5亿元。
(二)乡村振兴开局良好。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全市率先成立乡村振兴局,及时调整充实县镇村三级帮扶队伍,形成了县级统筹、镇级保障、村级落实的责任体系。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指标,健全机制政策,全县无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脱贫人口住院合规费用报销比例达到80%,农村人口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97.8%,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参保率100%。临时救助8466人次,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农村低保。强化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认真开展“六查”“六问”工作,扎实抓好中省市反馈问题整改,全县现有监测对象2897户9990人,无返贫和致贫农户。加大产业扶持和就业帮扶,176个村集体经济对接313个经营主体带动1.05万户脱贫户增收,组织脱贫劳动力务工6.1万人,开展免费技能培训3934人,新社区工厂安置脱贫人口937人。强化搬迁后扶和社区产业配套,47个100户以上安置社区实现产业、新社区工厂全覆盖。统筹整合资金6.3亿元,下达五大类项目464个。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持续提升,改厕3315座,2个乡村振兴示范镇、36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稳步推进,被确定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
(三)特色产业日益壮大。坚持“一业突破、多业并举”,大力发展富硒农业、新型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友好型产业,不断完善“硒+X”产业体系。积极推进茶产业创新转型升级,新建标准化茶园3185亩,改造低产茶园2万亩,年产茶叶9523吨、同比增长8.2%,综合产值突破50亿元,品牌价值达62.22亿元,紫阳富硒茶入选十四运官方特许商品,紫阳县被授予“2021年度全国区域特色美丽茶乡”称号,连续四年荣膺全国茶业百强县。新创建市级现代农业园区9个,农业园区提质增效85个。严格推行企业“六个一”包抓机制,硒产业科技孵化服务中心加快实施,新建标准化厂房1.4万平方米,新引进入园企业3户,新培育规上工业企业4家。茶马古道游客服务中心、栈道建成投用,青中郭家梁民俗集群试运营,“春之茶”开园季、第一届生态旅游形象大使选拔赛、第二届山地自行车越野赛等活动成功举办,大型茶歌实景剧《郎在对门唱山歌》入围2021年度省委宣传部重点文艺创作资助项目,“汉江画廊·茶歌紫阳”旅游品牌形象不断提升。县养老公寓投入运营,华阳医养中心主体竣工,蒿坪硒康医养综合体启动建设,多样化、多层次养老服务格局正在形成。建成电商物流资源信息共享平台,打造镇村电商标准化示范站点18个,培训从业人员2.6万人,平台销售收入2.2亿元。
(四)城镇面貌明显改善。固定资产投资32.4亿元,实施城镇重点项目28个,完成紫府路综合改造、487户棚户区改造和县委县政府、桥沟片区等2238户老旧小区改造,河堤路防洪治污道路提升二期、汉江大桥至彩虹桥道路工程、紫邑新城至紫阳初中部人行栈道、西门河避灾广场建设稳步推进,建成充电站1处充电桩10个,新增停车位100个、天然气用户600户。全面推进城区垃圾分类试点工作,持续加强城区物业管理服务监管力度。巩固提升国家卫生县城、省级生态园林县城创建成果,扎实开展市容卫生、户外广告等领域专项整治。集中建设蒿坪副中心和焕古、向阳特色小镇,重点支持沿江镇建设,全面提升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深化“诚孝俭勤和”新民风建设,大力推动“三治融合”,积极打造“五新”社区和善治乡村,持续改善乡村环境和发展面貌,创建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2个。
(五)生态环境持续好转。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持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严格落实国家生态主体功能区规划,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立“三线一单”环境管控体系,切实维护生态环境安全。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扎实抓好大气污染防治、秦岭生态环保、汉江水质保护等工作,巩固提升环保反馈问题整治成效,全面完成既定污染物减排和节能降耗任务,汉江出紫断面水质稳定达标,空气优良天数保持全省前列。统筹山水林田湖系统治理,加快建设城乡环保设施,大力实施汉江流域环境综合治理、蒿坪河流域污染防治、绿化造林等生态修复工程,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
(六)改革创新蹄疾步稳。深化“放管服”改革,提升“全程代理”模式,深入推进优化营商环境“10+2”专项行动、“五大特色行动”和年度“五大专项行动”,180项事项实现“一枚印章”审批,595项事项“网上可办”,600项事项“最多跑一次”。全县新增市场主体2569户,“五窗联动”改革措施在全省复制推广。深化政企院校战略合作,加强品牌建设、标准制定、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和人才培养,推动更多创新成果落地转化。建立创新激励考核机制,以更大力度争取中省市改革创新试点,推动各行业领域工作创新,持续加快创新发展。
(七)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办好民生实事,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新需求。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全面提升教育质量,投入2.97亿元新建和续建教育项目16个,二本以上达线人数十五年连增,职普比4:6招生任务全面完成,补充新任教师163名,实施各类教师培训2800余人次,培养省市县教学能手82名,排名全省各县(区)学科类机构压减占比第一。深入推进“健康紫阳”建设,完善县镇村公共卫生一体化服务机制,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做好文物及非遗传承保护,持续巩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成果。不断拓宽就业渠道,稳步扩大医保社保覆盖面,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深入推进“平安紫阳”建设,着力防范化解各类风险,社会大局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