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阳东城门楼两侧墙壁上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原军区布告》,书写于1950年9月,四字一句,共376句,字迹清晰,朗朗上口。建于明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的紫阳东城门楼,见证了紫阳的独特历史。
山城紫阳是个奇特的地方。县城地处南北过渡地带,依山傍水,过去是川、陕、鄂的汉江水陆咽喉,上下的船只都经由此地,是商贸货物的重要集散地。由于地理环境特殊,紫阳的红色文化深厚且非常有特色,同时受到南方和北方革命的双重影响。
“蒋贼匪党,罪恶昭彰。祸国殃民,丧尽天良……本军宗旨,解放人民。爱护国家,保卫和平。”8月8日,陕南小城紫阳县,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紫阳县档案史志局干部张斌撑着一把折叠伞,指着东城门楼墙壁上的字,一字一句地念着说,“这是当年解放军中原军区刘伯承司令员颁布的。刘伯承和我们这座小城有着不解之缘哩。”
刘伯承曾过紫阳参加南昌起义
1926年5月,年轻的刘伯承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底,他发动了四川泸州、顺庆起义。起义失败后,刘伯承等人按照党中央要求,前往南昌参加武装起义,而当时,想去南昌只能通过川北进入陕西,经过紫阳再绕道西安。
1927年5月下旬,刘伯承一行几人翻越川陕边界的巴山主峰黄草梁进入紫阳。“据老辈人说,刘伯承路过紫阳时,还发生了一段有趣的故事。”张斌笑着说。
据说,当刘伯承走到毛坝镇任河岸边时,突然看到一只斑斓猛虎卧在路边,几个人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刘伯承悄悄地告诫大家不要轻举妄动,继续往前走。老虎看着眼前走过的几个人,打了个哈欠,无动于衷。
刘伯承等人赶忙叫了一只小船,顺流而下到安康、转西安、奔汉口,找到了党中央。8月1日,刘伯承参与领导了南昌起义。
路过紫阳,是刘伯承波澜壮阔革命生涯中的一个小小插曲,但他遇虎不惊的故事,却在紫阳民间流传开来。没想到,22年后,刘伯承又二“到”紫阳。
紫阳解放后张贴布告
刘伯承路过紫阳时,当时的紫阳还没有党的组织,整个陕南也只有30名党员。中国共产党经过22年的武装斗争,到1949年底,刘伯承麾下的第二野战军一部从湖北西进陕南,势在必得解放紫阳。
1949年11月下旬,解放大西南的战役捷报频传。11月28日,第二野战军一部解放岚皋之后,继续向紫阳进军。此时,国民党紫阳县政府县长田载衡借故躲在安康,主持政府工作的主任秘书王绥之紧急召开会议,商量县政府南迁到毛坝关事宜。会议刚刚结束,解放军已打进了紫阳城,参会的国民党军政人员纷纷逃窜,很快便被解放军俘获。第二天,全县各处零星武装纷纷前来缴械投降。紫阳县基本未发生战斗,于11月30日解放。
就这样,刘伯承以另一种形式与紫阳结缘,为紫阳的红色文化增添了一段佳话。
紫阳地处大巴深山、川陕两省交界,地理环境复杂,历史上匪患频繁。紫阳解放后,国民党残兵和土匪组织勾结,烧杀抢掠,破坏新生的人民政权。为了广泛开展政治攻势,安定社会秩序,当时的县政府决定,把《中原军区布告》张贴并书写在县城东城门楼墙壁上,宣传政策、安定人心,瓦解敌人、发动群众。
《中原军区布告》是1948年10月10日,由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原军区司令员刘伯承、政委邓小平联合署名颁布。布告四字一句,共376句,题文合计1575字,读起来朗朗上口,反映了当时解放城镇后人民解放军最基本的工作思路和组织纪律。
墙体书写曾用泥浆覆盖保护
“为什么要写在城门楼两侧的墙壁上呢?”张斌说,“因为当时紫阳是汉江水路咽喉,上下的船只都经由此地,是商贸货物的重要集散地。群众都居住在江边的河街上,只有县政府、学校和一些机关在城里。逢集或是群众到城里办事,要从河街上走360个台阶,才能走到这个城门洞。所以,把布告写在城门楼墙壁上,宣传效果最好。”
据紫阳县当地老辈人说,当时的县政府非常重视此事,从全县遴选出10位书法名家,最后选定悬笔高手邱子洁来执笔,于1950年9月写成。布告全文幅宽3.7米、高3.37米,纵排直行,最下面落款“司令员 刘伯承”。就这样,刘伯承的名字又一次和紫阳联系在一起,写在了紫阳县的城门楼上。
当时执笔的邱子洁生于1911年,旧社会时家里办私塾,是个文化人。紫阳解放前,他在国民党政府里任人事科科长。紫阳解放后,他被留在新政府里任县招待所会计。县上选定他来书写布告时,邱子洁正当壮年,他用了一个多月时间才完成书写的所有工作。
“我听父亲说,当时就在城门洞子那搭个架子,他站上去写。”邱子洁老先生已于1995年去世,他的二女儿邱军还住在紫阳县城,今年也已74岁。说起父亲,邱军眼睛里闪着亮光,“父亲从小念书写字,写得一手好毛笔字。”
“文革”期间,为了防止有人破坏,紫阳县将布告用泥浆覆盖住。1978年拨乱反正后,县委宣传部派人把泥巴取掉,布告才重见天日。因墙上的字大多已残缺,于是县上便派人到北京的中国革命博物馆,查到布告全文的油印稿,又请邱子洁来执笔,按原状书写恢复。
“1978年以后又修复了2次,每次都是请我父亲书写。”邱军说,“第三次修复时,我父亲已经70多岁了,是让人扶着他上去的。写完之后县上还给他送了个杯子,老人开心得像个孩子一样。”
1982年3月,布告被定为县级重点文物;1989年,紫阳县给布告安装了防护玻璃和防护栏杆,嵌立了县级文保单位公示牌;2008年10月,布告又被定为省级重点文物。
——原载2021年9月24日《陕西日报》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