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日益完善,生态文明法制逐步健全,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近年来,紫阳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切实扛起起生态保护责任的政治自觉,立足、巩固、放大生态富硒优势,严守生态底线,不断壮大绿色富硒产业,加快产业扩量提质增效,实现生态经济融合发展,绘就了一幅青山绿水、江山如画的生态文明美好图景,推动紫阳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一、扛起生态保护责任的政治自觉
(一)明定位——认清责任。紫阳县地处国家主体功能区中的限制开发区、重点生态保护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涵养地、秦巴集中连片特困区地区和川陕革命老区之“四区叠加”的核心区域,属国定贫困县、陕西省11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境内万山综错、河溪密布,水质优越、资源富饶,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大县,在国家主体功能区划分中紫阳属于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
明确国家主体功能区对紫阳的准确定位,就应清醒的认识到紫阳境内是限制开发的,生态功能是第一位的,必须始终把生态环境、生态效应放在首位。紫阳的发展在生态,生态优势极为明显,生态地位极为重要,这一方好山好水,既是大自然的恩赐,是紫阳人的福祉和骄傲,是紫阳发展的潜力和希望,更是紫阳绿色发展的最大优势。生态文明建设对于贫困山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机会更加难得,意义更加重大,赋予的历史使命更加繁重。近年来随着包茂高速公路的贯通,制约紫阳发展的最大瓶颈被打破,紫阳的区位优势日益彰显,在加快发展的同时,面临着生态环境保护的重大责任。
(二)提站位——承担责任。作为南水北调工程的核心水源区,作为华北地区、京津冀城市群应对水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战略支撑地,紫阳及承担着提供清洁水源的高度政治使命,又肩负着限制开发区带来的制度变迁成本。近年来,紫阳县牢牢抓住生态经济这个牛鼻子,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观,始终把是否重视生态文明、能否抓好生态文明、可否利于绿色发展,作为增强“四个意识”、落实“两个维护”的考验和检验,自觉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成为全县共识和行动自觉,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推动发展,忠实履行“一江清水供京津”的重大政治责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环境需要。
(三)强措施——落实责任。紫阳县以启动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为契机,坚决贯彻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严格“三线一单”环境管控体系,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实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层层压实环境保护属地管理、行业监管、企业主体责任,形成了各级各部门同向发力、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以最大决心、最高敬畏、最强力量、最严措施,保护好紫阳的蓝天净土、绿水青山,探索出了一条具有紫阳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之路。
仅2018年,中省环保督察反馈的31个问题整改全部到位,排查整治秦岭生态环保问题13个,集中整治“大棚房”问题37个。组建了“河长+警长+河道巡查员+护河员”的河长制工作模式,全面落实并进一步强化河(湖)长制网络化监管责任,对全县范围内104条河流全部落实了具体责任人,搬迁水源地周边居民14户,拆除库区网箱597口。重拳整治污水直排、河道乱踩乱挖等违法行为,关停采石场、砖厂12家,全面启动“七城联创、三级同创”新一轮城市创建工作,巩固提升国家卫生县城、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成果,积极创建省级生态园林县城、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县,深入开展“五边五治、四化四评”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及验收,治理水土流失110.6平方公里,绿化造林6.3万亩,青山绿水的生态优势得到持续巩固。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任务。同时,它又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性变革。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时期。巩固已经取得的成就,跨过这个关口,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要求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提高政治站位,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认识和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认真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的政治责任,切实提高生态保护责任的政治自觉。
二、助推生态产业扩量增效的实践探索
紫阳北依秦岭,南靠巴山,素有茶乡、歌乡、桔乡、硒都之称,是全国富硒面积最大、地层最后、硒储量最大、浓度适中、最易开发利用的富硒区域,富硒产业是该县最具比较优势,最具有成长性、带动性的“朝阳产业”。中国最清洁度河流汉江纵贯全境,秦巴山色、汉水风光、茶乡风情、民俗民居融汇秦楚神韵,既有北国风光之雄奇,又有南国水乡之灵秀,生态环境优美,具有“汉江画廊”之美誉。该县以“生态立县、产业强县、旅游兴县”三大战略为指导,突出生态富硒的优势和特色,坚持“一业突破抓增效,多业并进促增收”产业布局,以扩量提质增效为核心,推进林地资源有效整合高效利用,着力提升产业链发展水平,构建产业升级新格局,走出了一条绿色引领、生态优先、融合共生的美丽乡村振兴发展新路径。
(一)依托绿水青山,做大做强做优茶产业。好山好水出好茶。紫阳是中国最古老的北缘茶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地球上同纬度生态气候最佳、最适合茶树生长的地方,距今有3000多年的种茶历史,早在东汉就融入丝绸之路,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天然富硒的资源禀赋,造就了紫阳茶“天然、有机、绿色、富硒”的独特品质,为世界上首个具有保健功效的优质天然富硒绿茶。该县始终把茶叶产业作为富民兴县第一产业,大力实施生态基地建管、龙头企业培育、产品科研创新、标准质量管控提升、人才队伍建设、品牌引领与市场拓展、茶文化传承与创新、茶旅融合发展八大创新工程,着力推动生产标准化、产品品牌化、经营多元化、产业一体化,加快了紫阳富硒茶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
截至目前,全县茶园面积达23万亩,发展茶厂300余家,开发出绿茶、红茶、白茶、黑茶、调味茶等茶类40多个品种,年产茶叶7700余吨,在全国各地的营销中心、直营店超过了1000家,产品销售辐射全国,和平茶厂、焕古庄园等企业的产品甚至打入国际市场,实现年综合产值43.4亿元。紫阳富硒茶先后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中国驰名商标,入选全国商标富农和运用地理标志商品精准扶贫十大典型案例,品牌价值达到62.22亿元,紫阳12万农户因茶走上了致富之路。经过多年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紫阳富硒茶已经由传统地方产业发展到具备一定基础的现代优势主导产业,成为紫阳群众脱贫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的支柱性产业。
(二)凸显富硒优势,多力并举发展绿色特色产业。在立足紫阳资源禀赋,做大做强优势茶叶产业的同时,坚持一业突破、多业并举、龙头带动、园区承载,进一步放大紫阳生态富硒的竞争优势,重点围绕富硒魔芋、富硒林果、富硒中药材、禽畜养殖、生态渔业等特色产业,发展林下经济全产业链,壮大“硒+X”产业体系,加快富硒产品研发、标准制定,推动紫阳富硒产业向高端产业迈进,着力打造富硒产业发展领军县。
2019年,该县新建茶园1300亩,茶园管护7.6万亩。新建以金钱橘、李子、花椒、樱桃、冬桃、弥核桃等为主的特色经济林2.47万亩。发展魔芋5000亩,订单蔬菜2.47万亩。养殖以生猪、样、牛为主家畜8.6万头(只)养殖以鸡为主的家禽40万羽。建生态流水养鱼14.3万尾。发展以天麻、白芨、白术、重楼等中药材93300亩,栽培食用菌60万袋、养蜂8500箱。培育县级以上富硒产业现代农业园区(合作社)80个,建设山林经济示范点80个,全县经济林种植面积达125万亩。2018年紫阳全年生产总值增长10.6%,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3%,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个百分点。通过集中打造现代农村园区和林业园区,紫阳过去单一、分散的农业生产模式得以改变,逐步向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特色化方向发展。
(三)实现产业融合,延伸产业链条。推进产业融合,是实现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乡村之关键。位于紫阳县高桥镇裴坝村的开源富硒科技有限公司,以园区种植的本地玉米为原料,打造“深磨坊”玉米系列品牌,该公司自主研发的“深磨坊”玉米营养餐产品,在第三届汉江流域农产品博览会和世界硒都硒产品博览会上分别获得农产品“金奖”和中国硒产品“名优奖”及“中国特色硒产品称号”,该公司通过种养产加销的生产模式,走“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道路,为全县发展生态循环农业起到了很好地示范带头作用。
企业是乡村产业发展壮大的引擎和保障。紫阳县坚持不懈走集约化发展的路子,培育壮大经营主体,全县积极推进“三变”改革,引导鼓励茶园以茶园、资金、劳动力等要素入股,参与茶叶生产加工经营;发挥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作用,扩大产业精准扶贫覆盖面,引导更多茶叶企业参与,把贫困户群众嵌入茶叶集约发展的链条上。同时大力发展茶叶专业合作社,培育产业大户和职业茶农,注重茶企、茶农间利益协调,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不断提高茶产业组织化程度。
产业发展壮大,既要千家万户参与,更需龙头企业带动。坚持产业融合,大力发展富硒农产品精加工企业,延长产业链条,增加产品附加值。紫阳县现有茶叶企业116家,茶叶专业合作社129家,通过重点培育和平茶厂、闽秦茶业等4家省级龙头企业,焕古庄园、秦巴山等7家市级龙头企业、15家全国知名品牌示范企业,形成了以区域龙头带动中小加工厂、中小加工厂链接农户的格局,已经建立起了支撑全县产业发展的企业群。紫阳境内生长的动植物是有机硒的天然载体。该县依托蒿坪西谷生态工业园区和恒紫循环产业园区,着力打造富硒食饮品产业集群,先后引进和培育陕煤集团、闽秦茶业、紫阳富硒食品等50余家富硒产业生产加工企业,开发生产出富硒魔芋系列食品、富硒大蒜、富硒豆干等50多种产品,年综合收益超过30多亿元。
三、建设生态宜居紫阳的民生情怀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良好生态环境就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让自然生态美景永驻人间,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紫阳县始终把“生态立县”作为首位战略,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路子,协同推进城乡建设和环境保护,以治水、增绿为重点,按照美丽乡村建设要求,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让优质环境成为产业健康发展的基础和重要保证,成为招商引资和扩大对外开放的金子招牌,不断提升“汉江画廊.茶歌紫阳”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快美丽紫阳向美丽经济转化,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一)颐养紫阳打造见成效。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美丽中国要靠美丽乡村打基础。”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近年来,紫阳累计投资超过5亿元实施生态环保建设,先后建成县城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及延江“三区六镇”污水处理项目,全县集镇及沿江住户实现三格式化粪池全覆盖,沿江学校全部完成旱厕改造,所有集镇均建有垃圾堆放站,配备了压缩式垃圾车,并形成了“户收集、村清运、镇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以农村垃圾、污水处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积极开展农村环境卫生大整治,治理“乱排乱倒、乱搭乱建、乱停乱放、乱推乱占、乱贴乱挂”问题、开展美丽宜居示范村、“四好农村路”乡村环保卫士、卫生模范户评选创建活动,严格实行环保问责制,全面改善农村环境,着力打造生态宜居、美丽和谐的田园新村。2018年,紫阳县青中村入选全省美丽宜居示范村,汉江出紫段水质保持在国家||类标准以内,空气优良天数349天,超预期目标29天,空气质量指数排名省市前列,森林覆盖率达66.2%。
(二)美丽乡村建设有亮点。自然资源有多重的效益。在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生态种养等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围绕“寻味汉江,颐养紫阳”的形象定位,坚持生态为根、文化为魂,打造西北一流颐养旅游胜地和山水休闲度假养生胜地,突出“生态、休闲、养生、文化”四大特色,做足山水硒、茶歌道文章,让紫阳好山、好水、好空气带来更多的人气、才气,扎实推进文旅融合,尤其是通过发挥茶叶的生态功能、经济功能、健康功能、文化功能,走茶旅一体化之路,把茶园变公园,把茶区成景区,使茶山成为百姓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推动农业与加工、旅游等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力培育绿色发展新引擎,不断提升“汉江画廊.茶歌紫阳”品牌形象和竞争力,把文化旅游打造成富民强县的引领产业。紫阳任河漂流2018年成功创建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半亩茶园”茶旅融合模式得到不断拓展。环境好了,基础设施跟上来了,来紫阳观光的游客比过去增加了许多,旅游收入也直线飙升,2018年紫阳旅游综合收入增长31.8%。
紫阳的乡村不光有美丽的外表,内在的气质也大大的提升。近年来,紫阳累计投入资金6000余万元,健全农村文化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补齐公共文化服务“短板”,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狠抓“诚、孝、俭、勤、和”新民风建设,大力整治农村陈规陋习,加快培育文明新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你,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白天田间忙劳作,晚上广场晒歌舞”——这是今日紫阳农民的真实写照,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展示了新时代乡村文明的新气象。
城乡因环境而美,群众因生态而富。紫阳正加速推进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转化,将资源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逐步实现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随着更多的生态建设政策的落地和投入的增加,给群众带来了更多的收入,大大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紫阳也先后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农产品出村示范县、山林经济发展示范县、国家卫生县城、国家森林城市、中国最美茶乡、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全国茶叶百强县、茶旅融合竞争力十强县、 “2018年中国田园美邑”及2018年度“互联网+农业”十大标杆县城等荣誉称号。
如今的紫阳天更蓝了,山更绿了,水更清了,空气更清新了,老百姓的幸福指数也不断增加,绿色已成为紫阳最鲜明的发展特色、最厚重的富民底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只要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保持定力,久久为功,就一定能够不断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紫阳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