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加减乘除法 服务高质量发展——紫阳县级财政管理绩效工作纪实

索引号 公开目录: 财政收支信息
来源 紫阳县财政局 公开日期: 2021年12月16日
内容概述 巧用加减乘除法 服务高质量发展——紫阳县级财政管理绩效工作纪实

近日,一则《紫阳县2020年度财政管理绩效综合评价喜获全省第一》通讯报道迅速在网上刷屏。据悉,紫阳县财政管理绩效综合评价继2019年列全国1862个县第43名、陕西省第10名后再获佳绩,以平均得分97.1分,列全国1862个县第12、全省第1的优异成绩,获得财政部通报表扬。

紫阳的财政管理绩效是如何从名不见经传而一跃为全省、全国前列的呢?这得益于:近年来,紫阳县聚焦“六稳”、“六保”任务,始终紧扣加强财政绩效管理这一工作主线,从科学预算编制、优化支出结构、增强财政可持续性、加大预决算公开等方面入手,全力加强探索实践,巧用加减乘除法,做好生财、聚财、用财、理财文章,实现了“财政绩效管理水平实现大提升,服务保障能力持续增强”的良性发展目标,为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地财力保障。


巧用加法  聚力增收


充分发挥财政部门牵头抓总作用,着力从“培植财源、强化征管、加大争取”下功夫,不断调结构、提质量,有力地促进了财政收入“质”“量”稳步提升。

在培植财源上,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累计安排风险补偿金4820万元,撬动金融机构发放小额贴息贷款74138万元,全力支持贫困群众发展产业增收脱贫;设立特色产业贷风险补偿金3000万元,为县域内发展特色产业的中小企业、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免担保、免抵押、基准利率的信贷服务,撬动引导商业银行贷款额度10642万元,帮助企业融资发展。按照“拨款变投资、资金变基金、直接变间接、分散变集中、无偿变有偿”的思路,建立产业发展基金,引导和撬动社会金融资本投入产业发展。为缓解全县中小企业还贷、续贷期间的资金周转困难,制定《紫阳县中小企业还贷周转金管理暂行办法》,成立县投融资公司和财信担保分公司,累计投放过桥贷款20925万元、提供担保贷款84684万元,进一步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支持企业正常经营发展。

在税收征管上,从协税互税、信息共享、资金支付、税款合作征收等方面,加强与征收部门的沟通协调,分析研究解决征收中存在的困难问题,推动征收工作落实。重点对出让土地、占用耕地、房屋买卖租赁等方面的税费进行清收,加强对固定资产投资相关税收的管控,防止“跑冒滴漏”。加大闲置资产、停车场、单位及安置点门面房的处置和招租力度,对能够出售或出租的资产实行拍卖或招租,确保形成实际收入。五年累计组织地方一般预算收入60679万元,税收收入占比从2015年的33.9%提高到2020年的80%,收入结构不断优化,收入质量稳步提升,税收占比达历史最高水平。

在向上争取上,深入研究吃透中省政策导向和资金投向,积极配合各项目主管部门推进项目储备和申报,加大赴省到市对接汇报力度,积极争取资金扶持和转移支付倾斜。上级转移支付收入从2015年的193161万元增长到2020年的328636万元,年均增幅11.4%,为全县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


巧用减法  聚力节支


始终坚持民生至上理念,按照“量入为出、量力而行”的原则,通过严控支出、开源节流,将该减下来的支出减下来,该清理的资金进行清理盘活,确保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关键处,重点保障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

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厉行节约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控制一般性支出,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兜牢“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支出底线。全县公共预算支出从2015年的213055万元增长到2020年的485314万元,年均增幅18.5%,公共预算支出中民生支出从178752万元增长到402059万元,民生支出占比始终保持80%以上,有力保证了重点项目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

严格实行存量资金定期清理制度,实行存量资金月清理、季通报,对一般公共预算结转结余资金,结转两年以上的全部补充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对按规定应当调入一般公共预算的政府性基金预算结转结余资金,调入一般公共预算统筹安排;对上年结转资金和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全部纳入预算统筹安排。通过减少闲置资金沉淀,近五年,共盘活各类财政存量资金5.4亿元,统筹用于民生改善。


巧用乘法  聚力提质


紫阳作为财政穷县,自身财力十分有限、收支矛盾异常突出,为精打细算花好每一分钱,紫阳财政部门着力在细、严、全、实上做文章,充分发挥多措并举聚合而成的乘数或倍数效应,有效提升了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水平,确保了财政资金安全高效运行。

预算编制突出“细”。严格落实有关法律规定和财经政策,按照县级财政管理综合评价方案要求,提高收支预算编制的完整性,以预算收支平衡为重点,进一步提高预算编制科学化水平;完善支出标准体系,提高项目支出预算编制质量。

预算执行突出“严”。硬化预算约束,严格坚持“有预算不超支、无预算不开支”。同时,建立督查指导制度,成立督查指导组,定期到镇到部门到项目现场开展督导,切实加快资金拨付进度,提高资金的实际支付率和及时性,确保全年预算执行均衡有效。

监督管理突出“全”。积极推进“陕西财政云”,实现了国库集中支付的全面电子化管理,优化了资金拨付流程,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借助资金动态监控系统,加大财政资金动态监控管理力度,实现了从项目申报、资金分配、绩效管理、资金支付、资金预警各环节全程监控。将绩效管理与预算管理全过程深度融合,按照“谁使用资金,谁负责绩效”的原则,强化绩效目标管理,建立预算安排与绩效目标、资金使用效果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加强绩效目标执行的动态监控,通过利用扶贫资金动态监控系统和项目单位按时上报绩效监控运行表的方式,对项目目标实现情况和资金执行情况实行“双监控”,实行“季度考核通报、年终总评考核”的工作机制,全面开展绩效评价,实现了省对县扶贫资金绩效考核三年优。加强公共资产规范管理,推行“资产专管员”和“定期检查”两项制度,推进资产条码化管理,加强扶贫资产管护,有效提高了单位资产管理的精细化、科学化管理水平。以“放管服”改革为抓手,以提高政府采购监管质量和服务水平为目标,扎实推进电子化政府采购和招投标管理,逐步形成“放管结合、服务优先”的工作格局,使政府采购真正成为阳光采购、效益采购。“十三五”以来,全县共实施政府采购和工程招投标项目1947批次,采购金额635166万元,节约财政资金43877万元,节约率6.5%。

预决算公开突出“实”。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制定预决算公开事项、标准、流程,全面统一预决算公开各个环节的具体指标,及时全面公开政府及各部门预决算信息,实现预决算公开的时间、内容、格式、平台、范围“五统一”,提高了社会公众对预决算信息公开的透明度和满意度。


巧用除法  聚力化险


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在防范重大风险中地位突出、作用特殊。近年来,紫阳县从“建机制、重清理、控人员”方面入手,寻求化解财政风险的最大公约数,加强源头管控,全力遏增量化存量,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确保了财政安全可控,推动了财政可持续发展。

在建机制上,按照“严控债务增量,稳妥化解存量”的总体要求,构建“借、用、还”相统一的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机制,出台《紫阳县政府债务管理办法》《紫阳县政府性债务风险应急处置预案》,加强风险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紧盯新增债券投向领域,结合实际财力、项目收益、风险防控等因素,合理申请新增债券,统筹支持民生事业及重点项目建设;建立“举债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政府债务资金绩效管理机制,加强债务资金使用和对应项目实施情况监管,确保债券资金有效使用;设立偿债准备金专户,化解系统内锁定政府存量债务68875万元,切实防范化解财政金融风险,债务规模始终控制在上级下达的债务限额以内。建立预算稳定调节资金机制,设立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加强财政结余和超收资金管理。

在重清理上,大力清理以前年度往来款项,严格控制财政对外借款,定期下达催款通知单,要求借款单位及时还款,最大限度压缩财政暂付款项。同时,加强县级融资平台举债监管,杜绝政府及部门提供担保、承诺函等违规行为发生。并配合做好化解县域金融风险和打击非法集资工作。

在控制财政供养人员上,实行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根据上级下发的数据,结合全县机构改革情况,对财政供养单位基本信息进行了更新和完善,确保信息采集工作不重不漏;严格数据把关,信息采集过程中,将信息库数据与人事、编制、部门决算等信息进行核对,确保数据的真实准确。

紫阳县连续两年在全省、全国县级财政管理绩效综合评价中取得优异成绩,让我们深刻体会到,要切实做好财政工作,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和上级财政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是保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是前提,健全制度科学管理是核心,改革创新探索实践是动力。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下一步,紫阳县财政部门将继续紧扣规范预算编制、优化支出结构、增强财政可持续性和预决算公开等重点和关键,突出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持续用力做好生财、聚财、用财、理财文章,为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坚强有力的财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