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实担当作为,奋力推动紫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时间:2021-03-03 16:19作者:刘磊来源:紫阳县发展局

——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心得体会

2020年12月16日至18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在全党全国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之际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全面总结2020年经济工作,深入分析当前经济形势,明确提出2021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政策取向和重点任务,为我们做好2021年经济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发改部门作为牵头抓总、统筹协调的经济综合部门,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好中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重点工作任务,研究吃透中省政策,奋力抓好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项目建设、苏陕扶贫协作、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优化营商环境、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等各项工作。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全力推动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要努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全力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着力抓好重点区域发展、重点项目建设、重点工作落实,为奋力谱写紫阳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贡献发改力量。

(一)力促经济恢复性增长

一是加强经济运行监测调度。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紧盯中省市扩大内需相关政策动态,加强经济分析研判、监测预警和综合调度,科学制定2021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落实具体措施,提出应对办法,稳定市场预期,将主要经济指标任务细化分解,拿出落实到季度、具体到月份的任务清单和责任清单,并认真落实一周一分析、一月一调度、一季一研判制度,确保主要经济指标恢复性增长,努力转负为正,力争达到或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确保首季“开门红”,为实现全年目标打牢基础。

二是狠抓重点项目建设。市委四届十一次全会确定2021年为全市“产业项目建设年”,并以市委“1号文件”出台《关于全力加快产业项目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树立了以项目“看实绩、比高下、论英雄”的鲜明导向,具有极强的引领性、指向性和针对性。要紧盯150个县级重点建设项目,落实县级领导包抓重点项目机制,采取工作专班推进、清单管理、按月调度等措施,组织开展“四督四保”项目督查,继续开展集中开工、投产投用、“双比双晒”、“云观摩”等项目建设推进活动,形成全县上下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的良好局面;按时间节点抓进度、抓建成、抓达效,全年建成投用项目100个以上,完成投资75亿元以上。扎实开展前期工作,完成100个重点项目前期论证,力争成都至安康高铁紫阳段、紫阳至岚皋县际高速等建设项目纳入中省市规划。同时,根据《政府投资条例》《陕西省政府投资管理办法》,修订和新出台项目管理制度,切实防范项目建设风险,提升项目建管水平,加强民营资本项目事中事后监管,坚决维护投资秩序。

三是全力扩大有效投资。围绕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左右的目标,继续夯实专班责任,推进稳投资工作,定期研判投资运行情况,按月调度重点项目建设,逐一破解扩大投资难点问题。准确把握政策导向,加强上下沟通衔接,进一步加大交通设施、生态环保、公共卫生、应急物资储备等领域投资力度;在绿色金融、现代物流、5G运用、数字经济等领域形成新的投资增长点;在“三农”建设、社会民生、老旧小区改造等领域,加大中央预算内、省级补助、专项债券等资金争取力度,力争全年到位资金35亿元以上。推动县融资平台整合升级,积极探索政府投融资新模式,着力提升项目建设市场化融资水平。

四是力促消费稳步回升。顺应消费升级趋势,落实完善政策举措,加快发展实体经济和现代服务业,下功夫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以培育旅游康养百亿级产业集群为抓手,统筹推进全域旅游、生物医药、养老服务和大健康产业发展,加快实施县城潘家坡特色文化旅游街、教场坝民居改造、汉江夜景休闲街、滨江生态休闲长廊等重点项目,拓展城乡消费空间,释放居民消费潜力。切实加大限上企业培育力度,力促消费增长回归全市前列。

(二)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立足生态、富硒、绿色优势,落实“一县一策”要求,以产业提质增效为目标,以汉江生态经济带为重点,壮大富硒产业、新型工业、全域旅游、新兴产业,促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推进经济绿色循环高质量发展。

一是打造百亿级富硒产业集群。“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为发展导向,坚持茶产业主导核心地位不动摇,做大做强1+X特色农业,加快培育富硒产业“百亿级”产业链,推动一业突破、多业并举、多态融合。聚焦科技研发、基地建设、企业培育、品牌打造和市场开拓,制定出台配套措施,推进富硒产业聚集发展示范区建设,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培育一批龙头企业,构建支撑绿色循环发展的核心产业集群。

二是强化园区平台支撑。把各类园区作为承接项目、聚集要素、壮大产业的平台载体,将陕南循环发展、苏陕扶贫协作、专项债券和融资贷款等资金,向园区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倾斜,全面提升恒紫循环产业园区和硒谷生态产业园区集聚能力,聚焦富硒食饮品、生物医药、新型材料等产业,加强园区招商,坚持扶大育强与招大引强、改组强链与引新扩链齐抓并举,着力构建龙头带动、产业互补、集群发展的新型工业格局。

三是推进三产扩面提速。坚持“文旅兴县”战略,着力打造“汉江画廊·茶歌紫阳”旅游品牌。以“一城四镇十村”为重点,加快景区景点、公共服务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旅、文旅、农旅、产旅融合发展。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加快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培育。全力推动新社区工厂发展升级,探索“园区总部+新社区工厂+家庭工坊”发展模式,推进新社区工厂发展,形成以毛绒玩具为主、鞋服制造为辅、其他劳动密集型产业为补充的新社区工厂格局,培育旅居康养、茶事体验、足浴保健、文化创意等新兴服务业。

(三)持续推进乡村振兴

按照中省市的统一部署,坚决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优化、延续和调整现有帮扶政策,夯实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坚决守住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一是把发展壮大农业特色产业作为基础性工程来抓,严守耕地红线,保障粮食安全,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做优做精特色优势产业,夯实乡村振兴产业基础。二是围绕社会治理创新、产业就业支撑、新民风塑造主题,全面提升易地搬迁后续帮扶质量水平。探索红椿镇七里沟社区“365工作法”,蒿坪镇红旗社区“五好社区”,城关镇仁和社区“五新社区”等典型经验,力争机制体制有创新、示范典型树标杆、经验做法可推广。三是聚焦农村道路交通、饮水安全、网络通讯、环境治理等重点,全面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扎实推进乡村建设行动。

(四)推动“十四五”规划落地实施

一是加强规划有效衔接。重点加强县级发展规划与省市规划的衔接,全县规划《纲要》与空间规划和各专项规划的衔接,按照县政府“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总体方案》要求,推动有关部门完成各专项规划,形成全县统一规划体系。二是推动规划尽早落地。根据中省市县“十四五”规划编制总体安排,按时间节点抓紧做好征求意见、修改完善、衔接报审、审议批准等工作。同时,提前研究制定主要指标、重点任务、重大项目的分工落实意见,明确责任单位,确保“十四五”规划尽早落地、顺利实施。三是组建县域发展智囊团。组建全县专家智库,形成科学高效的政府决策咨询机制,助推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五)统筹抓好苏陕扶贫协作、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营商环境、秦岭保护、粮食安全、物价稳定等工作

一是抓实苏陕扶贫协作。持续加强已到位项目资金的监管,督催各项目单位加快项目建设进度,确保2020年实施的跨年度建设项目6月底前全面建成投用;做实项目前期,3月上旬征集完成遴选项目并录入国家扶贫系统项目库。大力推进消费扶贫,力促更多产业转移和项目落地,进一步拓展苏陕交流合作领域和深度。二是抓实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创新管理服务机制,全面建立三级网格化管理体系,实施“党建+群团+两新组织+自治组织”聚力工程。强化产业就业支撑,提升带贫益贫能力,促进搬迁群众稳定增收。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推行易地搬迁安置社区物业管理和社区“一站式”便民服务。加强社区综合治理,紧扣“四有两降两提升”评价体系,将新民风建设融入易地搬迁群众日常生活全过程。扎实做好安置区“星级”评定工作。三是着力优化营商环境。扎实抓好“五大专项”行动,实施“五大环境”营造行动,持续优化政务服务,进一步规范提升“五窗联动”,落实项目建设全生命周期服务,探索完善“一件事一次办”集成审批服务模式,不断提升群众和市场主体满意度,全力打造全市最优、全省一流的县域营商环境。全年新增市场主体3500户以上,培育“五上”企业15户以上。四是加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严格贯彻执行新修订的《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安康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政策法规,持续加强“五乱”问题整治,依法依规开展小水电专项整治,全面开展涉秦岭不同类型保护区勘界立标,推进联合执法检查,完善网格监管体系,有效防止和处理破坏秦岭生态环境行为。五是抓实粮食和物价工作。协调落实好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全面加强粮油应急储备,提高粮油应急调控和保障能力。抓好价格监测监管和重点领域价格改革,提高价格认定工作质量,确保价格市场持续稳定。