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阳:筑牢汉江上游生态屏障 护一泓清水永续北上

时间:2021-12-10 10:16作者:郑晓虎来源:紫阳县融媒体中心

日前,紫阳县在城关镇开展了刺槐造林集中植树活动,2000余株刺槐苗木扎根茶乡大地。“植树活动很有意义,我已经栽了四十多棵了,这也算是为天空蓝、河水清、草木绿贡献一点自己的力量。”县林业局干部马兰说。

今年,紫阳县狠抓造林绿化及推进裸露土地植被恢复专项治理工作,现已组织各镇栽植刺槐5100亩,栽植苗木60万株,进一步提升了县域绿化水平。县林业局生态修复股股长熊运才表示,“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大对裸露土地的复绿工作,进行全面规划,有序推进全县提升绿地条件的植被恢复工作。”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紫阳最大的优势,紫阳是汉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保护生态既是紫阳服务全省发展的责任担当,也是紫阳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中,紫阳深刻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把保护生态环境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全力筑牢汉江生态保护屏障,人民群众绿色获得感、生态幸福感不断增强。

“五十年代下河游泳,六十年代水质变坏,七十年代鱼虾绝代,八十年代污水长流,九十年代垃圾漂浮,现在又重回水清岸绿来。”家住县城的刘正富是土生土长的紫阳人,他向记者描述了汉江环境的变化过程。“紫阳生态环境的变化看得见、摸得着,实实在在,现在住在这里很宜居。”紫阳县35万人口中有14万人居住在江河两岸,沿江违规建筑、污水直排汉江等问题,曾一度被中央媒体点名曝光,把紫阳推上了风口浪尖。痛定思痛,直面环境问题,紫阳县决心打一场“生态硬仗”,2016年,紫阳县投资3亿多元,对县城河堤路西段沿江房屋进行了集中拆迁。

2020年国庆节前夕,县城河堤路滨江广场地下通道正式通车,标志着河堤路西段防洪治污及棚户区综合改造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县城投公司驻工地代表赵锐说:“项目建成对于我县打造品质县城、促进旅游发展、改善民生福祉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解决了汉江水质污染带来的巨大压力,有效保障了一江清水永续北上。”

按照规划设计,河堤路二期工程将建设滨江生态广场,计划投资2.1亿元建设护坡河堤、亲水广场、绿荫长廊、人行步道等公益性设施,建成后将成为集观光、休闲、娱乐、健身、绿地、公园为一体的综合体,惠及县城8万余名群众。

县城投公司项目负责人邱小欢表示,“我们将继续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学好用好“两山论”,按照紫阳县国土空间规划提出的“育山-营水-绿城”的绿地系统建设理念,打造城在水中、水在城中的特色生态县城。”

去年12月20日,由陕西省体育局主办的“畅游汉江、喜迎小康”冬泳赛将在紫阳举行,这让时任城关镇副镇长袁超很高兴,他是汉江的“河长”之一,“管辖”范围涉及汉江任河两条流域,全长43.5公里。

“这几年,汉江的水质变化很快,省体育局能将这次冬泳赛放在紫阳举行,充分说明了紫阳在汉江保护中所取得的成绩。”时任城关镇副镇长、副总河长袁超说:“汉江治理保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重在日常,贵在有恒,要围绕“水清、岸绿、河畅、景美”的总体目标,不断坚持河长制常态化工作体系和长效管理机制。”

2017年起,紫阳县全面推行“河长制”,明确471名“河长”重点抓好饮用水水源和重点流域的治理保护,深入开展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环境管理、水生态修复,河流生态环境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

县河长制领导小组办公室专职副主任杨从志表示,“我们河长制工作由县镇村三级全责制,实行网格化管理,落实了各级河长分级管理责任,工作任务纳入河长制年度目标责任考核,通过实行河长制工作,全县江河环境卫生有了极大提升,形成了共护一江清水的良好局面。”

除此之外,紫阳县还组建了276人的护河队伍,累计投入资金2.1亿元,先后建成18座污水处理厂,建成三格式化粪池3500多口,入江水质均达到国家一级A类排放标准,城乡生态、水质安全得到有效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